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楊萬里詩作]

插秧歌[楊萬里詩作]
插秧歌[楊萬里詩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插秧歌》是宋代詩人楊萬里 的作品。此詩描繪了一幅農家總動員,雨中搶插秧苗的風俗圖畫。全詩寫得新、奇、快、恬,充分體現了誠齋體的風格。

作品原文

插秧歌

田夫拋秧田婦接⑴,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⑵,雨從頭上濕到胛⑶。

喚渠朝餐歇半霎⑷,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⑸,照管鵝兒與雛鴨。

作品注釋

⑴拋秧:插秧前,須將秧苗從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進稻田,叫做拋秧。

⑵插秧:將秧苗栽插於水田中

⑶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頭盔。蓑:即蓑衣,用草或棕製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甲:用金屬或皮革製成的護身裝備。

⑷胛:肩胛骨。這裡指肩膀。

⑸渠:他,代詞。朝餐:吃早飯。半霎:很短的時間。

⑹蒔:移栽植物。這裡指插秧。匝:滿。未匝:指這塊田裡還沒有栽插完畢。

作品鑑賞

由於這首詩著力寫雨中搶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開篇便動手“插”了起來:“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這分工何等明確,何等精細。拔秧活輕,小兒乾,接秧也輕,田婦乾;比較起來,拋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兒乾。“拋”、“接”、“拔”、“插”,四個動詞,準確具體。尤以“拋”字最妙,活畫出秧束雨中飛舞的情態。只兩句,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躍然紙上。

三、四兩句進一步點明雨中搶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從句中不難領會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則,不至於從頭上流入脖頸並沾濕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別比喻“笠”和“蓑”,充溢著一股火藥味兒,正暗示搶插稻苗無異一場緊張的戰鬥。

五、六兩句“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前句是個無主兼語句,“喚”的主語沒有寫出,按詩意應是位老嫗或老翁。後句是個無主連動句,按詩意,主語應是“大兒”,還極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職活茬的田夫、田婦和小兒。一家人幹活絕無唱過一口便袖手看戲的道理。老人來叫他們吃早飯,(搶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讓他們歇那么小小一會兒,卻無人動作,無人答話,似乎對田埂上的呼喚置若罔聞,連抬頭看一眼的工夫也沒有。不如此,便寫不出搶插的緊張程度。

結句“秧根未穩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似乎是田夫對送飯老人的回答:“您瞧這稻苗還不栽穩,再說這塊田還沒插完,您把飯放這兒,我們呆會兒就吃,您得趕緊回去照看好那幫雞鴨鵝們,它們要來到田裡,可就糟了。”

作者簡介

楊萬里像 楊萬里像

楊萬里(1127—1206),南宋詩人。字廷秀,學者稱誠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紹興(宋高宗年號,1131—1162)進士,曾任秘書監。主張抗金。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學江西詩派,後轉以王安石及晚唐詩為宗,終則脫卻江西、晚唐窠臼,以構思精巧,語言通俗明暢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號為“誠齋體”。楊萬里學問淵博,才思健舉。亦能文,對理學亦頗注意。相傳有詩二萬餘首,現存詩四千二百餘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誠齋集》,今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