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權第五

攻權第五

《攻權第五》是中國古代兵書《尉繚子》里記載的一篇兵法文章。攻,古代指攻城;權,即權謀。攻權,就是攻城的謀略。本篇主要論述攻城的原則。作者認為攻城的原則:首先是集中力量,決心堅定(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其次是軍隊必須有嚴格的紀律,將帥要恩威並用以立威信,使軍隊行動齊心協力(其心動以誠,則支節必力)。第三是必須確有把握,才能攻、戰。“戰不必勝,不可以言戰,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最後具體地談到攻城的行動,應該是迅速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深入敵境,遮斷交通,孤立其城邑,使敵措手不及(有城無守),乘虛而攻克之。

作品簡介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書。《尉繚子》一書,對於它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性質歸屬歷代都頗有爭議。一說《尉繚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時的隱士,一說為秦始皇時的大梁人尉繚。一般署名是尉繚子。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29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31篇。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尉繚子》殘簡,說明此書在西漢已流行,一般認為成書於戰國時代。

作品賞析

25、兵以靜勝,國以專勝。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夫力弱,故進退不豪,縱敵不禽。將吏士卒,動靜一身,心既疑背,則計決而不動,動決而不禁。異口虛言,將無修容,卒無常試,發攻必衂,是謂疾陵之兵,無足與斗。將帥者心也,群下者支節也。其心動以誠,則支節必力,其心動以疑,則支節必背。夫將不心制,卒不節動,雖勝幸勝也,非攻權也。

【譯文】

軍隊以沉著冷靜致勝,國家以統一團結致勝。部署分散力量就會削弱,決心動搖,士氣就會渙散。力量薄弱,就不敢大膽進退,即使有好的戰機也可能放走敵人。將吏士卒,一動一靜,都象人的身體一樣,如果決心搖思想混扎,就是計畫決定了,也不能立即行動,行動起來了,又不能加以控制。軍隊中眾說紛紜,空話連篇,將帥沒有嚴肅的態度,士兵沒有正規的訓練,這樣發動進攻,必然要招致失敗,這就是頹廢無用的軍隊,這種軍隊是不能同敵人戰鬥的。將帥好比人的首腦,部屬好比人的四肢,首腦的決心堅定,四肢的動作必然有力,首腦的決心猶豫,四肢的動作必然遲疑。如果將帥指揮軍隊,不能象首腦控制四肢那樣靈活自如,士兵不能象四肢那樣按首腦的指揮行動,這樣的軍隊,即使取得勝利,也是僥倖的勝利,而不是正確指揮的結果。

26、夫民無兩畏也。畏我侮敵,畏敵侮我。見侮者敗,立威者勝。凡將能其道者,吏畏其將也;吏畏其將者,民畏其吏也;民畏其吏者,敵畏其民也。是故知勝敗之道者,必先知畏侮之權。夫不愛說其心者,不我用也;不嚴畏其心者,不我舉也。愛在下順,威在上立,愛故不二,威故不犯。故善將者,愛與威而已。

【譯文】

士卒是不會既畏懼敵人又畏懼自己將帥的。畏懼自己的將帥就會蔑視敵人,畏懼敵人就會蔑視自己的將沖。將帥被士卒蔑視,作戰就會失敗;將帥在士卒個有威信,作戰就能勝利。凡將帥能掌握運用這個原則,軍吏就會畏懼將帥;軍吏畏懼將帥,士卒就會畏懼軍吏;士卒畏。懼軍吏,敵人就會畏懼我軍士卒。因此,要知道勝敗的道理,首先就要懂得畏懼與蔑視兩者的相互關係。如果不能以愛托使士卒悅服、士卒就不會為我所用;如果不能以威信使士卒畏成,士卒就不會聽我指揮。愛撫在於使下級馴服;威信在於上級自己樹立。愛撫能使士卒不懷二心;威信能使下級不敢違令。所以善於帶兵的人,就要善於掌握愛與威的運用。

27、戰不必勝,不可以言戰,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不然,雖刑賞不足信也。信在期前,事在未兆。故眾已聚不虛散,兵已出不徒歸。求敵若求亡子,擊敵若救溺入。

【譯文】

作戰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可以輕言作戰,攻城沒有必取的把握,就不可以輕言攻城。否則,即使採取嚴刑重賞也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威信在於平素樹立,事變要在事前預見。所以兵員一經集中,就不能隨便解散,軍隊一經出動,就不能無功而返。尋求敵人要象尋找丟失的孩子那樣志在必得,進攻敵人務象搶救落水的人那樣奮不顧身地迅速行動。

28、分險者無戰心,挑戰者無全氣,鬥戰者無勝兵。

【譯文】

分兵守險的,不會有決戰的意圖;進行挑戰的,不會使用全部兵力;魯莽作戰的,不會有把握地取得勝利。

29、凡俠義而戰者,貴從我起,爭私結怨,應不得巳。怨結雖起,待之貴後。故爭必當待之,息必當備之。

【譯文】

凡是正義的戰爭,最好由我首先發動,為爭私結怨的戰爭,應是出於不得已。因結怨而引起的戰爭,最好後發制人。所以說,發動戰爭,必須看準時機,戰爭結束,還是應當戒備。

30、兵有勝於朝廷,有勝於原野,有勝於市井。斗則得,服則失,幸以不敗,此不意彼驚懼而曲勝之也。曲勝言非全也。非全勝者無權名。故明主戰攻日,合鼓合角,節以兵刃,不求勝而勝也。兵有去備撤威而勝者,以其有法故也,有器用之早定也,其應敵也周,其總率也極。故五人而伍,十人而什,百人而卒,千人而率,萬人而將,已周已極,其朝死則朝代,暮死則暮代。權敵審將,而後舉兵。

【譯文】

戰爭有靠諜略取勝的,有靠野戰取勝的,有靠強攻城市取勝的。總之,要敢於戰鬥才能勝利,屈服退讓就會失敗,即使僥倖不敗,也是由於敵人意外地發生驚慌而偶然勝利的。偶然的勝利不能算是真正的勝利。不能獲得真正勝利的將領,就不合有真正的權威。所以英明的主帥在作戰的時候,必須以正確的指揮,統一的行動來與敵決戰,這樣,雖不強求勝利而勝利也會自然到來。軍隊也有假裝沒有準備或故意表示怯弱而取勝的,這是因為它有巧妙的制敵辦法,有充分的戰鬥準備,有周密的應戰計畫,有堅定的臨戰指揮的原故。按軍隊的編制,五人為伍設有伍長,十人為什設有什長,百人為卒設有卒長,千人為率設有率長,萬人為軍設有將軍,這樣的編制已經是很周密很完善的了,戰鬥中指揮官早上戰死,早上就有人接替,晚上戰死,晚上就有人接替。戰前要分析敵人的虛實,察明敵將的才能,然後才能起兵。

3l、故凡集兵,乾里者旬日,百里者一日,必集敵境。卒聚將至,深入其地,錯絕其道,棲其大城大邑,使之登城逼危。男女數重,各逼地形,而攻要塞。據一城邑,而數道絕,從而攻之,敵將帥不能信,吏卒不能和,刑有所不從者,則我敗之矣。敵救未至,而一城已降。津梁未發,要塞未修,城險未設,渠答末張,則雖有城無守矣。遠堡未入,戌客未歸,則雖有人無人矣。六畜未聚,五穀未收,財用未斂,則雖有資無資矣。夫城邑空虛而資盡者,我因其虛而攻之。法曰,“獨出獨入,敵不接刃而致之”,此之謂也。

【譯文】

大凡集中軍隊,遠隔千里的,不能超過十天的時間,相距百里的,不能超過一天的時間,而且必須集中在敵人邊境附近。兵員已經集中,將帥已經到達,就應立即深入敵人腹地,分別遮斷它的交通,包圍它的重要城市,迫使放人困守孤城而處於危險的境地。同時把占領地內的男女居民組織起來,重層配置,分頭搶占險要地形,向敵人要害突擊。在敵人困守孤城、各方聯繫又被切斷的情況下,再全面發起進攻、就可使敵軍將帥喪失威信,官兵互不協力,雖用嚴刑峻法也不能迫使下級服從命令。這樣就可以乘勢打敗敵人、不待敵人援軍到達,而守城敵軍就已投降了。如果敵人交通設施沒有戰備,要塞沒有修理,工事沒有構築,障礙沒有設定,雖有城塞也是不能防守的。邊境的堡壘沒有部隊占領,守邊的部隊沒有調動就緒,雖有人也等於無人了。敵人應徵集的牲畜沒有集中,應徵集的糧食沒有徵集。該徵收的財物沒有收齊,雖有資財也等於沒有資財了。對這種城邑空虛而資財窮盡的敵人,我應乘虛進攻它。兵法上說,“我軍行動自由如入無人之境,敵人不待交鋒就已被打敗”,就是指的這種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