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此漆箱為明器,偷工減料、華而不實的現象確實存在,但這並不影響它在明初漆工藝中所占的分量。與此箱一同出土的家具還有鑲石面木桌四張、朱漆翹頭案一張、朱漆長方桌四張等,總計九張桌案。它們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明初紀年墓中唯一的一批出土家具,具有明式家具明初樣式的特點,在我國古代家具古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詳細內容
古代的箱,是指車記憶體放物品的地方,與今天箱的意義完全不同。《說文》“箱,大車牡服也。”《辭海》:“車內容物處為箱”《左傳》:“箱,大車之箱也。”而《辭源》的解釋與之則大相逕庭:“箱子,收藏衣物的方形器具。”這個解釋才是今天意義上的箱子。箱這個名稱在漢代才開始出現,稱巾箱或衣箱,多用於存貯衣被,形體較大,並且具備了多種用途。《太平御覽》卷九十九載:“魏武帝曹操為兗州牧上書,山陽郡獻梨,謹上甘梨三箱。”《南齊書·高帝紀》:“至是又上表禁民間華偽之物,……不得作……牙箱籠雜物。”唐代時有關箱子的記載更多,《明皇雜錄》卷上載:“玉龍子,太宗於晉宮得之,文德皇后常置衣箱中。”唐時亦有稱巾箱的,《明皇雜錄》卷下載:“張果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摺疊之,其厚如紙,置之巾箱中,乘則以水噀之,還成驢也。”此故事雖屬神話傳說,然已出現巾箱之名,可見箱子在當時已是常見之物。
現存箱的實物資料,最早的當數河南信陽長台關戰國墓出土的小櫃和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衣櫃,此二種櫃形式大體相同,櫃蓋隆起作弧形。蓋和櫃身四角做出突出櫃身的把手,可供捆綁搬抬用。兩墓共出土衣櫃五件,分別彩繪有扶桑、太陽、鳥獸、蛇和人物等各種圖案,有的還在蓋上刻有“紫錦之衣”字樣,按其形制當為今天箱的雛形。唐以後直至明代,箱的形式無大變化,大都做成盝頂蓋,稜角處多以銅葉或鐵葉包鑲。山東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明魯王墓出土的戧金朱漆箱,就代表了明初戧金工藝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