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反饋

感覺反饋

感覺反饋(sensory feedback),一定刺激引起的神經衝動經神經中樞分析和綜合,產生的感覺經驗又經傳出神經影響機體的活動。表現為機體的動作和體內植物性神經活動過程的產生,同時這種應答性活動又作為刺激信息向中樞神經系統發出衝動流,從而調節機體的整個反射活動。

定義

嬰幼兒 嬰幼兒

這種修正的方法是通過選擇感覺的傳入來進行的,上一節已經敘述,正常的感覺傳入可以間接地控制運動傳出,從而決定了感覺反饋的種類與質量。這種感覺的反饋必須反映多目的的感覺運動經驗。這就是說,在用操作手法控制各種運動之前,要有感覺準備,如在負荷體重的同時產生的活動的就是如此。即負荷體重的身體部位感覺到了體重對其的壓力,由於這一壓力的刺激使機體設法進行調整以減輕壓力,這一調整過程就產生了運動。又如,嬰幼兒在肩胛帶的控制功能發育成熟之前,在俯臥位上或仰臥位上將體重大部分負荷於頭部及軀幹上,隨著生長發育,在俯臥位上逐漸可用肘、手負荷體重,同時產生了逐漸抬頭的活動。而在仰臥位上則由肩部及軀幹負荷體重,逐漸進行抬起下肢和舉起上肢的活動。在治療時,應該結合這種發育過程採取使患兒邊負荷體重邊活動的操作手法,給予患兒感覺上的準備。

分類

它主要由Rood法、Bobath法、Brunnstrom法、PNF技術等學派組成。這些方法的共同特點是:利用各種感覺刺激如觸覺、壓覺、振動覺、關節位置覺、運動覺、視覺及語言刺激等作為治療的主要手段;強調病人主觀參與的作用;依據人類神經發育學規律;強調訓練目標為病人出現功能性的運動行為。

Bobath技術

Bobath技術 Bobath技術

 通過抑制不正常的姿勢、病理性反射或異常運動模式,儘可能誘發出正常運動,達到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是神經發育技術方式之一。運用運動發育控制理論,強調運動感覺的學習,重視技巧性動作的掌握和整體治療,主張根據神經發育規律,充分利用正常感覺反饋輸入、姿勢反射活動和各種平衡反應調節肌張力,逐漸促進正常運動模式形成。

適應證:中樞神經系統疾患,包括兒童腦癱、成人偏癱及其他有運動控制障礙的病人。

禁忌證:非中樞神經系統疾患。

基本技術與手法:

(1) 控制關鍵點:關鍵點是指人體的某些特定部位,這些部位對身體其他部位或肢體的肌張力具有重要影響。治療中治療者通過在關鍵點上的手法操作來抑制異常的姿勢反射和肌張力,引出或促進正常的肌張力、姿勢反射和平衡反應。對關鍵點的控制是Bobath技術中手法操作的核心,常與反射性抑制聯合套用。人體關鍵點包括頭部、上肢的拇指、下肢的拇趾、胸骨中下段、肩峰、髂前上棘等。

(2) 反射性抑制:軀幹屈肌張力增高時,把頭部放置在過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張力,增加伸肌張力;軀幹伸肌張力增高時,把頭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張力,增加屈肌張力;軀幹屈肌與伸肌張力均增高時,可以通過保持骨盆不動的情況下旋轉軀幹來抑制。肢體屈肌張力增高時可取肢體外旋位,外展肌張力增高時可取肢體內旋位,上臂屈肌痙攣時,取肢體的對稱性伸展(保持頭在中立位)。軀幹、頭、肢體的伸肌張力均增高時,使髖屈曲外展並屈膝即可抑制。上肢的反射性抑制為:肩胛帶前伸,肩關節上舉超過90°但小於120°作外展、外旋,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後,腕關節背屈,掌指關節伸展,手指伸展,拇指外展的伸展模式。下肢的反射性抑制為:髖關節伸展,膝關節屈曲,踝關節背屈,足外翻。

(3) 調正反應:當身體偏離正常姿勢時,人體會自發性地出現恢復正常姿勢的動作,即頭部位置、頭部對軀幹位置、四肢對軀幹位置等恢復正常的一系列反應,稱為調正反應。根據感受刺激部位和動作效應出現的部位,可將調正反應分為4類:發自頸部作用於軀幹、發自迷路作用於頭部、發自軀幹作用於頸部以及發自眼睛作用於頭部。平衡反應是比調正反應更高級的維持全身平衡的一種反應。當人體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引起重心變化時,四肢和軀幹出現一種自動運動,以恢復重心到原有穩定狀態。

Rood技術

Rood技術 Rood技術

 也稱為多感覺刺激療法,主要內容是利用多種感覺刺激方法作用於皮膚、關節等感受器,通過感覺反饋環路調節脊髓傳出纖維的興奮性,從而改變特異性靶肌肉的肌張力,誘發或協調肌肉活動。適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各個時期的運動功能障礙的治療。

適應證:中樞神經系統疾患,包括兒童腦癱、成人偏癱及其他有運動控制障礙的病人。

禁忌證:非中樞神經系統疾患。

基本技術與手法:Rood 根據個體發育規律總結出8個運動模式,即仰臥屈曲模式、轉體或滾動模式、俯臥伸展模式、頸肌協同收縮模式、俯臥屈肘模式、手膝位支撐模式、站立模式以及行走模式。

一般欲興奮某塊肌肉需反覆快速刺激;欲抑制某塊肌肉則需緩慢持續刺激。感覺刺激的方法包括:溫度刺激如使用冰塊、溫水、濕毛巾刺激皮膚等,機械性刺激如用毛刷刷擦、用手輕拍、小錘敲擊、振動刺激等,關節感覺刺激如牽拉關節、擠壓關節、搖動軀幹或肢體等。用小冰塊快速刺激輕擦某肌肉表麵皮膚幾次,即可誘發該皮膚下肌肉的收縮;若使用冰水較長時間浸泡肌張力高的痙攣肌肉,則可使該肌肉肌痙攣減輕,張力降低。與之相似,輕叩肌腱或肌腹、快速拍打振動、逆毛髮輕刷皮膚、快速牽張、搖動、擠壓關節都可興奮肌肉活動。緩慢持續觸摸、牽拉關節、中等溫熱敷、較輕的關節擠壓、輕叩加輕壓都可抑制肌肉活動。此外,Rood技術中常選用一些特殊的感覺刺激來促進或抑制肌肉。例如,聽覺和視覺刺激可用來興奮或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節奏明快的音樂具有促進作用,節奏舒緩的音樂具有抑制作用;光線明亮、色彩鮮艷的環境可以產生易化效果。

Brunnstrom技術

Brunnstrom技術 Brunnstrom技術

 在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初期,利用協同運動等病理運動模式和反射模式作為促進手段,然後再把這些運動模式逐步修整成功能性運動,以恢復運動控制能力的方法。

適應證:中樞神經系統疾患,包括兒童腦癱、成人偏癱及其他有運動控制障礙的病人。主要套用於偏癱治療。

禁忌證:非中樞神經系統疾患。

基本技術與方法:早期充分利用包括原始反射在內的一切方法引出肢體的運動反應,並利用各種運動模式(不論這種運動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如共同運動、聯合反應,再從異常模式中引導、分離出正常的運動成分。最終脫離異常的運動模式,逐漸向正常、功能性模式過渡。

1) 原始反射

(1) 緊張性頸反射:是由於頸部關節和肌肉受到牽拉所引起的一種本體反射,包括對稱性和非對稱性兩種。 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表現為當頭前屈使下頜靠胸時,出現雙上肢屈曲與雙下肢伸展反射;當頭後伸時,出現雙上肢伸展與雙下肢屈曲。如反射較弱,可不出現肢體運動而僅有肌張力上的改變。 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當頭轉向一側時,出現同側上下肢伸展和對側上下肢的屈曲反射。同樣如反射較弱,可不出現肢體運動而僅有肌張力上的改變。偏癱病人將頭轉向患側,可使偏癱側上肢過高的屈肌張力下降,伸肌張力增高。

(2) 緊張性迷路反射:使頭處於中間位仰臥時,病人可出現四肢伸展或伸肌肌張力增高的反應,俯臥時則出現四肢屈曲或屈肌肌張力增強。

(3) 緊張性腰反射:指上部軀體對骨盆的位置發生變動時所出現的肢體肌張力變化。

2) 共同運動:當讓病人活動患側上肢或下肢的某一個關節時,與之相關的同一協同模式中的相鄰關節甚至整個肢體都可出現一種不可控制的固定運動,形成特有的活動模式,稱為共同運動。

3) 聯合反應:指用力使身體一部分肌肉收縮抗阻時,可誘發其他部位的肌肉發生非隨意運動的收縮或肌張力升高。其反應是按照一種固定的模式出現,如在健側上肢屈肘位對抗阻力時,患側固定表現為胸大肌收縮;上肢用力,同側下肢反應;上、下肢交叉聯合反應也可能見到。

4. 神經肌肉本體促進技術(PNF技術) PNF技術主要是套用本體感覺刺激促進肌肉收縮,增強肌力、擴大關節活動範圍,增加功能活動的方法。它的特點是關鍵技術為徒手施加阻力,刺激本體感受器,肌肉牽拉,外感受器輔助和要求病人配合。

適應證:癱瘓,尤其是腦性癱瘓;骨科損傷性疾病、運動創傷、周圍神經損傷和關節炎所致的功能障礙。

禁忌證:無特殊禁忌證。

基本技術:PNF以正常的運動模式和運動發展為基礎技術,強調整體運動而不是單一肌肉的活動。其特徵是運用螺旋對角線模式運動,通過主縮肌和拮抗肌間的互動收縮、舒張,促進肌力的平衡與協調。肢體遠端關節首先按要求完成活動,並保持該位置,隨後其他部分一起活動。由始至終套用旋轉動作。

常用的其他基本技術

還包括:節律性啟動,在預定的關節活動範圍中由被動活動開始逐漸轉為主動抗阻運動。等張收縮組合,指某一組肌群相繼進行抗阻向心性收縮、離心性收縮、等長收縮,中間無肌肉舒張。拮抗肌逆轉,是指運動中在不停頓或放鬆的前提下,主動改變運動的方向。穩定性逆轉,是指通過改變阻力的方向來改變等長收縮的方向,但關節不運動或運動範圍很小。重複收縮技術,是指在病人進行某肌群單方向等張收縮的過程中,再給予肌肉快速牽拉刺激,強化肌肉收縮力量的方法。重複牽拉,是指通過牽拉肌肉,增加肌張力,以誘發肌肉的牽張反射。收縮-舒張,指要求病人在關節活動範圍內盡力抗阻等張收縮,然後放鬆,保持5秒鐘以上。保持收縮-舒張,指病人在較小關節活動範圍內進行等長收縮後舒張,然後再運動至可動最大範圍內,肌肉進行反覆收縮的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