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小品

戲劇小品

戲劇小品是戲劇的一種,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我國興起的一種新的戲劇藝術形式。它以短小、形象、活潑、貼近生活、表演靈活的形式活躍在我國戲劇舞台上,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基本信息

簡介

小品與戲劇小品不同,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實際上是戲劇小品,但都省事地稱為小品,因此,有必要創建“戲劇小品”詞條。

戲劇小品如今,隨著時代的變化,它已成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傳統的舞台性、表演性,還具有現代的情趣性、大眾性、靈活性等特點。為此,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探討其現代走向。

現代發展

我國戲劇產生的歷史可上溯到原始社會反映農牧業生產的歌舞。他歷經春秋、戰國的“俳優”,兩漢的“百戲”,南北朝時期的“拔頭”、“參軍”,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話本,元代的雜劇。元雜劇的產生標誌著我國戲曲開始走向輝煌。它是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表現形式,為今天戲劇的內涵作了某些規定。在此基礎上,人們進行話劇、歌劇、舞劇的嘗試,把西方的話劇與東方的戲劇結合起來,從而產生對戲劇的現代認識:即戲劇是一種以表演為中心,融合了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因素的一門綜合性藝術。戲劇小品則是由培訓演員的“元素訓練”片斷髮展而來的。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員自我修養》中提到的“戲劇小品”也是培養演員心理素質和想像能力的訓練手段。後來,其戲劇因素增強,社會意蘊擴大,形式技巧不斷豐富,才成了今天所說的“戲劇小品”。

自一九八四年春節聯歡晚會《吃麵條》開始,我國戲劇小品迎來繁榮時期。接著《吃雞》、《賣羊肉串》、《考演員》、《超生游擊隊》、《相親》、《芙蓉樹下》等許多優秀小品走進人們的生活。如今《擦皮鞋》、《如此包裝》、《過河》、《紅高粱模特隊》、《昨天·今天·明天》、《賣拐》、《賣車》、《功夫》等戲劇小品已成為時代特徵的標籤,讓人們俯仰皆嘆。例如這些小品中的語言:“閒的膀子難受”“逼著我動粗”;“其實都是羅卜白菜!”;“吃、喝都沒了還臭美啥”;“說那些臭養層子幹啥,來時的火車票誰給報了?”;“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夫。”;“這裡是防‘忽悠’熱線”等等。可見,戲劇小品的發展與社會生活內容息息相關。戲劇小品的情趣性、大眾性和靈活性就體現在這些語言的通俗化、形象化中。

戲劇小品的現代情趣性,使戲劇小品截取生活的一個片斷、一個瞬間、一個場景、一個笑話,甚至是一個動作,從而以小見大,反映深刻內容。如上面提到的任意一個小品都是這樣。《吃麵條》揭示違規的多吃多占只能自食其果。生活常理就是生活真理;《超生游擊隊》再現了傳統思想重男親輕女的可悲生活,提醒人們不重視自身的生活質量是多么愚蠢;《相親》、《芙蓉樹下》反映老年人渴望夕陽愛情的社會問題,讚美社會新風尚;《擦皮鞋》、《如此包裝》抓住社會新時尚,幽默的諷刺中告誡人們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過河》、《紅高粱模特隊》、《昨天·今天·明天》更是再現了當代新農民的愛情觀、審美觀以及關心國家大事的新觀念;《賣拐》、《賣車》、《功夫》這一系列小品則以魔幻式的語言,意味深長的揭出改革開放以來人性在精神領域的迷失。總之,這些小品短小精悍,內蘊深刻,以情感人、以趣樂人,給人生以啟迪。

戲劇小品的大眾性和靈活性,使它表演的空間形式更貼近生活。其對演出條件要求不苟刻,田間地頭、街頭社區、軍營邊寨等都是它的舞台。這種靈活的演出形式與生動、深刻的內容相結合,讓人們既休閒娛樂,又痛快淋漓。其濃縮的時間性,濃縮的社會性,使戲劇小品成為大眾快餐文化,而成為中國人過年的重要內容,從而使其具備了“大文化”的某些質資。正如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所說:“文化乃指人類生活多方面的一個綜合體而言”〔1〕(P29)戲劇小品就是這“綜合體”的一部分,而且是當代戲劇文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現代形態

隨著戲劇的發展,其形態各異。從內容、性質和美學範疇劃分,可有悲劇、喜劇、正劇、滑稽劇等;從容量大小,結構繁簡劃分,可有多幕劇、獨幕劇;從題材所反映的時代劃分,可有歷史劇和現代劇;從藝術表現形式劃分,可有話劇、歌劇、舞劇、戲曲小品等。

我國的戲劇小品從表現手段上分,主要有戲曲小品、話劇小品、歌劇小品等。戲曲小品是以我國傳統戲曲歌、舞、劇三位一體為特點的戲劇小品。如袁文良寫的《保馬謖》(《諷刺與幽默》2002年8月20日)。話劇小品是以對話為主,兼有動作的一種戲劇小品。這是目前最走紅的戲劇小品樣式。如趙本山等人表演的小品《拜年》、《賣拐》等。歌劇小品是以歌唱為主,兼有對話和旁白。如潘長江表演的《過河》;從戲劇小品的藝術效果上分,我國的戲劇小品主要有喜劇小品、悲劇小品和悲喜劇小品。喜劇小品如《超生游擊隊》。悲喜劇小品如《芙蓉樹下》。悲劇小品目前還不成熟,沒有典型代表作品;從戲劇小品與其它藝術形式相結合上分,我國的戲劇小品主要有啞劇小品、相聲小品、電視小品、兒童小品、木偶小品。啞劇小品如《吃雞》。相聲小品如馮鞏、牛群表演的《點子公司》。電視小品如陳佩斯拍攝並表演的《師徒樂》。兒童小品如曾濤寫的《妙決》。木偶劇小品如黃錫鈞寫的《訓猴》,還有神話劇小品等。

創作傾向

以小見大

法國作家雨果說過:“戲劇應該是一面聚集物像的鏡子……把微光變成光彩,把光彩變成光明。”〔2〕(P372)寫作戲劇小品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此。眼下,趙本山表演的小品《賣拐》、《賣車》、《功夫》,截取的就是生活中人們常有不自覺地受騙上當的小事,反映的卻是多方面問題:如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人的自身素養;人的生存之道;人性中懶惰、自私、輕信的弱點;人的交際原則等問題。更深層次的內容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宗教、哲學等問題,不一而足。

巧設結構

戲劇小品的結構形式大體上有兩種:開放式和閉鎖式。

開放式結構就是讓戲劇情節按時間順序按部就班地展開,如趙本山和黃小娟表演的《相親》;閉鎖式結構就是只寫高潮和結局部分,把事件最精彩的部分表現出來,即把“最富於孕育性的那一頃刻”〔3〕(P163)表現出來。如黃宏和魏積安表演的《擦皮鞋》就是把一天中“早晨”這一重要時刻發生的事表現出來,從而出人意料地反映現代人的“兩面生活”,即化了妝的“我”和卸了妝的“真我”二者的矛盾糾葛,揭示了“萬變不離其宗”的生活要義。

語言生動

戲劇小品成功的關鍵除了具有新穎、深刻的主題外,最重要的就是小品語言。因為戲劇小品篇幅短,演出時間短,人物一般在30分鐘左右,甚至15分鐘左右。人物也少,背景簡單,這就要求戲劇小品的語言口語化、個性化,極具衝擊力。

口語化,有兩層含義:一是講標準的大多數人都能聽懂的國語。二是講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目前戲劇小品的口語化以地方特色為主,南方戲劇小品和北方戲劇小品的語言風格迥然不同,但卻能引起普遍共鳴,其小品的口語化美感起了相當大作用。

個性化,是指戲劇小品里的人物語言要有個性,是普遍中的特殊,是生活中有的而又無法模仿的語言,如《昨天·今天·明天》中“我十分想念趙忠祥!”和“來時火車票誰給報了?”的語言已經成為某種暗示語。再如“扯蛋,扯蛋,就從這兒來的啊!”、“我這知識都學雜了!”等則已成為“另類”時尚語言而廣為流傳。

如今,戲劇小品中的人物語言已深入到人們的精神領域,成為某種定勢:盲人形象盲人語言;社會閒散人員的語言;神侃胡謅騙子的語言;農民企業家的語言;官僚腐敗分子的語言;戀愛中的老人語言;現代摩登意識的老人語言;社會另類青年語言等等,都可以在戲劇小品中找到。

總之,戲劇小品的現代發展越來越豐富。無論內容、結構,還是表演形式都具有與現代社會同步的迅速、簡潔、濃縮、審美的特性。它要求創作者深入生活,抓亮點;挖掘材料,升華主題;掌握新的表現方法,藝術地再現生活中的那個“點”,用卡夫卡的話說就是:“在戲劇把不現實的事情變現實時,他對觀眾產生的影響最強烈。這時舞台就成為靈魂的潛望鏡,從內部照亮了現實。”〔4〕(P228)那么,戲劇小品就更能讓人們真正“品”出蘊籍在其中的無限意味,而無愧於大眾文化的形象。

寫作要點

1、深入生活,貼近生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找靈感。要用藝術的眼光去發現題材,挖掘題材。

2、題材宜小不宜大,要“大題小做”,不要“小題大做”。切忌包羅萬象,搞“高大全”,一個小品最好只反映一件事物,或者只反映一件事物的一個側面。內涵豐富,說理充分的題材,是電視系列片或長篇小說的事,不要混為一談。

3、要有笑料和“包袱”,語言要生動、幽默、詼諧,不要扳著面孔說話。小品最寶貴的,是語言的生動有趣、妙語連珠。要巧妙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切忌平鋪直敘。有時一個“借用”語能使觀眾開懷大笑。

4、 不要把小品寫成相聲或小戲劇,要突出小品的特點。有些小品作者用心良苦,立意也不錯,總想把小品寫的很有思想性,對人有教育意義。但表演效果適得其反,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戲劇和小品真正區別開來。

鐵嶺小品

主要特點

演變過程

發展趨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