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作 者:王真 著
出 版 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1993-5-1
版 次:1
頁 數:373
字 數:308000
印刷時間:1995-5-1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3
I S B N:9787563315376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這套大型叢書,匯集了國內名家研治抗日戰爭史的精心之作,時間上始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下迄於1945年9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內容上包括“政治系列”、“經濟系列”、“軍事系列”、“綜合系列”等。每書專門研究一個方面或一個問題,既深入透徹,亦全面具體,許多結論、觀點都突破了過去學術界的習聞常說,顯現當代學人的求真求實的學術情懷。全套書構成對整個戰爭的全面、真實的大寫真。可讀性強,許多史事的反映都出乎意料,大量徵引的資料都鮮為人知。的確是人們了解中華民族和現代崛起和了解抗戰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力著。
內容簡介
偉大的抗日戰爭結束已近半個世紀了,但這一歷史事件中的許多課題至今仍對中外史學家產生著無窮的魅力,因為這場人類正義之戰蘊含著促使人們思考過去、審視未來的豐富哲理。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和蘇聯是反法西斯陣營中的兩大盟國。共同的利害關係曾把兩國的命運聯繫到一起,各自內外政策上的分歧也曾使兩國發生複雜的糾葛以至激烈的衝突。也許正是由於這種跌宕起伏而富有戲劇性的同盟關係,才更加引起史學界對它的興趣,促使其去研究產生這種同盟特點的內在動因,進而尋找理解戰後中蘇關係發展變化的歷史鑰匙。
蘇聯著名史學教授M·賈丕才在回顧近代中蘇關係史時說,中蘇關係在過去經歷過一些高潮和低潮,低潮之後不可避免地會隨之出現高潮。①賈丕才在這裡從巨觀上勾畫了近代中蘇關係。曲折運行的軌跡:1924年建交——1929年斷交——1932年復交——1949年斷交。②如果把這一軌跡濃縮到抗日戰爭時期,中蘇關係實際上也呈現出這樣一種波峰和波谷相互交替的動盪特點。
作者簡介
王真,海軍指揮學院大連分院副教授,1949年七月生於上海,1976年畢業於遼寧大學;1984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博士學位,主要著述有《歷史的結論與現實的道路》、(合著)、《雅爾達協定與美蘇戰略格局》、《抗日戰爭時期中蘇關係惡化原因初探》、《抗日戰爭勝利前後的美蘇對華政策》、《抗日戰爭時期蘇聯在華軍事顧部》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破鏡重圓
——日本威脅使中蘇再度結盟
1.九一八事變與中蘇復交
2.曲折的結盟之路
3.七七事變與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締結
第二章 硝煙中的“蜜月”
——抗戰初期的中蘇合作
1.“蜜月”在爭取蘇援中開始
2.蘇援概觀和評價
3.中國對蘇聯的援助
第三章 冷漠期里的是與非
——中蘇關係的逆轉與惡化
1.冷漠期的來臨
2.由冷漠到惡化
部分章節
第一章 破鏡重圓
——日本威脅使中蘇再度結盟
1.九一八事變與中蘇復交
九一八事變喚醒了中蘇危機感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旨在滅亡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不僅改變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而且也使自1929年斷交以來的中蘇兩國關係開始出現新的轉折。
九一八事變使中蘇兩國籠罩著一種共同的危機感,日本是中蘇兩國的強敵,面臨強敵,兩國應當重新攜手。中國直接遭受日本侵略,首當其衝,危機感最為強烈。因此,一時間親俄聯蘇的聲音“高唱入雲”。造成中國危機感的基本因素有兩點:一是中國國力太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經濟發展異常緩慢落後,至九一八事變前夕,從整個國民經濟來看,小農經濟占90%以上,工業經濟不到10%;而且在工業經濟中,外國資本又占有絕對優勢。從標誌工業發展水平的幾項主要工業品產量來看,1930年,中國鐵、銅、石油產量僅分別為日本的1/3,1/60,1/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