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旅遊度假區下轄村]

元至大二年(1309年),成延令從湖北省襄陽縣來此定居。因戶數少,以姓命村名小成家。明正德三年(1508年)建大成家,村中有成、陳二姓居住。解放後與小成家合稱成家。另一說為,元至大初年,成姓建村,分大、小成家。1958年兩村合併,定名成家。

成家村

坐落在海陽市南部,煙鳳公路西側,地處東經121°12′,北緯36°43′。東鄰芝坊村、河崖村,南靠廟頭村,西南接臧家村,北連石人泊村,隸屬旅遊度假區。 全村轄區總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33公頃,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蔬菜等農作物。

2002年,全村86戶,255人,有成、陳、韓、王、黃、邵、於、孫、魏、石、臧等11姓,均屬漢族。 195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1萬元。2002年,經濟總收入19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44.7%、51.6%、3.7%,人均純收入2640元。

大事記

1942年本村解放。

1949年前同芝坊村為一個行政村。

1949年後,跟芝坊村分設行政村。

1955年大成家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小成家成立大型互助組。

1957年同西河崖村合併為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0年跟西河崖村分開,本村成立生產大隊。

1975年大隊投資2萬元,安裝變壓器,解決了村民用電問題。

1978年大隊投資3萬元,用上自來水。

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8年村委投資2萬多元,鋪設200多米滴灌管道,漿砌渠道250多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50公斤,總產4.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90公斤,總產12.5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03公斤,總產6.1萬公斤。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8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82萬元,漁業收入3萬元。 第二產業1960年,村投資建磚瓦廠,從業人員10餘人。另有從事地毯、勾花等業,總收入6.8萬元。改革開放後,以發展針織加工業為主,有毛衫加工企業4家,常年收入60萬元,稅金6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收入98萬元。 第三產業2002年,第三產業收入7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3萬元,服務業收入4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62年,本村投資建起國小,在校學生20餘人。1980年與芝坊國小合併。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專院校的學生1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靠扛活、討飯為生,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2年,全村有機車20餘輛,電話60餘部,電視機70餘台,電冰櫃30餘台,洗衣機10台,拖拉機5輛,轎車5輛。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1980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每戶都住上了紅瓦房,人均居住面積12平方米。2002年,村又統一規劃了居住樓區、商業區、工業區。1992年,被縣府評為村鎮建設明星村。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6平方米。 集體福利從1978年起,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9年,村集體投資,購買彩電1台。1982年,大隊又給每戶補貼現金150元購買電視機,共補20餘戶。1998年,投資1.7萬元,安裝有線電視。2000年,村委又投資1.5萬元,安裝65部電話機,成為電話普及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8年,村建立黨支部,有黨員4名,擔任黨支部書記的先後有成孝善、成治田。1956年1月至1960年12月,隸屬西河崖村。1960年與西河崖村分開後,本村建起黨支部,有黨員6人。曾擔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成治田、成節福、成洪運、成洪全。2002年7月起,成洪良任村黨支部書記。本年,全村有黨員12人。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村歷屆行政主要負責人有陳順、成曰俊、孫永喜、成積、成治田、成洪遠、成福亭。1999年4月起,成洪良任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