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史蒂芬(傑瑞米·艾恩斯飾)是英國保守黨官員,和妻子英格麗(米蘭達·理查森飾)、兒子馬丁(魯伯特·格雷夫斯飾)、小女兒薩莉過著幸福、舒適的生活。在一次宴會上,史蒂芬與馬丁新認識的女友安娜(朱麗葉·比諾什飾)墮入愛河。在慶祝馬丁被報社提升的宴會上,安娜給大家講了其兄弟阿斯頓自殺之事,她後來對史蒂芬說,阿斯頓是因愛上她而自殺。安娜和馬丁在巴黎一家旅館幽會,史蒂芬從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會議離開以和安娜見面,安娜又與史蒂芬做愛。馬丁和安娜宣布定婚的當晚,史蒂芬溜進了安娜的臥室被薩莉發現。在兒子舉行婚禮的前夕,史蒂芬與安娜在公寓裡進行最後的幽會,卻被馬丁偶然撞上,悲傷而恐懼的馬丁不慎從樓上跌下當場摔死。英格麗了解事情的真相後憤怒地離開了史蒂芬,史蒂芬辭掉一切職務,獨自住在法國一個小鎮裡,茫然地注視著他、安娜和馬丁的一張放大了的合影。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傑瑞米·艾恩斯 | 史蒂芬 | |
朱麗葉·比諾什 | 安娜·巴頓 | |
米蘭達·理查森 | 英格麗 | |
彼得·斯特曼 | 彼得 | |
朱利安·費羅斯 | Donald Lyndsay, MP | |
萊斯利·卡倫 | Elizabeth Prideaux | |
托尼·杜瓦勒 | Prime Minister | |
大衛·休里斯 | Detective | |
魯伯特·格雷夫斯 | 馬丁 | |
伊安·邦納 | Edward Lloyd | |
Gemma Clarke | 莎莉 | |
Ray Gravell | Raymond | |
Susan Engel | Miss Snow |
職員表
製作人 | 路易·馬勒、Vincent Malle、Simon Relph |
導演 | 路易·馬勒 |
副導演(助理) | Michel Ferry |
編劇 | 戴維·黑爾、Josephine Har |
攝影 | Peter Biziou |
配樂 | 澤貝紐·普瑞斯納 |
剪輯 | John Bloom |
選角導演 | Patsy Pollock |
藝術指導 | 布萊恩·莫里斯 |
美術設計 | Richard Earl |
服裝設計 | 米蘭拉·坎農諾 |
布景師 | Philippe Turlure |
註: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曲目 | 專輯信息 | |
Introduction | In the Country | |
The Last Time | The Night | |
Stpehen I | Dramatic Depature | |
At the Beginning | Late Thought | |
Cafe Royal | Stephen II | |
Anna II | The Last Time II | |
Intimacy | Fatal Exit | |
Brussels-Paris | Memories Are Made of This | 藝人: Zbigniew Preisner |
Lutecia Hotel | Damage | 發行時間: 1993年09月01日 |
Memories | End Title | 專輯類別: 錄音室專輯 |
獲獎記錄
年份 | 獎項名稱 | 單項獎名稱 | 獲獎情況 | 獲獎方 |
1993年 | 第46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女配角 | 獲獎 | 米蘭達·理查森 |
1993年 | 第65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米蘭達·理查森 |
1993年 | 第50屆美國金球獎 |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米蘭達·理查森 |
1993年 | 第18屆法國凱撒獎 | 最佳女演員 | 提名 | 朱麗葉·比諾什 |
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影片改編自英國約瑟芬·哈特1991年出版的小說《情劫》。艾恩斯在拍攝該片時精讀原著,但馬勒不以為然。
影片有五個性愛場面,大多避開了床而是在地板上、牆角、門邊和椅子上做愛。導演馬勒為此看了許多有性愛場面的影片和錄像,最後坦言處理這類場面沒有更多的新方法。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 Nouvelles Éditions de Films(法國) | 4. European Co-production Fund(英國) |
2. Skreba Films | 5. Channel Four Films(英國) |
3. Studio Canal(法國) | 6. 法國第4電視台(法國) |
上映時間
國家 | 日期 | 國家 | 日期 |
法國 | 1992年12月2日 | 芬蘭 | 1993年7月16日 |
美國 | 1992年12月23日 | 阿根廷 | 1993年8月19日 |
德國 | 1993年1月14日 | 匈牙利 | 1994年5月5日 |
英國 | 1993年2月5日 | 荷蘭 | 1994年6月16日 |
澳大利亞 | 1993年2月11日 | 韓國 | 1994年12月17日 |
瑞典 | 1993年2月12日 | 中國台灣 | 2009年3月13日 |
西班牙 | 1993年3月26日 |
製作公司、上映日期參考資料
影片評價
《烈火情人》以比較傳統的電影語言和敘事方法頗有勇氣地探討了婚姻、愛情和性的關係,並且在這一領域給觀眾留下了對禁忌的思考空間。在世俗的情義和廉恥等標準的衡量下,安娜的行為是無來由也是無意義的,因而無法解釋。然而,安娜可以被認為是一個為禁忌拘役的個體,她無視禁忌、褻瀆規範和權威的行為也許為世俗所不容,卻是捍衛個體自由甚至自身權利的舉動。正如傳統的人文主義所宣揚的: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但當禁忌成了阻礙人們追求幸福的符咒,那將不僅是性的悲劇,愛情的悲劇,家庭的悲劇,更是橫亘在所有人眼前的命運悲劇。婚姻是理性的、自由的,因而才是神聖的。然而愛情與性的欲望卻不能由理性來掌控和解釋,上帝也無能為力。(北京電影學院研究所教授郝建評)
影片揭示出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虛偽、自私、道德淪喪,在一定深度上探討了性愛在人類文明社會中的作用、位置,試圖揭示性愛與情愛、本能與理性、私慾滿足與文明制度下倫理道德之間的衝突。從性的角度反映社會、揭示人性,該片的確寓意深刻、內涵豐富,不失為一部脫離膚淺表層的愛情商業片。但是,《烈火情人》畢竟是西方社會文化的產物,必不可免地帶有西方墮落文化的烙印,影片中大量情節和鏡頭展現男女主人公性愛的細節,一味追求對現眾的感官刺激,這顯然不適於中國國情,不符合東方社會道德規範。(《當代電視》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