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南寧:中山饕餮邕州地標

至今,老人仍稱中山路為“南門口”。 據史料記載,中山路北段地域,是南寧府署。 中山路,南寧的符號。

中山老者 口述歷史
金宗瑞,一位世居中山路、年近八旬的老者。中山路西一里6號,一座有近300年歷史的老宅。我們與金宗瑞有了一次關於中山路前世今生的親密接觸。
金宗瑞老人戲稱自己為“盧溝橋”,意即“盧溝橋事件”那一年生的人,人生經歷有如“盧溝橋”般久遠滄桑。
金宗瑞的祖屋建於順治年間,為先祖文學所建,至今已延續祖孫12代。祖屋為三進式,門庭高懸“武儀都尉”匾,堪稱大戶人家。昔日的奢華氣派依稀可見,如今門墩、門樓木條尚存。1939年日軍轟炸南寧,祖屋被毀。剩下的一進如今面向中山路西一里巷口,二進地基為當初的石條青磚,三進仍保留祖屋原貌,只因年久失修,日漸式微。
金宗瑞老人在中山路祖屋出生,後在興寧鎮中心國小(當陽街)讀書,中學在私立中正中學就讀。14歲時休學,在中山路隨父做“生油折賣”“找補銅仙”等生意。不久入私立學校會計專業就讀,結業後入酒類專賣局和專賣事業公司工作。解放後先後在街道、市商業局、南寧百貨站等單位工作,後退休。
中山路原為馬草街(舊日為南寧專門賣馬草的街),後因“孫中山文化”的影響,由於全國各地省會城市中心區都有中山路,因馬草街位於南 寧中心街區,遂改名中山路。
據老人說,當國中山路並非如今的美食一條街。過去的中山路小食多為“擔頭”(零擔)買賣,並非如今一些檔鋪所謂的“中山路傳統美食”。
舊日中山路,卻是府衙眾多,店鋪林立。有李宗仁的憲兵營部(原加油站旁),有專供祭祀的曾屋祠堂,有“王昭明牙科診所”,“華豐”白蟻店,“大華”旅社,“公和堂”、“西萬盛”藥材店,“合生隆”酒鋪,“華記”洋鐵鋪,“萬利”醬園等,更多的是一些不知名的百貨店、雜貨店、鞋店等。其實,當時中山路最有名的飲食店和傳統食品並不多見。最著名的主要有“銓記”飲食店的槓打豬手面、鴨腿面,“大眾”飲食店的北方大包,“耀記”飲食店的芝麻糊、花生糊、綠豆沙、京粉水圓,“娃記”飲食店的米粉等。
如今遠近聞名的中山路美食一條街,則是近二三十年前逐步形成的。據官方提供的資料,如今的中山路美食一條街正式成型於1982年,當年只有幾家小吃店鋪如涼茶、米粉、芝麻糊等,到如今已發展至夜市攤位198家。經營品種囊括東西南北中、酸甜苦辣鹹,經營中外名小吃,南北風味近千種,每晚營業接近20萬元,成為外地人了解南寧的一個視窗。因為如此,被評為南寧十大城市旅遊名片。當然,這是對南寧飲食文化的傳承和貢獻了。
繁華中山路夜市一條街
中山夜市 美食之地
認識和品味南寧,是要從中山路夜市開始的。
我國著名作家賈平凹也來過中山路夜市,他是如此描述中山路夜市以及一群飲食美女的夜生活的(為敘事情節完整,故大篇幅節選摘錄此文):
確切地說,南寧是屬於夜市的,夜市又是屬於女孩子的。
當她們同落日一起安睡過一個時辰後,又幾乎同新月一起甦醒,悠悠上夜市去了。
被烤炙了一天的城市,熱氣已經消退,沉靜的邕江將涼意浸潤過來,風變成了佛手,同時聞到了花的香味,新熟的荔枝的香味。
月亮美好,夜月涼爽。因為白天的高溫,能量消耗巨大,這個城市的人要以每頓大量食肉來滋補身子,但他們不用擔心身子臃腫,這裡恰是女孩子最為稱心如意之妙處。她們三五成群,手拉手從街上橫過。一家挨一家的店,冒著騰騰的蒸氣香味,在勾引她們。但煎魚、炸乳鴿、瓦煲飯並不中她們意。
她們不願坐在高凳上同渾身汗味煙味的男人們進餐。進到螺螄攤里,她們分坐在小小的矮凳上,互相擠著,皺著鼻子聞鍋里的香味。買一蜿石螺,她們長長的纖指一起活動,針尖挑出那一點嫩嫩的白肉,就放進已經出來迎接香酥的舌尖上了。肉不能立即滿足胃的要求,卻為長久的滿足細嚼慢咽。吃興十分饞,吃相十分雅。鼻尖上冒出細小的汗珠,巧巧的小口被油膩所染,動人得讓賣主也看呆。這時候,夜色更濃,花的香味、肉味,還有一種薄荷的什麼味,使她們極度舒服。
子夜悄然來到,街上大量的女孩子突然沒有了。路燈顯得明亮,街石卻失去光彩。幾乎與此同時,那幽幽的公園裡,那黝黝的棕櫚樹下,卻走動了無數的影子。有精力的她們卻“飢餓”了一顆小小的心,於是便各自分手,到各自約定的地點,與另一個會說另一種語言的人物相會。差不多很濃的夜色就被嘁嘁喳喳的細碎之聲稀釋了。他們在這個時候不要太陽,甚至也嫉恨月亮。他們在黑暗裡各自又聞到對方的氣味,聽得見對方的脈搏,看得見對方的眼睛,撫摸到對方跳動的心。時裝可以裹身,螺螄可以飽肚,戀情卻可以供心飽餐。
當露水打濕了他們的褲腿褲腰和臉上那茸茸的汗毛,她們才帶著滿足的心和一副疲倦的身子,回家去了。
不愧大家風範,把中山路夜市和“宵夜”後的南寧美女寫得如此生動傳神,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舊日中山路
中山老街 厚重精深
中山路,更是南寧的城市符號,堪稱南寧的“皇城根兒”。
宋朝時,邕州太守劉初創建“宋城”。據史書記載:“宋元豐三年,石築城牆,開城門,直城三里七,橫城七里三,人稱宋城。”邕州城垣從南門(中山路)開始,沿南環路,過電信大樓,向北至文化宮,折回百貨大樓、水塔腳,轉當陽街,接臨江路,再回南門,形成完整的“城郭體系”。
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粵西遊記》記載:“南寧城北狹,西闊,此乃望仙坡來龍,西乃瀕江處也。北、東、南各一門,皆偏於角上。”“萬曆三十年新辟南門”。南門即現在的中山路與南環路交界處。至今,老人仍稱中山路為“南門口”。有草鞋街,多為布衣所居。
據史料記載,中山路北段地域,是南寧府署。明洪武三年,南寧府署由同知王驥初建,永樂中知府李日成修建,後明清兩朝知府同知 也多次修建。永曆二年、四年,桂王兩次來邕,把此作為王宮。老南寧稱為“府門口”,清末民初稱為衙府前街、府治東街、府治西街、中府街、王宮巷等。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南門外壕塘用石料修建一座七拱橋(今中山路中段)。光緒三十一年在邕江沿岸興建商埠、碼頭、馬路。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月1日),南寧商埠對外開放,外國商船入邕經商,形成了今日中山路商貿繁盛的“城邑之郭”。隨後,英美等外國資本向邕江南岸擴展,興建碼頭,推銷石油等產品。
中國人是很講究傳統的。中國的傳統把城市的速度提升到打造國家的高度,中軸線被視為城市的脊樑。
中國的城市規劃最強調中軸線。《周禮》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 夫。”中國中軸線的典範是北京,它以故宮為中心,南至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形成8公里長的城市中軸線。
而中山路正是古邕州的中軸線,符合中國古代都市“不正不威”、“居中不偏”的傳統理念,是城中脊樑之所在,說明古邕州城文化之厚重精深,源遠流長,與中華文明一脈相承。
古邕州的中軸線由南城門和坐落於北城門軸線的鐘鼓樓構成。南城門為中山路中段和南環路交會處,鐘鼓樓坐落於共和路和民族大道交會處。“三點一線”構成古邕州的中軸線。“左祖”為共和路和民生路交會處南寧飯店內的孔廟。“右社”為“社稷壇”,“在城東一里,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府郭南建,久圯,清雍正十年知府張漢、知縣陳旭改建”。
今日中山路
中山饕餮 邕州地標
千年滄海桑田變遷,千年歷史文化積澱,造就了南寧人自己的中山路。中山路是南寧的脊樑。在我的心目中,她更像是一個寬厚的長者,見過很多風雨,見過很多世面。她更是南寧一個珍貴的城市符號,承載了南寧的記憶。她代表了一種精神。不要覺得南寧有速度、有高度,其實,南寧還是很懷舊的。
烈日當頭,驕陽似火 ,拿著照相機,獨自來到這裡,走在古老的中山路,似乎在與她道別。對我、對南寧人來說,對中山路充滿了眷戀。因為這裡承載了太多的記憶和期望。
中山路,南寧的符號。她與我、與每一個南寧人相關。因為,共同的歷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命運,共同的希望,把每個人都連在一起。因此,我用相機記錄她的容顏。希望中山路夜市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