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攝像機的人

持攝像機的人

完成於1929年《持攝影機的人》是一部具有很強紀實性和多義性的作品。這部經過精心剪輯的紀錄片是維爾托夫電影眼睛理論的直觀表現,是以膠片的形式發表的一份宣言,它沒有劇本,沒有布景,沒有字幕,也沒有演員道具,它是一場尋找“真正的國際化的絕對語言”的實驗,同時也是對電影眼睛人工作方式的一種示範。 影片呈現了一個如高等數學公式般縝密的套層結構:表層上是一部紀錄前蘇聯勞動人民平凡生活的城市交響曲,而其外層的套層結構則是講述了攝影機眼睛如何記錄生活。影片以攝像機的鏡頭作為開篇和結束,呼應出套層的完整性;表層的城市交響曲部分以分為觀眾入席的序曲、城市的黎明、勞動人民白天的辛勤工作以及人民工作後的休息與藝術實踐。影片拍攝於蘇維埃革命之後,所以片中有強烈的馬克思主義階級觀以及對於新蘇維埃的;而在外層結構中是從持攝像機的人(由維爾托夫的弟弟考夫曼扮演)拿著攝像機走出門口開始,講述了通過電影眼睛即攝影機來記錄現實社會的過程,以及貫穿始終的攝影機逐漸獨立,甚至從人的控制中解放出來。

基本信息

片名:《持攝像機的人》The 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

國家:蘇聯

出品:1929年

片長: 69Min

導演:維爾托夫Dziga Vertov(1896-954)

影片簡介

本片是電影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導演維爾托夫在本片中實踐了他的“電影眼睛”(Kino-eye)理論,並藉此推廣出他的“真實電影”藝術形式。影片的偉大意義不僅在於記錄下了一個時代一個城市的現實生活場景,更多地在於其理論與技術相結合所實現的價值。在技術方面,本片創造了分割畫面、二次曝光等剪輯手法,將“電影眼睛創造生活”的理論發揮到極至;而在理論方面,本片更是把觀眾帶入了影片開放意識當中,創造了“自我反射”的拍攝手法(即攝影者出現在影片中),從而成為一部不朽的偉大作品。

導演簡介

齊加·維爾托夫1896年1月12日生於比亞利斯托克,1954年2月12日卒於莫斯科。他原是一位未來主義音樂家,1916年創立了“聽覺實驗室”,1918年開始轉向電影創作。1923年,維爾托夫發表了《電影眼睛人:一場革命》一文,提出了“電影眼睛”理論。代表作品有《帶攝影機的人》、《前進吧,蘇維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關於列寧的三支歌》等以及24期《電影真理報》(《電影周報》)。

維爾托夫也是蘇聯電影界最早使用聲音的人。60年代法國新浪潮運動中的“真理電影”就受到維爾托夫“電影眼睛”理論的影響。電影眼睛派是由維爾托夫於20世紀20年代初提出並在創作中付諸實踐的理論。他把攝影機比作人的眼睛,主張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實景拍攝甚至偷拍、強拍,反對場面調度、劇本、演員和攝影棚,也就是反對故事片。

雖然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理論強調對現實的即興觀察,但並不是單純的攝錄現實。他強調將電影觀察的素材加以組織,從而引導觀眾達到明確的思想結論。他對“電影眼睛”的解釋是“用紀錄手段對可見的世界作出解釋”。維爾托夫並不反對蒙太奇,他將電影眼睛稱為蒙太奇的“我看”,他認為影片組織的基本手段就是蒙太奇。他將蒙太奇的功能確定如下:選擇電影觀察的最重要的瞬間,將這些觀察按照聯想的原則加以聯接,有節奏的組織素材以加強其情緒感染力,並通過鏡頭畫面與字幕(政治口號)的結合來解釋拍攝在膠片上的事件的政治意義。

維爾托夫在自己周圍團結了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組成了所謂的“電影眼睛派”,按照自己的理論拍攝了一些成功的影片,如《電影真理報》、《帶攝影機的人》、《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關於列寧的三支歌》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