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簡介
指示生物(biological indicator)
1909年德國學者B·科爾克維茨和M·馬松對一些受有機物污染的河流的生物分布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河流的不同污染帶,存在著表示這一污染帶特性的生物。他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指示生物的概念。例如水中存在著責翅目、蜉蝣目稚蟲或毛翅目幼蟲,水質一般比較清潔;而顫蚓類大量存在或食蚜蠅幼蟲出現時,水體一般是受到嚴重的有機物污染。許多浮游生物、水生微型動物、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搖蚊幼蟲、蚤和藻類對水體受到的有機物污染也具有指示作用。此外,還可利用一些生物的行為、生理生化反應等對水污染進行評價。
在陸生動植物中也有許多指示生物。一些鳥類對大氣污染,特別是一氧化碳污染反應敏感。如很早以前就有人用金絲雀監測煤礦坑道中的一氧化碳。許多植物對大氣污染的反應也很敏感。例如地衣、苔蘚植物、紫花苜蓿等對二氧化硫敏感,唐昌蒲等對氟化氰敏感,菸草對臭氧敏感。很多生長期較長、容易栽培和管理,並對大氣污染反應敏感而症狀明顯的植物,都可作為指示生物。
選擇條件
1.有足夠的敏感性
2.有廣泛的地理分布和足夠的數量
3.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
4.實驗室易於繁殖和培養
5.具有豐富的生物學背景資料
6.對毒物或因子的反應能夠被測定
7,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旅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