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城的歷史可追溯到明初。根據《明史》記載,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為加強海防軍事建設,防止海上倭寇不斷侵擾,朱元璋準奏批建寧海衛“奇山守御千戶所”,這就是煙臺城市最早的發祥地。所城具有典型的古代軍事防禦城市特點,方型,有城無廓。據《登州府志》記載,當年所城“磚城,周二里,高二丈二尺,闊二丈,門四樓,鋪十六,池闊三丈五尺,深一丈。”四邊城牆中部均開設城門,城設四門,東謂保德門,西稱宣化門,南為福祿門,北叫朝崇門。門樓上建有廟宇,下層為指揮所,上層為遠望所。城牆內側建環形馬道,城內街道布局呈方格網狀。城內建有兵營區、操場區、糧倉區和指揮區。
經考證,奇山守御千戶所與一般千戶所不同,具有特殊地位。因為奇山所城是明、清首都北京的重要門戶,故其駐軍是皇家特派御林軍前來屯田駐守的。在明朝,奇山守御千戶所具有監察職責,故“不隸衛”而“自達於都司”。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世襲武略將軍張昇調任奇山守御千戶所,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張昇率軍乘戰船追擊倭寇至文登海域,不幸為國捐軀,死後埋衣冠冢,此時較戚繼光抗倭要早100餘年。
1664年,清朝康熙皇帝下旨廢除“奇山守御千戶所”,從此官兵解甲歸田,轉為居民,多從事漁農工商。所城從軍事上的城堡變成了一個居民生活區,遂又有奇山所、所城裡、所城之稱。隨著歷史的變遷,奇山所城牆自然毀壞,傾圯殆盡。城池是在清初廢除奇山所,人們開始入住後被逐漸填平了。雖然1918年曾重修奇山所城牆及四門,但到20世紀30年代,據郭嵐生遊記“所有東西南北四門,相距各不到一里,城門大如普通住家的大門,城門樓雖矗存,城牆已不可見了”。到1950年時,所城城牆已所剩無幾,政府將其全部拆除,所城已不能再被稱為嚴格意義上的“城”了。如今,我們已經很難尋覓到當年城牆的蹤跡。所城當年繁華時方磚砌成的堅固城牆足有三層樓那么高,城門之上還築有一座兩層城樓,儼然是一個雄偉壯觀的城堡,而城外四周則是人工挖掘的護城河。可惜,現如今巍峨的城牆和蜿蜒的護城河都早已不復存在了。現在的所城大街、北門裡大街、南門裡大街就是《登州府志》記載的十字大街;而南門裡和北門裡東西巷,東門裡和西門裡南北巷就是明代建城時屯兵式跑馬道。據專家考證,所城裡大街57號住宅為明朝建築遺存;現所城居委會所在處是明朝城隍廟舊址;“張家祠堂”亦系明朝的“千戶衙門”。
時至今日,只有在所城裡的西面和西南面---即勝利路東側,依稀還能夠看到過去老城牆的遺址,而所城裡的東門 北門城牆的痕跡已經蕩然無存了。
所城裡作為軍事城堡存在的歷史中,曾先後有十三位正副千戶任指揮使,分別是張、劉、傅、高、安、夏等。他們的後人有許多簇居在所城裡,於是所城裡便有了劉家胡同、張家胡同、傅家胡同、夏家胡同、高家胡同。
傅家胡同,位於奇山所城內東南部。始建於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西起南門裡大街 (現南門裡街) ,東為死巷,長110米。因巷內多為傅姓在此建房簇居故得名傅家胡同。民眾為了與東關和南關的傅家胡同相區分,便稱其為所城內傅家胡同,解放後併入南門裡街,現基本留存舊貌,改用南門裡街街名。
傅家胡同及東側的一溜拴馬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