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建設
“拱市村發展受阻,基礎設施落後是一大問題,必須徹底解決。”近年來,村支部帶領村民新修村道路11公里,整理零星地塊建設高標準農田522畝,新建田間作業道13.6公里,新建塘堰18口、改建7口,面積150餘畝,建蓄水池30口,渠系2公里。
如今的拱市村,各種大型農耕機械能進出每一塊田地、每一片果園。一條條水渠蜿蜒暢流,每隔數米都建有集排洪、蓄水、生態觀光於一體的圓形大蓄水池,一道道堅實的水渠護牆在寬廣的田野間縱橫交錯。
經濟發展
早些年,因為地少人多、缺乏產業,村民大都外出務工,最多的時候,拱市村外出打工的人數超過1000人,大片土地撂荒,田間地頭雜草叢生。“要讓村民重拾對土地的信心!”村支部帶頭成立了土地流轉合作社,組織村集體與農戶簽訂契約,打造以拱市村為核心,輻射周邊6個村(龍灘村、燈會村、花蓮村、雙河村、先林村、玉峰村)的“拱市村產業示範群”。採取“公司+集體+農戶”的運作模式,以公司名義先期投入100萬元,用於發展經濟林業和水產養殖業。前3年,公司承擔租地、種苗、種植、管理等費用和風險,3年後產業初見成效時,農戶以土地入股分紅,利潤按4:4:2(公司40%、村集體20%、農戶40%)比例分成,實現“村兩委引導、企業拓展市場、農民共同發展”的一體化經營。
目前,已成功流轉包括拱市村和周邊村莊土地3200畝,種植優質核桃1000畝,桃柑柚等其他經果林600畝,蓮藕稻魚等綠色水產養殖600畝,3年後產值將達1200多萬元,僅此一項人均增收近3000元,帶領周邊2萬民眾致富。
領導幹部
村支書
蔣乙嘉,20歲參軍、40歲退伍復員,之後投身商海,從熱血軍人到下海商人,從裝卸工人到經商老闆,歷經近十年打拚,他一步一個腳印成為身家千萬元的企業家……在家鄉四川省蓬溪縣拱市村,蔣乙嘉的故事被街坊四鄰津津樂道,他是鄉親們眼中的能人,後生們學習的榜樣。2007年,事業蒸蒸日上的蔣乙嘉卻做出一個讓親友驚詫的決定:將自己的4家公司交給朋友打理,他回村幫鄉親們脫貧致富。7年來,他將1600多萬元積蓄全部投入山溝,在村里修了40多公里的水泥路、18口塘堰、30口蓄水池、建成一座4000平方米的村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圓了鄉親們期盼多年的“通車夢”“農田灌溉夢”。現在的拱市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興業、家富、村美、人和”的幸福美麗新富裕村,並先後獲得蓬溪縣第一批“小康村”、縣級“文明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文明生態村”等光榮稱號。蔣乙嘉個人也被授予“全國最美基層幹部”、2011年度遂寧市人民政府最具愛心慈善捐贈個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