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鏡川

敦鏡川(1885——1955),中國籍,漢族,出生於南陽鎮,又名郭新、郭堅,胞兄郭巨川。

簡介

郭鏡川 郭鏡川

海南省文昌縣南陽鎮美丹村人。在文昌市文城鎮文昌公園內,坐落著一座典型的中西式建築,名為“郭母李太夫人王夫人紀念亭”。林森、李宗仁、馮玉祥、張學良、陳立夫、孫科、于右任……一個個民國名人的名字,出現在亭內石刻題款上。這座小小的紀念亭,寄託了修亭者、星馬僑界著名的愛國僑領郭氏兄弟對兩位女性長輩的孺慕之情,眾多國民政府黨政要員和社會名流的題詞,也隱含了他們一生的風雲故事。修建文昌郭母亭的人,是星馬僑界著名的愛國僑領郭巨川、郭鏡川兩兄弟。在上個世紀初,這對出生於文昌南陽美丹村的兄弟,曾是星馬著名的瓊籍愛國殷商。作為兩位僑居海外的中國商人,建一座紀念亭,緣何能得到這么多名人的題字回響?“這與郭氏兄弟對當時中國辛亥革命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文昌市史志辦原主任陳禮澤說。

捐巨資 援助辛亥革命

據文昌市民政局文昌公園負責人陳憶提供的資料,為郭母亭題贈匾額的有林森、李宗仁、馮玉祥、張學良、陳立夫、邵力子、孫科、張人傑、蔣作賓、居正、石瑛、劉維熾、陳季良、馬敘倫、曾鎔浦、王鋒聲、黃慕松、梁寒操、彭學沛、高惜冰、鈕永建、余井塘、蔣廷黻、許崇清;題贈楹聯的有覃振、陸桂芸、林森、王國憲、孔祥熙、于右任、陳樹人、黃強。這些鐫刻在郭母亭里的匾額與楹聯均是當時國民政府黨政要員和社會名流的親筆墨寶。

郭氏兄弟為何能與如此之多的民國名人交好?故事要從辛亥革命前夕說起。陳禮澤說,當年,孫中山為了發動南洋華僑支持辛亥革命,親赴星馬做宣傳工作。當時,郭氏兄弟是聞名南洋的富商。一直牽念著災難深重的祖國的郭氏兄弟,對於孫中山和他帶來的推翻帝制的思想,極為支持。他們不但從經濟上大力支持孫中山,而且還積極追隨、協助孫中山進行反清宣傳。郭鏡川化名為郭堅,秘密加入同盟會,參與推翻清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活動。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郭氏兄弟又慷慨捐獻巨款,援助革命軍行動。

後來,北伐戰爭打響。郭鏡川從繁忙的商務中抽身,足跡遍布馬來西亞的城市和鄉村,積極發動廣大華僑捐款捐物,為國民革命軍北伐籌集軍餉。

由於對國民革命貢獻巨大,郭氏兄弟雙雙榮獲孫中山特授的五等嘉禾章,廣東省省長褒獎的二等嘉祥章。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戰烽煙四起。南洋愛國華僑也紛紛組織起來,從物力、財力、人力上支持祖國抗戰,郭氏兄弟又積極投身其中。從辛亥革命、北伐、東徵到抗戰救國,郭氏兄弟多次捐獻巨資,作為國民革命軍軍餉和興辦各種社會公益事業。由於抗戰期間曾捐獻巨資贊助抗戰救國,國民政府授予郭氏兄弟“抗日救國捐資10萬元以上”的獎狀。據史料記載,當年獲此殊榮的只有南洋華僑胡文虎及中國國內16位知名人士。

建郭母亭 感念撫養之恩

富甲一方、愛國愛鄉的郭氏兄弟,幼年生活卻很是孤苦。

“慈母縫衣為治裝,弟兄萬里拓炎荒。家留冢婦勤南畝攵,代哺諸孤慰北堂。兩世徽音能濟美,百年褒典自榮光。顯揚潛德清芬遠,積厚由來世澤長。”這是孫科為郭母亭題寫的七言詩,詩句的內容明確地闡述了郭氏兄弟的身世。

陳憶曾對郭氏兄弟的身世做過資料蒐集。陳憶說:“郭巨川是兄長,出生於1876年。像當時許多文昌人一樣,受生活所迫,他的父親郭雲龍不得不前往南洋闖蕩謀生,年幼的郭巨川由祖母李太夫人和母親郭吳氏撫養。”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郭巨川9歲這一年,母親郭吳氏積勞成疾,丟下年幼的郭巨川和他的弟弟郭鏡川,撒手歸天。母親病逝,父親又遠在南洋。尤其是郭鏡川才剛出生三個月,正是需要母親乳汁哺育之時。這時,他們的伯母郭王氏伸出了援手。郭王氏的丈夫郭詩興此時也遠在南洋,她一人在家獨力撫養幼女。為了照顧身體虛弱的郭鏡川,郭王氏給他餵乳從不間斷。有時怕奶水不夠幼侄和女兒兩個人吃,郭王氏就先餵飽侄子,再餵女兒,未曾吃飽的女兒為此哭號不已。年邁的祖母李太夫人,為了養育兩個幼小的孫兒,不顧年事已高,下田耕種。但是,收穫的米糧仍不夠餵飽一家人。李太夫人不得不陸續典當完自己所有的陪嫁品和家中稍微值錢的東西,以換得糧食給孫兒充飢。在家中的男人都遠赴南洋時,李太夫人和郭王氏撐起了郭家的一片天。

幾年後,祖母李太夫人走完了她艱辛而又剛強的一生。但是,此時郭家窮得連給這位可敬祖母辦喪事的錢都沒有了。郭王氏無奈之下只有四處借貸,才辦完了喪事。郭氏兄弟繼續在伯母郭王氏的照料下,日漸長大。郭王氏對年幼的郭氏兄弟盡心盡力地教導,據馮河清撰寫的《郭母李太夫人暨王夫人紀念亭記》中記載,郭王氏對郭家兄弟“督責殊嚴,偶不率教輒垂泣而訓誨之,並曰將來若有成就必須有所貢獻於國家社會。”

1936年,為了感念祖母和伯母的撫養之恩,郭巨川和郭鏡川兄弟倆出資,在文城的文昌公園和家鄉南陽建造了“郭母李太夫人王夫人紀念亭”和“郭母李太夫人暨王夫人紀念坊”。

賣祖田 南洋購地發家

郭氏兄弟在20世紀的星馬僑界,是著名的瓊籍愛國僑領、大種植商。陳禮澤為海南日報記者講述了郭氏兄弟的發家史。

1893年,17歲的郭巨川告別家鄉,跟父親一樣踏上了下南洋闖蕩謀生的道路。郭巨川初到馬六甲,此時父親郭雲龍在當地已經在做點小生意,有了積蓄。但為了培養兒子吃苦耐勞的精神,郭雲龍特意把郭巨川安排到一個福建人開辦的種植園裡當“打工仔”。椿米、劈柴、挑水、趕牛車運木薯、耕田鋤草……郭巨川在勞動的過程中掌握了許多有關種植的知識和經驗,他的勤勞也獲得了種植園主的讚賞。這位種植園主給郭巨川提出了一條“優惠政策”:“收穫的木薯,完整的歸我,破碎的你拿去賣,收入歸你。”如此三年,郭巨川累積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於種植事業已經有所成就的郭巨川來說是一次機遇。此時橡膠及其製品價格暴跌,馬來西亞各地種植橡膠的商人紛紛低價變賣膠園。郭巨川覺得這是一個機遇,他決定大量收購低價膠園與荒地。但此時由於郭雲龍剛剛過世,家裡花了一大筆錢,剩下的積蓄不能滿足他大量收購的願望。

“當時郭巨川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老家南陽的祖田賣掉,籌集資金。這一做法在當時被很多人當做笑料,笑稱世上只有去‘番’賺錢回鄉買田的,哪有返鄉賣田去‘番’做生意的。”陳禮澤說。後來的經濟走勢結果證明,郭巨川的眼光很準。一戰結束後,世界經濟慢慢復甦,橡膠、油棕、椰子、木薯等種植產品的行情越來越好,掌握了大片土地和種植園的郭巨川由此獲得了巨大的財富。

郭鏡川在完成了廣州的學業後,也漂洋過海來到哥哥身邊,輔佐他的事業。兄弟倆齊心合力,郭家的事業越做越大。到20世紀中期,郭氏兄弟擁有2萬多英畝的種植園及配套的加工廠,成了風雲星馬的大種植家,富甲一方。1934年,郭鏡川為了進一步拓展郭家事業,又在新加坡創建了郭新父子有限公司,管理各大膠園及各大工廠產品的進出口業務,併兼任新加坡四大銀行之一的華聯銀行董事及其實際產業有限公司主席。

郭家傳統 所有家人須講海南話

雖僑居海外,郭氏兄弟卻始終心繫故土。據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瓊僑先驅十傑》劉見所撰的《風雲星馬僑壇的郭氏兄弟》一文中記述,郭氏兄弟的家中數十年來一直保持一個傳統,即家裡所有的人都必須講海南話。如果是嫁進了郭家的女子,不是海南人沒關係,但是半年之內一定要學會講海南話。

致力於家鄉的公益事業

郭氏兄弟畢生致力於家鄉的公益事業。1924年,瓊崖大旱五穀失收,遠在南洋的郭氏兄弟獲悉後特意匯回數千光洋分給美丹村的鄉親以濟他們災荒之年。後來,郭氏兄弟又專門匯回巨款,在美丹村建起正屋10間,橫廊側屋20間及圍牆院門等,並將其中的大部分房屋分送給村裡的貧困鄉親居住。次年,為了方便鄉親們出行,郭氏兄弟又捐資在美丹溪上興建了一座橋樑。

像絕大多數旅居海外事業有成的瓊籍華僑一樣,郭氏兄弟對捐助家鄉的文教事業也極為熱心。1907年,郭巨川遵父命捐獻500光銀在美丹村創辦邁眾國小,免費讓鄉里子弟入學讀書。郭氏兄弟還以先人“郭斯俊”、“郭邦由”的名義捐獻1萬大洋,在故里族中設立“獎學基金會”,資助學子讀書。1925年,回國遊覽的郭氏兄弟出資1萬多大洋購買了一套《四庫全書》捐贈給文昌圖書館,據說當時這種版本的套書全國只有四套。1927年,文昌中學遷往現址辦學,旅居海外的愛國華僑向學校捐獻了10萬大洋,其中郭氏兄弟捐出1.7萬大洋,在校園內建造了一座造型優美風格獨特的教學樓,被師生們稱為“飛機樓”,後被日軍炸毀。諸如此類的捐贈,在資料的記載上還有很多。

在海外發家致富後的郭氏兄弟一直有一個心愿,就是開發建設海南島,推動故鄉的經濟發展。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當時國民黨又忙於內戰,郭氏兄弟和廣大海外僑胞的開發建設海南島計畫終未能實現。

1953年,80高壽的郭巨川逝世;1955年,郭鏡川也魂歸故里。雖然為其僑居地做出了巨大貢獻並得到當地政府的諸多嘉獎,但直至人生的終點,郭氏兄弟也沒有改變他們身為中國人的國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