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Laszlo Krasznahorkai,1954-),匈牙利小說家和編劇。 1954年1月5日,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生於匈牙利久洛。1985年發表處女作《撒旦的探戈》,為他帶來巨大的聲譽,1994年與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合作改編成7小時的史詩電影《撒旦探戈》,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曾獲得德國年度最佳文學作品獎和科蘇特獎,主要作品有《戰爭與戰爭》、《反抗的憂鬱》等。 2015年,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

人物經歷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1954年1月5日,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生於匈牙利東部小鎮久洛。父親是律師,母親是公務員。

1972年,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畢業於埃克爾費倫茨高中。像那個年代出生的東歐人一樣,他經歷了自由匱乏的時期,18歲他“下鄉”到農村當晚班保全。中學畢業後,他先後在塞格德和布達佩斯的大學裡讀了兩年法律,準備繼承父業,但最後還是轉到文學院,改讀大眾教育。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1977年,發表小說《我相信你》,但很少有人讀過。

1983年,大學畢業。

1985年,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發表了代表作《撒旦的探戈》,後由貝拉·塔爾改編成電影。

1987年,卡撒茲納霍凱拿著德國文化交流基金會的獎金移居柏林,在那裡他得到了國際文學圈的注意。

1993年,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因作品《反抗的憂鬱》獲得德國年度最佳文學作品獎。

1990年代初,第一次來到蒙古和中國,就此創作了小說《烏蘭巴托的囚犯》。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1999年,出版《戰爭與戰爭》。

1990年代末與漢學家妻子結婚以後,整個2000年代他曾頻繁訪問中國和日本,作品主題開始往東亞轉移。

2004年,獲得匈牙利最重要的文學獎—科蘇特獎( the Kossuth prize)。

2008年,出版長篇小說《西王母的下面》。

2015年5月,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獲得布克國際獎。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作品類型創作時間
《撒旦的探戈》小說1985年
《反抗的憂鬱》小說1989年
《以賽亞來了》小說1998年
《戰爭與戰爭》小說1999年
《西王母的下面》長篇小說2008年
《最後的狼》小說2009年
《世界上》短篇小說2013年

以上參考

創作特點

主題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的作品以後現代主義小說與反烏托邦、憂鬱主題而聞名。作為出生於東歐的50後作家,卡撒茲納霍凱不可避免地捲入到蘇東知識分子的慣常套路中:思考、叛逆、對抗體制、流亡西方。在他看來,匈牙利人的遭遇是軍警、懲罰、禁錮與囚籠,20世紀90年代後,失落、物慾、幻滅與蒼白成為籠罩一切人的悲劇。

他的創作經歷了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他描寫世界末日、黑暗和沉思,講述小鎮和小人物被毀滅的故事。他經歷了自由匱乏的時期,《撒旦探戈》卡夫卡式的景象來自這段經歷,一大群失業的農民、即將到來的不知名的恐懼,一層又一層的辦公室大門,小丑般的人帶領村民走向烏托邦的反面……卡撒茲納霍凱在1980年代顯然對西方抱有憧憬,1999年的《戰爭與戰爭》描述一個44歲的匈牙利人因為某種荒誕的執念歷經漫長而無止境的旅行過程只為到達紐約的故事,可能是他本人西方化與被西方化經歷的某種寫照,另外,後來被改編成貝拉·塔爾電影《鯨魚馬戲團》的1993年小說《抵抗的憂鬱》里有個黑暗地區的名字就被他叫做“西方文明”。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21世紀初期他的作品主題開始往東亞轉移。卡撒茲納霍凱1990年代初第一次來到蒙古和中國,就此創作了小說《烏蘭巴托的囚犯》,2008年的長篇小說《西王母的下面》設定在日本,人物貫穿古今,句子比起他年輕時的作品雖然句子長度不減,強度要柔滑得多,似乎只有在神秘的東亞,這個用長鏡頭句子進行自我思辨、自我審視與自我囚牢的作家才能得到一點情感上的平靜。

風格

語言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如果要剖析卡撒茲納霍凱的語言特點,那么最簡單和初步的解釋是他的句子非常之長,段落無窮無盡,常常跨越十幾個頁面。卡撒茲納霍凱的句子裡膨脹著詩意的表達欲,但這表達欲又幾乎能完全自我消解,好像一雙從某個房間門縫裡望出去的兩隻眼睛內側的表達欲。卡撒茲納霍凱在作品中展現了貧困、絕望、污濁和黑暗之後,並沒有給出解脫和救贖之路。他將人類生活的絕望與悲涼寫得淋漓盡致。在匈牙利語文學中,他的長句獨樹一幟,即使對匈牙利讀者來說也是閱讀上的挑戰,句式難讀又耐讀、細膩又粗糲,複雜、宏大,且富於律動。據說,翻譯他作品的英語譯者之所以獲得翻譯獎,是因為被評論家認為“發明了一種克拉斯諾霍爾卡伊式的英語”。卡撒茲納霍凱作品中句子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長度,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深度,它們的語調任性轉換,從莊嚴到狂妄到古怪到荒涼,史詩般的句子像一個線頭,將各種各樣奇怪的和意想不到的事情組成不朽的段落,粗糙而具有音樂性。

敘事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

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的敘事聲音是一種 激情的、堅決的、共振的聲音,一種漫長的獨白,或者說,一種持續不斷的語言行動。卡撒茲納霍凱的世界觀是試圖打破文學傳統的框架和邊界,希望(並明知這希望之無望)他的文本可以造一座橋——作為雅各之梯——連線天與地之維度,以地上的故事打開天上的光。如卡撒茲納霍凱的代表作品《反抗的憂鬱》可以被視為一部充滿視覺畫面、諷刺和預言式的小說,非凡的語句貫穿全篇,那些驚人的長句達到了驚人的思想深度,語氣隨著故事的推進,從嚴肅到狂妄、嘲弄,直至最後變為悲涼。史詩般的語句就像一個紗線球,把所有的怪事和叫人意想不到的事繞在一起,緊密地構成了一個又一個段落,恢宏、粗糙,但又富有律動。

獲獎記錄

文學類
  • ▪ 2015 布克國際獎 (獲獎)
  • ▪ 2004 科蘇特獎(the Kossuth prize) (獲獎)
  • ▪ 1993 德國年度最佳文學作品獎(German Bestenliste prize) (獲獎)

以上參考

人物評價

“卡撒茲納霍凱精妙的長句不僅有著驚人的長度(有時一個句子長達四頁),而且在莊重、直白、揶揄和陰鬱的語調中天馬行空地自由切換,史詩般的句子就像一個巨大的滾雪球,把所有的荒誕和意外糅進音樂般不朽的段落之中。”—— 布克國際獎 頒獎詞

“(卡撒茲納霍凱的作品)給你一種怪異的興奮感……然後過一會兒又讓你平靜下來。這就仿佛讀卡夫卡的小說。我相信很快人們會說,這就如同讀卡撒茲納霍凱的小說。”“卡撒茲納霍凱用恐怖、怪異、滑稽同時令人毛骨悚然、美麗而又令人心碎的場景抓住了當下存在的質地。”—— 布克國際獎評審會主席瑪麗娜·華納

“卡撒茲納霍凱是匈牙利現代啟示錄大師,讓人忍不住將他與果戈里和梅爾維爾相提並論。”—— 美國評論家 蘇珊·桑塔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