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公元174年【甲寅年】(熹平三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碩等一些當朝權貴,礙於其父曹嵩的關係,明升暗降,曹操被調至遠離洛陽的頓丘(今河南清豐)。任頓丘令。這一年,曹操二十三歲。
多年後,曹操給其子曹植的一封書信《戒子植》寫道:“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歟!”(出自《魏志·陳思王植傳》,又《御覽》四百五十九引《曹植列傳)
內容
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歟!
翻譯
我曾經任頓丘縣令,那時才23歲。想起那時的所作所為,到現在都沒有後悔。你今年也已經23歲了,一定要勉勵自己啊!
作者簡介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 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統一北方,形成與吳、蜀相峙的三國鼎立局面,並為日後晉朝進一步統一全國創造條件。此外,他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對於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諸如打擊豪強、抑制兼併和廣行屯田等。作為文學家,曹操的創作體現了亂世之中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慷慨悲壯,思想積極。他的詩今存二十首,都是採用樂府古題,鮮明地表現了對漢代樂府的繼承。他的文章以“清峻通說”著稱,顯示出他崇尚刑名,反對儒學傳統的突出特點。魯迅先生曾稱他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的著作今有輯本《曹操集》,詩歌注本以黃節的《魏武帝詩注》較為詳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