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以下疾病有關。
1.平滑肌病變
引起本病的小腸平滑肌疾病有三類:原發性小腸平滑肌病、繼發性小腸平滑肌病變、瀰漫性小腸平滑肌淋巴細胞浸潤。
2.神經系統疾病
帕金森病、腦幹腫瘤等可影響膽鹼能神經,致使其功能紊亂而引起本病。
3.肌間神經叢病變
家族性內臟神經病變、散發性內臟神經病變、某些發育異常等,常引起小腸肌間神經叢病變而致本病。
4.小腸憩室病
小腸憩室病都常伴有肌間神經叢的異常,平滑肌萎縮或纖維化而致本病。
5.其他
甲狀腺功能減退、嗜鉻細胞瘤、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等。
臨床表現
1.症狀
(1)慢性或反覆發作性腹痛、腹脹、噁心、嘔吐、便秘等症狀。腹痛多位於上腹部或臍周,呈持續性隱痛或陣發性絞痛。少數有腹瀉或便秘與腹瀉交替。
(2)食管受累時可出現吞咽困難和燒灼感;胃腸受累時,可能導致噁心嘔吐、腹脹等。
(3)可有體重下降、營養不良。
(4)少數累及膀胱和輸尿管時,出現排尿異常。
2.體徵
可見不同的腸型,腸鳴音減弱或消失,叩診呈鼓音,可有壓痛,無肌緊張,腹部有振水音。
檢查
1.影像學檢查:腹部平片、X線鋇餐檢查。
2.腸道動力學檢查:小腸肌電測定、小腸壓力測定等。
3.內鏡檢查、剖腹探查、病理學檢查。
診斷
1.病史
仔細詢問患者疾病史、用藥史和家族史。
2.臨床表現
反覆發作性或持續性腸梗阻,不同程度的噁心、嘔吐、腹脹、腹痛、便秘。
3.輔助檢查
(1)腸道動力學檢查有輔助診斷價值。
(2)剖腹探查全腸壁活檢可明確診斷,腸黏膜活檢有助於診斷。
治療
1.病因治療
原發病治癒後,臨床症狀可隨即好轉或消失。
2.營養支持
無明顯原發因素者在急性發作期,應注意禁食、禁水,靜脈補充水、電解質、維生素和能量,進行必要的營養支持治療。腹脹嚴重者可行胃腸減壓。
3.藥物治療
(1)使用恢復胃腸動力的藥物,首先需排除機械性腸梗阻。
(2)適當的中藥及針灸療法對恢復胃腸動力有一定的療效。
(3)適當使用廣譜抗生素及抗厭氧菌抗生素進行抗菌治療,可減輕嚴重的腹脹和繼發性脂肪瀉。
(4)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可使用活菌製劑,注意不要與抗生素同時使用。
4.手術治療
優先考慮非手術治療,對於內科療效差、症狀嚴重,且不能完全排除機械性腸梗阻的病人,或並發穿孔、壞死等情況方可進行相應的外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