文明門[海南三亞崖州古城文明門]

文明門[海南三亞崖州古城文明門]

清朝嘉慶十八年(1813年)原鎮隆城南門被向西移至正對著學宮的大街,取"青雲路上構傑閣,獻奇納秀開文明"之意,故名文明門。後形成習俗,凡官宦履職調任,民間婚嫁喜慶都經此門出入,而其他類事則迴避此門。 文明門最初為廟宇式建築。民國年間,城門上還曾設定土炮,於每天正午鳴響報時。現在所見的文明門,重修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建築式樣為二層仿宮殿式紅牆碧瓦。 文明門是信宜古城惟一保存下來的城門。

海南三亞文明門

文明門是三亞古崖州城的南門,因位於學宮前而得名。修復後的文明門呈拱形,赭紅色,並添建有一座兩層亭式城樓,拱門上方的“文明門”三字字跡清晰,為清代磨石碑刻。

四川宜賓文明門

文明門城樓城牆位於宜賓南溪區城南大街,於縣城南大街,是長江邊上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城樓城牆,素有“萬里長江第一門”之稱。城牆原為土築,明天順年間改為石城牆,清順治三年(1674年)城牆遭破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整修時,增設城門兩道。原有九道城門中,現存臨長江的“文明門”(俗稱大南門)、“廣福門”、“望瀛門”(俗稱東門)城樓及沿江部份城牆,全長1482米,高約6米,平均厚7.5米。“文明門”城樓,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檐歇山式項,穿逗抬梁混合梁架。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培修時;知縣邵兆祿書“文明門”三字刻於門額上,整個建築翼角高翹、曲線優美、秀頃大方、不落俗套,屬川南民間風格。樓前有6台62級石質碼頭與之相連,使城樓更加巍峨壯觀、氣度非凡。先後被《草莽英雄》、《自古英雄出少年》、《九根毛》、《青年劉伯承》等多部電影電視劇攝入。

廣東湛江文明門

徐聞城在西漢元鼎時(公元前111年)置海邊討網村,唐朝貞觀年間建在麻鞋村。到了元朝至元二十八年遷到賓朴村,那就是現在徐城鎮北門頭城內。但是一直沒有城。直到明朝正統三年(1438),有個知縣叫李就的才開始建土城。天順六年(1462),因西寇騷擾,遷去海安,至宏治十四年(1501)知縣平綱才復回賓朴。並建石城。這時城周圍六百餘丈,開四門,東門“寅賓”、南門“太平”、西門“迎恩”、北門“永安”,因風水先生胡言,把北門堵塞。
古時的知縣很玄,一個小小的縣城居然要做許多風水文章。開門,塞門都要請風水先生。到了崇禎年間(1639),有個知縣叫吳國斗,又打報告給上級,要求在孔廟前建子 城,增開個門,叫“文明門”。這子城又叫瓮城,真是城中有城。子城不是很大,可能是按照古時城的營造法式,但又節外生枝。為了紀念這一事件,知縣吳國斗為子城掛了這個門匾――“文明門”。可惜這個門建後不久,又塞起來了。直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縣孫挹才復開文明門。但不久,又把它塞起來。
文明門開了又塞,塞了又開,開了又塞,是文明還是不文明,這且不計較。但現徐城鎮西門仍保存著這塊文明門匾,卻是非常寶貴的。此匾石質,70厘米長,寬50厘米,玄武石質,陰刻“文明門”三字,無落款,這就苦煞了今人。這究竟是明代石匾還是清代石匾卻頗費猜詳。但最起碼的是,這個石匾有它的文物價值,是一件難得書法工藝品。如果不妥善保護收藏,若論文明門那就更加談何容易了!
無獨有偶,在西北門出現“文明門”石匾後,在該地又發現一塊“文明坊”石匾。那是清朝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59年)知縣湯文芑,教諭鍾仲裕暨地方伸士重建學宮(即孔廟)時,在欞星門前興建了“文明坊”。道光十三年改移學宮東,同治年復立舊處。1848年農曆8月22日,文明坊為颱風所毀,余匾石一塊,巳斷裂。現置於徐一中(孔廟所在地)舊門西側一古井邊。上書“文明坊”三字,但文字侄倒罝,落款為“乾隆五十四年九月,莦山湯元芑書”。

廣東信宜文明門

文明門又稱為紅樓,原是古城南門,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修建城垣,建成東、西、南、北城樓四座,朝嘉慶十八年(1813年),紳士梁貽嘉等呈請移南門於學宮正門,取“青雲路上構傑閣,獻奇納秀開文明”之意,故名文明門。後形成習俗,凡官宦履職調任,民間婚嫁喜慶都經此門出入。
文明門最初為廟宇式建築。民國36年(1947年)改建,建築仿宮殿樓台式,分兩層,底層為瓮城,中開拱門,門高4.73米,寬4.4米,深10.55米。城門上還曾設定土炮,於每天正午鳴響報時。現在所見的文明門,建築體寬24米,深14米,高30多米,裝修式樣屬“遮殿頂”的樓台結構,大屋頂,高台基,鼓磴式的柱礎,抬梁式的屋架,屋檐下有蓮花托拱頭,飛檐翹角襯以紅牆綠瓦。雄偉壯觀。現存,文明門是信宜古城惟一保存下來的城門。
1983年12月16日,信宜縣人民政府公布“文明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2月12日,茂名市人民政府公布“文明門”為市(地廳級)級文物保護單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