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者為“台灣知名行為心理學專家”美國Liberty University心理學碩士、紐約大學文化暨傳播學碩士;專業的舞蹈/動作治療師。
*內容既“專業”又“易讀”。所有案例均來源於作者的親身的所見、所聞、所感及教育經驗。
*從行為分析入手了解孩子心理狀態,案例貼近現代生活中常見問題,解決方案準確實用。
前言
《幫助孩子度過“轉大人”的焦慮期》
青少年經常被視為當今社會的寵兒,因為他們生而逢時,趕上了工
商業社會繁榮的經濟成果,以及各式各樣酷炫、多功能的E時代電子產
品的湧現時代。因此,青少年儼然成為消費市場所關注的焦點,也代表
著“流行潮”,充沛的活力和熱血的特質更是國家未來發展和希望的動
力和指標。
然而,青少年也是令許多人摸不著頭緒,甚至引起爭議的群體,從
標新立異的服裝打扮、無厘頭或叛逆的言行舉止,到極度追求、展現自
己的與眾不同,常常使得和他們接觸的大人們如入五里霧中不得其解,
傷透腦筋。以我從事舞蹈治療的經驗,許多活動或引導方式運用在兒
童、成人或老齡群體中都很適合,唯獨在青少年團體中就不管用,一定
要以別的方式去和他們建立關係。
另外,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以同輩人為中心,不喜歡成年人的嘮叨和
說教,對過多的限制和指責會以反抗來面對。他們渴望像成年人一樣獨
立自主、擁有決定權,但實際上卻還無法真正獨立自主。自己主宰自己
的一切的願望無法實現,就會讓青少年感到受挫。挫折所引發的情緒風
暴,對青少年來說其實是很大的挑戰。家長和老師們可能早已發現,當
孩子們遭遇挫折時,經常選擇對師長不據實以告,而是以“我不知道”
來回應。事實上,這個“不知道”代表的是“我知道,只是不想告訴
你,因為你不了解、不信任我”。形成這種不信任的關鍵在於,若誠實
分享心情通常都沒有好下場,要么就是當頭被潑上一桶冷水,要不就是
挨一頓訓。當青少年所得到的否認永遠多於傾聽和理解時,就會傾向自
行處理挫折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或以沉默或“我不知道”來回應父母師
長,或以較為強烈的情緒或行為反應來宣洩心中的困擾,如此一來就很
容易被貼上“叛逆”的標籤。
然而,青少年必然叛逆嗎?關於這項命題,美國休斯敦湖木教會
(Lakewood Church)的約爾牧師(Joel Osteen)提出了另一番見解。
他回憶在自己的孩子剛出生不久時,有一天全家人到餐廳用餐,可愛的
孩子立刻引起別桌几位客人的注意,紛紛過來逗著他玩,其中一位這么
對約爾牧師說:“好可愛的孩子啊……但是等他到了兩歲,你就知道
了!”原來,這位客人是指所謂的“麻煩的兩歲兒(Trouble two)”症
候群,也就是說等孩子到了兩歲,固執、哭鬧和發脾氣的狀況就會令父
母難以忍受。等到這幾位客人走了之後,約爾牧師轉身對夫人說:“我
拒絕相信他們對我們的孩子做的預言!”果然當約爾牧師的孩子長到兩
歲時,非但沒有給父母帶來麻煩,還越來越可愛,因此也就成了人見人
愛的小孩。
好幾年過去了,當約爾牧師的孩子即將步入青春期時,又有好心的
家長提醒他:“你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會叛逆喔!”約爾牧師則一如既
往,“拒絕相信”別人對自己的孩子所做的預言。如今,他的孩子早已
度過青春期,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叛逆過,也沒有講過一句髒話,待人處
事一直彬彬有禮。當然,每個孩子的氣質和養成方式各不相同,但值得
思考的是,若我們一味認定青少年“必然”叛逆,誠如士林靈糧堂劉群
茂牧師所言,他們是否會覺得“你們都說會叛逆,那我不叛逆一下,好
像很奇怪喔?”如果我們一直告訴孩子“你一定會叛逆”,對他們來說
極可能會變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其實,青少年的種種行為表現,通常是親職教育或生長環境之下的
反映,也可能是大眾傳播媒體推波助瀾所造就的結果。回家之後總是不
愛自動自發寫作業的孩子,原來是對學習懷抱著焦慮和害怕;一天到晚
被父母抱怨房間很亂、家務事做不好的青少年,原來從小就被要求“幫
忙”做家務事,而不是做好“分內”的事;中學生為了要和自己心儀的
明星偶像一樣,犧牲自己的荷包,以少吃、不吃或催吐,甚至以接受整
形手術等方式對待自己,只為了讓自己更美、更好、更符合當今流行
的審美觀。也有些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知心朋友,或是過度仰賴
計算機網路作為發展人際關係的渠道,缺乏實際的面對面的人際互動經
驗,而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尋求友情的慰藉。然而,因此上當受騙的青
少年,真不知有多少。喜歡拿孩子和他們的手足或其他孩子做比較的家
長,知不知道孩子正在默默地擔心、懷疑父母是否已經不愛他們了?
我在工作上和生活上,有幸接觸和了解到許多父母、老師與青少年
溝通時的困擾和盲點,並且能在與青少年面對面的交談、互動中,看到
和感受到他們因環境及人為因素而產生的煩惱和困境。因此,本書是以
青少年本身和家長雙方的各自表述為出發點,來探討青少年處於自我辨
識與自我認定的時期時,在學業、家庭、人際和生活上經常遇到的煩惱
和困境,為了在多變、多刺激的環境中自處和生存,容易感受到的迷茫
和傾向及採取的應對措施,以及看似反叛、極端的行為背後,那份隱而
未見的彷徨和辛酸。
身為一位舞蹈/動作治療師,我更希望以身體動作的各種特質為切
入點,來探討青少年的生理特徵、情緒收放和自信心、內在思維和人際
關係,讓各種現象背後的成因浮出水面,並討論身為成年人的我們應如
何共同努力,幫助青少年降低“轉大人”階段的焦慮感。
青少年並不是來自外層空間的外星人,只要父母願意多花些時間與
心思去讀懂他們的行為語言,用心陪伴、時常保持情感的互動,順暢的
親子互動也就不是夢了。
全書目錄
全書目錄
PART1 跟隨孩子的節奏來陪伴他們……………………………………… 001
問題1 作業寫了沒?!——親子間的作業衝突事件… ……… 002
問題2 房間亂與青少年的隱私權… …………………………… 014
問題3 頭髮金燦燦?青少年變發為哪樁?… ………………… 027
問題4 網路虛擬世界的無限魅力… …………………………… 039
問題5 孩子的門禁,禁不禁?父母傷腦筋… ………………… 053
問題6 父母是孩子一輩子的提款機嗎?… …………………… 063
E時代心與情 青少年的身心節奏… ……………………………… 074
PART2 青少年外貌協會所造成的問題…………………………………… 077
問題7 青少年崇拜偶像到底好不好?… ……………………… 078
問題8 究竟如何才會瘦?——要身材,還是要健康?… …… 089
問題9 青少年微整形大行其道?… …………………………… 102
問題10 為了長高,十五厘米的代價是什麼?… ……………… 114
E時代心與情 青少年的身體形象… ……………………………… 124
PART3 青少年為了交友,到底要做些什麼… ………………………… 127
問題11 他在部落格上盡說我壞話!… …………………………… 128
問題12 我的好朋友竟然背叛我!… …………………………… 137
問題13 青少年的單相思是什麼滋味?… ……………………… 146
問題14 不當追星族,就交不到朋友?!… …………………… 156
問題15 虛擬世界任遨遊,會交到什麼朋友?… ……………… 166
E時代心與情 青少年的人際空間… ……………………………… 178
PART4 青少年心情抑鬱,心事有誰知?… …………………………… 181
問題16 只有會念書才有前途嗎?… …………………………… 182
問題17 父母愛比較,孩子受不了,是誰在開心?… ………… 194
問題18 情緒不好就動手傷人?… ……………………………… 203
問題19 SOS!我無助,所以我很叛逆… ……………………… 213
E時代心與情 青少年的心靈力量… ……………………………… 226
後 記 …………………………………………………………… 228
推薦語 …………………………………………………………… 230
內文摘錄
問題2 房間亂與青少年的隱私權
教育部門進行的一項“高中以下學生家務調查”顯示,有24.1%的中小學生不自己整理房間,20%的高中生不整理自己的房間,另外還有高達57.5%的中小學生並不關心自己的長輩。
是誰動了我的東西?
“丁零……”早上六點鐘,仔仔房裡的鬧鐘響了,只見他慢吞吞地轉過身來,勉強睜開一雙依然惺忪的睡眼,伸出右手把鬧鐘關掉,然後再慢吞吞地翻過身去繼續睡。
“仔仔,起床囉!”媽媽的聲音從門外傳來。仔仔沒有回應。
“仔仔,”媽媽走過來敲仔仔的房門,“鬧鐘響了,快起床,不然上學又要遲到!”
“嗯……,喔……”仔仔揉了揉眼睛,有些無奈地從床上爬起來,然後慢吞吞地走向房間角落,在那早已成了一座小山的衣物堆中找衣服穿。好不容易找到衣服換上,仔仔打開房門走出來。
“怎么這么久才出來?快吃早餐吧。”媽媽坐在餐桌前邊吃早餐邊催促著。
仔仔一言不發地坐下來,似乎還沒完全清醒。
“吃了就去刷牙洗臉。不是快月考了嗎?等下早點去早自習。”同桌的爸爸也加入了叮嚀的行列。
好不容易把仔仔和他爸爸送出門,媽媽終於有空坐在沙發上休息一下。看完報紙之後,媽媽開始打掃家中衛生。當她把客廳廚房等公共區域和主臥室都打掃好之後,就來到仔仔房間門口。
“這孩子,房間總是亂七八糟!”媽媽一邊看著凌亂的房間,一邊在心中嘀咕著,“好吧,反正都在打掃了,就順便吧!”
於是,媽媽進了仔仔房間,先是吸塵、擦家具,接著就動手清理房間角落的那座小山,把衣服折好放進衣櫃,包包也收進去,書本放回書架上。媽媽感覺整理仔仔的房間,似乎比整理其他地方還耗時費力。
到了傍晚,仔仔放學回家,一進門就走向自己的房間,結果一看
……
“誰……誰動了我的東西啊?”仔仔叫了出來。
“你的房間現在不是很整齊了嗎?”媽媽回復著,“我好不容易整理乾淨,你可別再弄亂囉!”
“媽,這是我的房間,我有我的隱私權耶!”仔仔顯然不領情,“而且你這樣來動我的房間,人家很多東西都找不到啦!”
各位親愛的家長,你是否也曾熱心地替孩子整理房間,卻換來他們的滿口抱怨呢?
我只是關心他而已……
“就順手整理一下他的房間,反應幹嗎這么激烈?”如果你是仔仔的媽媽,心中可能有這樣的疑惑。“我只是關心他而已,有必要說我侵犯了他的隱私嗎?”相信這是許多家長會有的反應。其實,有時候家長並不願意去整理孩子的房間,但因為實在是太亂了,家長看不過去,孩子又不整理,家長只好親自動手了。
除了看不過去或基於關心而整理孩子的房間之外,家長親手整理孩子的房間,有時也會帶來其他“附加價值”。怎么說呢?許多家長或許都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孩子小時候和你無話不談,到了青春期就“無話可談”,直接開口問孩子,輕則被認為“很煩”,重則惹來一連串抱怨或反駁,反而讓親子關係雪上加霜。於是,想多了解孩子卻又不想大張旗鼓的家長們,就想到了相對而言低調的方式:我就來幫他(她)整理房間吧!
這種情形並非僅限於亞洲。有一位在義大利米蘭從事保健服務、曾研讀心理學的工作人員表示,她認為青少年和兒童的不同之處,在於青少年開始“有秘密”。她以自己為例,當她的小兒子還小的時候,和她無話不談,常滔滔不絕對她傾訴無數芝麻蒜皮大的事,但如今兒子卻漸漸不和她說話,當年愛跟媽媽講話的小男孩早已變了個樣。
於是,她常趁著兒子上學或外出遊玩時,偷偷進他房間看看有沒有毒品、有沒有在哪寫著帶有自殺傾向的語句、有沒有政治極端的標記等等。截至目前,她還沒有發現上述任何一項,因此也就放下了心中一塊大石。其實這位媽媽也是基於關心才如此偷偷摸摸“窺視”,但孩子也是有人權的,況且這種行為等同偷窺他人隱私,萬一被發現的話,孩子可是有權告上法院的,畢竟孩子並非父母的“財產”。
我的日記不是我的!
幫忙整理房間,除了環境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得以在整理的同時,看看孩子到底有些什麼東西,以便更了解孩子。比方說,當我還在念國小、中學的那個年代,我和同學們大多很怕被父母、老師發現自己在看漫畫(現在的孩子可能覺得這真好笑),於是當同學們需要輪流看漫畫時,都得先把漫畫夾在課本、講義或其他什麼東西裡面,然後偷偷摸摸地傳來傳去。把漫畫帶回家之後,還得在自己的房間裡找個隱秘之處把它藏好,要是被父母發現可就不好玩了。
這讓我想起另一件往事。我在國小一年級的時候,曾一度有寫日記的習慣,我會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或看卡通之後所引發的種種想像,用文字記錄下來,偶爾也塗塗鴉自我娛樂。我是興之所至、自動自發寫日記,不用對任何人交差,也沒有每天都寫,但是有一天我發現我的日記並不是只有我在看。我小時候是需要自己整理房間的,但還不用吸塵,於是我媽媽會在(通常是)下午打掃家裡時進我的房間吸塵,“順便”翻翻我的東西。
有天晚餐時,我們全家圍坐在飯桌旁邊吃邊聊,媽媽就提到我的日記內容。我當時聽了有些驚訝,但只能暗自在心中繼續驚訝,因為在我們那個年代,小孩子可沒什麼“自我表達”的權利,父母進孩子的房間似乎也理所當然。好在我當時才剛開始寫日記,寫的內容又恰巧深得大人的心,反倒因此獲得稱讚。然而,我從那時起就知道日記已不再是隱私,所以後來寫的內容就都“很政治”“很正確”,而原本就沒天天寫日記的我,到後來就漸漸不寫了。
到底有多少孩子不整理房間?
話說回來,孩子們真的不喜歡整理自己的房間嗎?教育部門在2011年進行的一項“高中以下學生家務調查”顯示,有24.1%的中小學生不自己整理房間,20%的高中生不整理自己的房間,另外還有高達57.5%的中小學生並不關心自己的長輩(如圖1-1)。
那么,做了家務事的孩子都做了些什麼呢?他們最常做的家務依序為:整理自己的房間、倒垃圾、整理廚房等(如圖1-1)。
若以性別來看,女生只有在“倒垃圾”這項輸給男生,其他項目都贏了男生。不過這項結果也引發了我的思考,難道女生真的天生就愛做家務事嗎?或者這也是親職教育和社會期望的結果?以我造訪朋友家了解到的情況來說,男生真的常被分配“倒垃圾”的家務,女生則常現身廚房和從事環境整理方面的家務。
調查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了孩子們不愛做家務事的原因(如圖1-2)。
現在的家長都很疼孩子,有些父母甚至捨不得讓孩子接觸家務,如此一來就讓“懶得做家務事”成為孩子們不喜歡做家務事的主要理由。
懶得做的只有家務事嗎?
因為現在的父母越來越疼愛孩子,所以許多事情孩子都不用自己動手。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會顧慮到孩子個子小、力氣小,拿不動什麼東西,那當然就不用做家務事。等到孩子開始上學,父母會希望他們好好用功讀書,認為成績好最要緊,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反正不會做家務事應該不會怎樣,那就別做了吧!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家長也會因為“不忍心”而讓孩子免於負擔家務事。其實,許多這一代的父母小時候家境並不好,成長過程中經歷了不少苦日子,長大成人後好不容易靠自己努力工作累積了些許財富,有能力照顧好一家大小,就不忍心讓孩子們像自己當年一樣受苦。於是,除了基本的溫飽之外,這些家長想盡辦法讓孩子們過好日子,非但要什麼給什麼,甚至不讓他們碰一點點家務。當這些猶如溫室花朵般備受呵護、寵愛的孩子長大之後,很多人都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遇到小小的困難都容易不知所措。
此外,有些家長因為想讓孩子們多花點時間在課業上,因此就包辦了所有的家務,包括整理孩子的房間。殊不知,不讓孩子做家務事,反而會影響到他們主動學習的意願。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許多優等生表面上既聰明成績又好,每次考試都拿高分,但他們實際上卻是所謂“偏見知識”的學習者。也就是說,這些孩子即便很會考試,卻不會提問題,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被動學習、專注於考試時才會出現的知識,若家長只看分數,孩子的學習效果就會加速打折扣的。
如果家長不讓孩子接觸家務,只管要求他們專心念書,就算把孩子訓練成“考試達人”,他們也永遠不會主動學習。也許你會問,家務事和學習有何關係?因為家務事是“家中每一分子的事”,只要住在這個家,就有責任義務共同維護家庭環境。若孩子還太小,不做家務事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不讓孩子慢慢地從簡單的家務開始做起,就會漸漸將他們塑造成“伸手牌”:一切都是別人給,我只要被動接受就好。這樣如何能養成孩子的獨立自主?他們不但會對學習缺乏主動性,連帶地也影響到對周遭人與事物的態度:對事物缺乏好奇,對人缺乏互動的意願,許多事情都不會也不願做,長大之後勢必缺乏競爭力。
做家務事老挨罵,我乾脆不幹了!
有的孩子是因為父母過度溺愛、保護才和家務事無緣,但也有些孩子卻是因為做了家務事之後老挨罵,心中日積月累的委屈和不滿讓他們不願再接觸家務。
有些家長不是不讓孩子做家務事,而是總嫌棄孩子做得不夠好,比方說碗洗不乾淨、玻璃窗擦得不夠透明、掃了老半天的地還是看得到灰塵等等。
遇到這種情況,有些家長會要求孩子重做,也有人直接把家務攬回自己身上,反正我做得又快又好,哪像孩子笨手笨腳的,弄不乾淨還倒添麻煩。這就印證了上述教育部門調查的其中一項結果:孩子做不好家務事會挨罵,因此不愛做家務事。持續做某件事情卻得不到鼓勵,任誰都會心灰意冷的。
事實上,現代人的環境越來越優越,有些忙碌又負擔得起的家長於是雇用保姆照顧家中老小和處理家務,因此很多家務事都是由他們來做。再者,現代生活中有許多的方便,到處都是二十四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我一位朋友家所在的巷子裡就有三家便利商店!加上自從便利商店增添桌椅之後,就經常有各年齡層的孩子在店裡用餐、聊天、手機上網,儼然是另一形態的託管班。生活是如此便捷,但是否也讓孩子喪失了事前規劃與實際執行能力的訓練?
在家做家務事,出去才能做大事
青少年的房間凌亂,多少反映出他們面對身心轉變的反應,有人甚至認為這是從兒童期步入青春期的必經歷程。身體和情感上的轉變,或許會讓他們一時不知該如何應對,青春期的種種煩惱開始出現。亂糟糟的房間,其實就是他們煩躁、混亂的內心世界的外在呈現。另外,不整理房間也是他們對於父母“房間要整潔”這項要求的反抗,同時宣告自己和爸爸媽媽是“不一樣”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花數十年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發現在這些孩子當中,小時候做家務事做得比較多的人比起做得少的人,成年後擁有較良好的人際關係,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也比家務事做得少的同齡人高出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了十五倍。另外,前者生活比較充實也比較樂觀,而後者的犯罪可能性就比較高。由此可見,習慣做家務事的孩子比較在意自己(的前途)和周遭的人與事物,更願意在家庭之外的環境中熱心助人,責任感也更強。
姜老師教你
與孩子溝通的法則二
許多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分析判斷力、領導力和人際力,想方設法地替他們尋找各式各樣的課程或活動去參與,好像上的課越多,孩子就越有希望。其實,這些能力在家中就可以培養,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做家務事的意願,建立負責任和互助合作的習慣:
1.若你是基於關心而整理孩子的房間,請讓他們知道你並非蓄意動他們的東西或窺探隱私,而是為了環境整潔而不得不為,只因環境整潔關乎全家人的健康。以適合孩子個性的方式鼓勵他們自行整理,並強調一旦他們表現出自我負責的態度和行為,你還樂得清閒呢。
2.選擇適合孩子年齡、體型和體力的家務讓孩子做。若孩子做家務事的結果不如你的預期,請先忍住“糾正”他們的那股內心衝動,先肯定他們為了把分內的事情做完所付出的努力,再婉轉地告訴他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孩子並非天生就會做家務事,如果你希望他們做到怎樣的程度,自己就得先做到那樣的程度,並且親自示範怎樣可以做得更好,在整個過程中請避免使用批評性的詞語。
3.若孩子做家務事的結果達到或超乎你的預期,請務必稱讚他們,強化正向經驗。因為這會讓孩子獲得無比的成就感,讓他們更有自信。在面對其他事情時,以往的成功經驗會
讓他們先在心中告訴自己“一定能做好”,也更願意放手一試,成功機率相對提升。這是孩子分內的事,故請避免物質獎賞。
4.我曾在臉書上看到一位朋友把她念國小高年級的孩子的課堂照片貼出來。乖乖,是烹飪課哪!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做出一道道令人垂涎三尺的精美菜餚,包括意大利麵、
比薩、炒青菜和餅乾、蛋糕等甜點,連我看了都挺慚愧的呢!她的孩子念當地的國際學校,這樣的家境其實也不需要小孩再多做些什麼,但孩子們卻不時擔任家中主廚,讓父母品嘗好飯菜,無形之中就培養出了主動、負責和孝順的習慣。由此可證明,孩子做家務事的意願和家境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只要用對方法,家庭與學校相互配合,任何孩子都能快樂地做家務事。
5.自我意識強烈的青少年很重視個人風格與特色,也逐漸培養出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妨利用這點和孩子共同合作,讓房間更符合他們的需求。可以和孩子一起檢視房間,看看是否有足夠的開放式和隱藏式收納空間。若孩子喜歡自行創作,開放式收納就提供了一個呈現創意作品的空間;隱藏式收納則可讓空間顯得整潔,兩者可互動運用。
6.若剛好要整修家裡或搬新家,不妨讓孩子參與他們自己房間的設計,不但能發揮創意、滿足表現欲和參與感,更能讓他們對自己的專屬空間產生歸屬感,進而提升他們維護自我空間整潔的意願,畢竟這是他們心血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姜愛玲,台灣生命教育專家、行為心理學家、舞蹈/動作治療師(CDT)。
美國維琴尼亞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心理學碩士、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文化暨傳播碩士、澳洲衛斯理學院(Wesley Institute of Ministry & the Arts)舞蹈治療研究所研究員。
台灣亞太健康管理協會監事、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理事、恩主公醫院精神科暨日間病房照護舞蹈治療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項目舞蹈治療師、台灣藝術教育網舞蹈治療諮詢教授。曾任淡江大學兼任講師、長庚大學護理系客席講師。
曾寫作《被遺忘的童言:肢體語言專家的行為解碼教養術》(簡體版名《被忽視的童言》 ,商務印書館,2013年)《心在跳舞:遇見舞蹈治療》。
書評
《愛心與自我成長》
台灣亞太健康管理協會理事長 蔡志一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的角色都會漸漸改變,在這一過程中,做
人做事上的“被要求”是不能有太多或嚴重失誤的。作為父母,回想過
去的自己,也經過青春的洗禮,對自己表現的好壞並不知道如何評價,
當時的人文社會與政治經濟狀態與現在不同。雖然現在已不可同日而
語,但自己當了父母,就會關心兒女的教育問題,檢視自己擔任父母的
角色是否稱職。
愛玲老師在本書中很詳盡地描述了許多父母所關心的青春期教育問
題,和青春期孩子可能會面臨的各種層面的狀況,讓我有重溫舊夢的
“實境感覺”,覺得自己當時並未切實掌握學習重點,也對自己的天賦
和缺點無法分辨,因此喪失了許多“把學習做好”的機會。
本書讓我有機會幫自己的兒女把握“把學習做好”的機會,因為做
父母的可以在本書中學習與被提醒,把許多容易忽略、平時認為不重
要、認為很肯定的事情或情境再做進一步的思考,讓父母與孩子都做到
“將心比心”。我們無須想過去是如何不好,而要在現在與未來把兒女
教育好、把自己身為父母的角色扮演好。
筆者和愛玲老師是在她的健康管理專業課程中認識的,幾年的接
觸,讓我感受到她對教育和助人有無比的愛心和熱情,這個過程中我們
都成長許多。書中的故事都是很實際的生活寫照,愛玲老師很用心的撰
寫和獨到的見解,使我很高興也很榮幸推薦給廣大讀者朋友。
推薦語
以專業就青少年的問題發聲,以柔情的智慧搭建成人與青少年之間心的橋樑,是一人間美事。
——國際知名藝術家 莊志輝
教育,是每個時代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尤其近幾年社會環境巨變,國際形勢也以十倍速以上的速度改變著。許多教育觀念推陳出新,
老師、家長、孩子都疲於奔命。新時代的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如何做到尊重孩子,還能加以引導,讓孩子願意自主學習、樂於
分享、懂得關愛這個世界、關懷他人,在《應對青春期叛逆行為,家長必學的19個法則》中,姜老師將引領我們探索更多的可能。
——作家、企業品牌顧問 查理王
真的很榮幸能擔任Irene(愛玲)的新書推薦人,這算是我修來的福氣。幸好有姜老師專業與洞悉的視野,解決了長期以來父母最苦惱的兒女青春期問題,這是我們所有讀者的福氣。別懷疑,這是一本解決家長們苦惱的必備工具書。
街舞狂潮阿倫,熱血推薦!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街舞狂潮》主角 彭英倫
時代在進步,教育也需進步,溝通更要加倍進步!如何讓父母親更快速地了解並理解孩子?通過這本書,父母可以學習了解子女。
同時也推薦親子共同閱讀此書,好讓彼此能更同理、和諧地面對親子關係。
——新竹市才藝教學服務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 王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