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後併發症防治

拔牙後併發症防治是絕大多數拔牙手術經過順利,創口癒合良好,但也有在手術中或術後出現併發症者。術後併發症有出血、乾槽症、感染、神經及關節損傷、皮下氣腫等,以前兩者較常見。拔牙術後15 min左右,血凝塊即形成而不再出血。如除去壓迫紗卷後仍有出血即稱拔牙後出血。因創口感染,術後3~5d血塊分解而出血者稱為繼發性出血。拔牙後出血的原因有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

全身因素所引起的出血,應在局部處理的同時,根據其病因進行治療。臨床上大多數出血是由局部因素引起,應注意預防:術中避免牙齦撕裂,如發生後應立即縫合;刮盡牙槽窩內的炎性組織;注意拔牙後創口的護理,保持血凝塊;避免在有局部感染時拔牙等。局部處理時,首先應清除高出牙槽窩的血塊,拔牙窩內的血塊可暫不清除。仔細觀察出血部位,如因牙齦撕裂,應予縫合。牙齦邊緣的炎症性出血,可敷止血粉加紗卷壓迫止血,牙槽窩內的微量滲血,可放止血粉或明膠海綿,再加紗卷咬壓20~30 min。如用上述方法仍出血不止或有較活躍的出血點。則應清除創內血塊,以碘仿紗條緊緊填塞拔牙窩,上加紗卷咬壓。紗卷在30~60 min後取出,碘仿紗條在4~5 d後去除。乾槽症系指拔牙後牙槽窩內骨質表面有感染或局限性牙槽骨骨髓炎,多發生於術後2~4d,病程在14 d左右,常發生於下頜牙,下頜阻生智齒拔除後的發病率最高。典型症狀為持續性劇烈疼痛,向耳顳部及下前區放散,拔牙創內血凝塊壞死脫落,且有污穢黃色腐敗物,有惡臭,牙槽骨壁暴露,觸痛,局部淋巴結腫大、壓痛等,牙槽骨的感染或創傷是乾槽症的主要病因。產生疼痛的原因多認為是由於拔牙創內神經末梢暴露而受到外界刺激所致,或由於創傷及炎症產生的激肽刺激神經末梢所致。修復為由骨硬板的穿孔處向牙槽長入肉芽組織,從基底逐漸充滿牙槽,以後再為上皮覆蓋。治療:在局麻下徹底刮除創內腐敗壞死組織,用小棉球蘸3%過氧化氫溶液(雙氧水)反覆擦拭牙槽壁,再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然後用碘仿紗條蘸丁香油緊密填塞,10d後取出。預防:儘可能減小手術創傷,拔牙後如創口較大,應嚴密縫合;拔除阻生牙後,如創傷大,時間長,創內可置入抗菌藥物,或放入碘仿海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