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塔三譚紀念館

文昌塔三譚紀念館

自古以來明城就是高明縣府所在地。明朝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設立高明縣。在這裡開基建城,至今已有整整529年歷史了。

文昌塔

如果你有興趣,到明城古城街上走走,在那裡還可以尋覓到昔日的學宮、縣衙、石板大街。不過最能代表明城的就是這座已有四百年歷史的文昌古塔了。該塔比明城小一百歲。興建於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塔為平面八角,七層,磚木結構,高37公尺。大有塔勢湧出、凌雲聳秀之勢。許多人都問,為何叫文昌塔?文昌,原意屬星官名。即常說的“文曲星”,或“文星”,也有稱“文昌帝君”的。神話中,文昌星君主宰掌管著天下的功名、祿位大權。因此,文星是深受文人崇拜的星。當年高明縣立文昌塔,不言而喻,是一種良好的願望,祝願文昌星君保佑高明大地文化昌盛,多出功名,多出人才。說來也是巧合,自文昌塔建成五年後,該縣阮涌村區氏兄弟:區大相區大倫便雙雙同榜考中了進士。金榜題名,好不榮耀!區大倫被委任要職,在朝中和廣東籍宰相海瑞結成好友。區大相奉命出京至各省察訪,他把所見到的民間疾苦寫成詩章,獨領風騷,開一代詩風,被譽為“嶺南詩派”的鼻祖。區大倫、區大相和他們在朝為官的父親區益被後人合稱為“區氏三傑”,是高明歷史上極其顯赫的人物。

文昌塔文昌塔

"三譚''

無獨有偶,歷史又翻過了三百年。高明文昌塔下,繼“區氏三傑”之後,又出現了“三譚”。這就是我黨早期革命活動家: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三譚功高蓋世,名聲顯赫,從“五四”運動,到“十一”建國,國內黨內,種種大事幾乎都有他們參加。1917年,譚天度在省城教書,譚平山、譚植棠考入北京大學,專攻哲學、歷史。“五四”運動他們高舉紅旗,在天安門前大遊行。1921年回廣州,創辦廣東群報、建立廣東共產黨支部。當時全國僅有50多名黨員,其中就有譚平山、譚植棠的名字,當時中國共產黨包括巴黎、日本在內,僅有八個黨支部,其中一個廣東支部就是他們創立的。譚平山任支部書記,譚植棠任組織委員。第二年(1922年)譚天度入黨,並擔任了重要職務。他們領導省港罷工,共同參加第一次國共合作,籌備參加國民黨一大,譚平山被選為國民黨執行委員、組織部長。譚植棠任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四屆主任,譚天度任總工會書記。“4?12”國民黨叛變,譚植棠落難,譚平山、譚天度北上南昌,領導震驚世界“八一”南昌起義。譚平山出任國民革命政府主席。自中共“二大”到“五大”,譚平山一直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肩負要職。但南昌起義後,在“左”傾盲動主義指導下,錯誤地把譚平山同志開除出黨。周恩來同志作為當事人,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南昌起義時,譚平山是共產黨員,是國民革命委員會委員長。他被開除出黨……今天看來這個處分是不妥當的,如果給他別的處分,或送他到莫斯科學習是會好些的。”(選自《周恩來選集》上卷172頁)譚平山流亡香港,在 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依然保持著共產黨人的高尚氣節。抗戰爆發後,他奔赴武漢、重慶,積極參加抗日工作。抗戰勝利後,他與李濟深在香港創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後任該黨副主席。1948年,他回響毛主席號召,奔赴哈爾濱,再入北京城,參加組建全國政協,建立人民共和國的重大事務。“十一”建國,譚平山以全國最高檢察長身份,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實現了他終生奮鬥的目標。他是建黨、建軍、建國的重要人物。1956年譚平山在北京病逝,享年70歲,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譚植棠落難後長期患病,抗戰末期,重新回到革命隊伍。全國解放後,作為老黨員,參加廣東政府工作,1952年被派往肇慶地區主持經濟恢復工作,不料被人惡毒攻擊陷害,使本來有病在身的譚植棠病情突然加重,當場嘔血,含恨而死,時年僅59歲。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譚植棠得以昭雪平反,恢復黨籍,恢復政治名譽。三譚中譚天度年事最高,活到106歲,被黨內譽為“世紀松”。譚天度105歲那年,“三譚”紀念館落成,譚天度出席,為自己的紀念館剪彩!在中外紀念館中,這也應該是一個例外。當年,譚天度回到故鄉明城時,他看到少年時代上過學的東洲書院,仰頭看到自己經常路過的文昌塔,他萬分激動。他吟唱出一首當年寫給文昌塔的古體詩:
瑰異奇景誰設定,
江心樓閣倒影低。
風過沃野千傾浪,
雲攢古塔一聲雷。
文昌古塔,見證了嶄新的文明古城,“三譚”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