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時至今日,我們應當承認,戈達爾在當代電影中的地位並不是因為他在“新浪潮”運動中的出色表演,他的影片的意義體現在他對於電影的歷史和作用的思考。因此,如何將一個無畏於面對悖論、矛盾的內在心境或客觀形勢的電影導演知識上的演變過程作一個重點摘要,並依此作出合理的解釋,成為了本書作者文化研究中的一項艱巨任務。
戈林·麥凱波是英國著名的電影、電視文化學者,1981年因“宣揚結構主義”,成為英國保守學術勢力的眾矢之的,被逐出劍橋大學。
媒體推薦
書評
時至今日,我們應當承認,戈達爾在當代電影中的地位並不是因為他在“新浪潮”運動中的出色表演,他的影片的意義體現在他對於電影的歷史和作用的思考。因此,如何將一個無畏於面對悖論、矛盾的內在心境或客觀形勢的電影導演知識上的演變過程作一個重點摘要,並依此作出合理的解釋,成為了本書作者文化研究中的一項艱巨任務。
戈林·麥凱波是英國著名的電影、電視文化學者,1981年因“宣揚結構主義”,成為英國保守學術勢力的眾矢之的,被逐出劍橋大學。
圖書目錄
戈爾爾:68年以來
金錢與蒙太奇
政治
女人的影像和“性”的影像
科技
電視
附錄
政治只是一部蘇聯拍攝的電影
——戈林·麥凱波採訪戈達爾(1983年)
文摘
在開始籌拍《人人為己》之前,戈達爾已花了六個月以上的時間,嘗試說服羅伯?德?尼羅及黛安?基頓共同主演一部片名暫訂為《故事》的影片。最終,協調上的種種困難迫使他先行開拍《人人為己》,不過,當時他已為這部籌劃中的美國影片寫好了劇本。光是劇本本身,就是一部引人矚目的檔案,其中,戈達爾以主要摘選自基頓及德.尼羅過去所拍影片的一些攝影鏡頭,配以蒙太奇的手法來說明故事情節的發展。片名所指的“故事”,指的其實就是戈達爾的影片本身;也是指在影片中一個虛構的、是基頓及德?尼羅所生且雙眼失明的小孩,這個小孩,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基頓和德?尼羅破碎婚煙的故事;最後,也是指一部叫做《布格希》的影片,由於這部影片,基頓和德.尼羅得以結識他們的兒子弗蘭基,也就是說,由於他們兩個人都為弗蘭基的這部影片工作(基頓擔任研究員,德?尼羅則是攝影師),而使得他們在仳離多年之後得以在拉斯維加重新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