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父聯

挽父聯

《挽父聯》是近代革命者羅炳輝因得知父親亡故的訊息,寫下的輓聯。全文表達了其對父親的深痛懷念,和對造成父親苦難一生的黑暗社會的無比悲憤。

詩詞原文

挽父聯

痛吾父幼小困窮厄①,

備嘗炎涼,

劬②勞七十又六齡,

到老來只剩一身孤苦,

易簀③呼兒難瞑目;

感不孝早歲事戎機④,

歷盡艱危,

轉戰二萬五千里,

看今日揮戈大江南北,

誓殲倭寇⑤奠先靈。

詩文注釋

① 窮厄——艱難困窮。

② 劬——勞苦。

③ 易簀——簀:華美光澤的竹蓆。按古禮,做大夫的人方可用簀。戰國時曾子因未曾為大夫,病重臨死 前,要人將簀換掉。後來稱人病重將死為“易簀”。

④ 戎機——指戰爭、軍事。

⑤ 倭寇——倭:古代對日本的稱呼。這裡指日本強盜。

寫作背景

羅炳輝的祖父在經歷了三代人的辛勤勞作後,家境一度相當富裕,但在當地官府和土霸的盤剝下,到了羅炳輝父親羅守清時,家裡已是一貧如洗。後經其父母起早摸黑的勤苦墾種,家境又漸趨殷實。當時的雲南偏遠閉塞,貧窮落後,官府腐敗,匪霸橫行。稍稍富裕的羅家又一次遭受了土霸的訛詐勒索。羅炳輝的父親在擔驚受怕中苦苦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1939年2月,羅守清在貧病孤苦中悲慘故世。由於身後蕭條,靠彝良縣郵政局局長溫國禎的資助才得以安葬。當時羅炳輝已擔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正轉戰於抗戰前線。當他得知父親亡故的訊息後,悲痛萬分,寫下了這段輓聯。

作品賞析

在上聯中,羅炳輝沉痛地回憶了父親苦難辛貧的一生。言辭間充滿了對父親的深痛懷念和對造成父親苦難一生的黑暗社會的無比悲憤。在上聯的最後兩句中,他對於不能在父親生命中最後一刻恪盡人子之情,充滿了深深的愧疚。人世間最溫暖人心的莫過於血肉親情,這種感情無論什麼都無法割斷。故失去親人之痛又何異於撕心裂肺,對一個馳騁疆場多年的革命將士來說,同樣如此。儘管作者很早便離開家鄉,離開了父親,但這種以血肉為紐帶的親情,依然殷殷不斷。作者在《祭先父文》中,曾這樣寫到:“不孝自十七歲恚然背親離家,遠走從戎。迄今二十有三年未嘗回籍定省。中雖率師道出滇池,經梓里,顧以戎機急迫,即欲一面慘別十九年之老父亦不可得。……念及少小一別,即為兒與吾父永訣之時,能不錐心泣血乎!使不孝有父若無父,使吾父有兒如無兒,伶仃孤苦,受盡磨折,生不能養,死不能葬。此不孝之罪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罔極之恩未報,終生之恨無窮。大別昆明,永致思親之淚,天涯地角,長弛膝下之魂。靈其有知,曷覽兒心。”字裡行間中,拳拳孝心,感人涕下。然而,忠義之士自古來忠孝難兩全。所以在下聯中,作者剖白了自己為國家民族和大義而只得暫拋孝道的苦衷。在國難當頭之際,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作者責無旁貸地擔負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他要將喪父之痛,埋藏心底,化作一股無窮之力,投入到戰鬥中去。作者發出了“誓殲倭寇奠先靈”的悲壯誓言。他相信這是能被每一個有正義感的中國人,包括自己的親人所理解的。他把對父親的悼念化作了對侵略者的滿腔憤恨。同時,也把自己的孝心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全中國的人民。

此聯雖是一幅輓聯,但卻沒有過多的悲切與哀怨。作者欲揚先抑,在上聯以沉痛的心情追思了去世的老父,哀痛中蓄醞了無窮的力量。這種喪父之痛轉化為憤怒的波濤,在下聯中噴涌而發。上下聯對仗工整,結構精嚴,用詞妥切,情感真摯而深沉。下聯的收尾使整聯意境達到了一般輓聯無可比擬的高昂境界。氣魄雄渾,心胸開闊。既將對父親的一片哀思盡情宣洩,又將自己的革命壯志表露無遺。其豪風義骨,忠肝烈膽,躍然紙上,只有處於風雲激盪,歷經血與火戰爭洗禮的革命戰士才能寫出如此之奇崛之句。

作者簡介

羅炳輝(1897-1946),雲南省彝良縣人,原名羅德富,自字宿星,出生於漢族農家。1922年隨滇軍到廣東,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北伐戰爭和討伐陳炯明的戰役。1928年冬,任贛西南靖衛大隊長。192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在江西吉安率部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紅軍獨立第五團團長、紅軍第六軍第二旅旅長、紅軍第二縱隊司令、紅軍第十二軍軍長、紅軍第二十二軍軍長、紅軍第九軍團總指揮,在反“圍剿”戰爭中屢立戰功。長征時,率紅軍第九軍掩護中央紅軍主力作出了貢獻。抗日戰爭期間,歷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二支隊司令,第二師師長,為開創蘇南、蘇皖邊、淮南等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1946年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進攻山東解放區時,他帶病指揮反擊。6月21日,病逝於前線。後安葬於山東臨沂烈士陵園。蘇皖邊區政府將天長縣改為炳輝縣,以資永久紀念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