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梟雄蔣介石

悲情梟雄蔣介石

《悲情梟雄蔣介石》內容簡介:蔣介石是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不可否認,蔣介石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蔣介石的悲劇依然具有借鑑意義。《悲情梟雄蔣介石》從蔣介石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人具有堅定的意志,嚴格的自律,靈活的手腕,還有領袖的氣質,甚至是運氣的眷顧,但其成敗依然在一線之間。《悲情梟雄蔣介石》是研讀蔣介石,並非只是為了了解這段歷史,更是為了理解歷史的戲劇性與殘酷性,它會毫無保留地成就一個有缺陷的人,卻又毫不吝惜地將賦予他的一切全部奪走。而對於蔣介石本人而言,他被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所限制,對於最後的衰敗有感於心,卻無能為力!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悲情梟雄蔣介石》分忠誠與背叛;執著與信念;貪婪與殘暴;懦弱與躁狂;疑慮與偏執和自省與幻想六部分。書稿詳實生動地記錄了蔣介石從出生到病逝台北的整個人生歷程,真實再現了這個歷史風雲人物的一生。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歷史圖片讓讀者能夠了解蔣介石的政治履歷、軍事生涯、愛情經歷、人生觀、世界觀等方方面面。《悲情梟雄蔣介石》不僅只對蔣介石加以研究,對蔣介石身邊的人,他的學生、朋友、家人,甚至對手都有詳實的分析評價,人物形象更豐滿,最大限度的貼近客觀的事實。

作者簡介

劉永志,中共黨員、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知名民國史青年學者,學生時代痴迷於民國歷史。曾在網路各大論壇發表關於蔣介石的論文十餘萬字,因其觀點新穎、犀利,文筆幽默風趣,深受網友喜愛。他認為,悲情和梟雄的結合,讓蔣介石成為民國史上最有研究價值的人之一。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忠誠與背叛
第一章 鹽商之子
第二章 留學日本
第三章 刺殺陶成章始末
第四章 做“聖賢”還是做“禽獸”
第五章 蔣介石也是股民
第二部分 追隨與堅持
第六章 赴難永豐艦
第七章 訪蘇團長
第八章 校長
第九章 黃埔軍初露鋒芒
第十章 孫中山逝世
第三部分 貪婪與殘暴
第十一章 中山艦事件
第十二章 北伐
第十三章“清黨”
第十四章 蔣宋聯姻
第十五章 蔣介石“統一中國”
第十六章 南京政壇“大地震”
第十七章“不抵抗政策”之謎,
第十八章 毛澤東崛起
第十九章 父子隋
第二十章 西安事變
第四部分 怯懦與躁狂
第二十一章 開放黨禁
第二十二章 遷都重慶
第二十三章 汪精衛出逃,
第二十四章 對日密談
第二十五章 外交抉擇
第二十六章 飛機“搶運”洋狗事件
第二十七章 阻止德日“會師”伊朗
第二十八章“反對希特勒”運動
第二十九章 會見尼赫魯
第三十章 中國遠征軍
第三十一章“高參”史迪威
第三十二章 宋美齡的“婚外情”
第三十三章 蔣介石的“私生子”
第三十四章 藏事
第三十五章“閃擊”延安
第三十六章 美金公債案
第三十七章 法西斯投降了
第五部分 疑慮與偏執
第三十八章 重慶談判
第三十九章 搶占東北
第四十章 馬歇爾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四十一章“二·二八事件”
第四十二章“占領”延安
第四十三章 競選鬧劇
第四十四章 通貨膨脹
第四十五章 失去大陸
第六部分 自省與幻想
第四十六章 避難台灣
第四十七章 反思
第四十八章“復職”
第四十九章 反對“戰術核武器”
第五十章 一隅而終
後記

後記

蔣介石一生閱人無數,同盟無數,對手無數,但這些人中只有一個人堪稱是蔣介石一生的對手,這個對手手段高明、眼界高遠、能力卓絕,這個對手將蔣介石趕下了神壇,這個對手將蔣介石攆出了大陸,這個對手讓蔣介石領教一生、反省一生,這個對手就是毛澤東。
毛澤東的戰略眼光、洞察力和決斷力都要高於蔣介石,更為關鍵的是,毛澤東的政治理想和軍事才能是蔣介石無法匹敵的。從辛亥革命蔣介石追隨孫中山,到1927年掌握國民政府大權,再到1947年失去解放戰爭主動權,直至最後輸掉整個大陸,蔣介石唯一的政治資本只是1926年到1928年發動的北伐戰爭,那次戰爭他和他的軍隊取得了勝利。但是,不難看出,北洋軍閥已經日落西山,軍隊戰鬥力低下,沒有信仰,沒有目標,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各軍閥間彼此勾心鬥角,沒有形成合力。而蔣介石的北伐軍,那個時候還是有信仰的,黃埔軍校的學生還是以革命為自己的奮鬥理想的。不過,隨著他們的校長在1927年走上反動道路後,那些曾經英勇善戰的將士們,也都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腐化墮落、沒有信仰、心裡只想著升官發財的土匪官兵。這樣的軍隊,在對陣用堅強共產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時,顯得不堪一擊。
蔣介石作為統帥,在其幾十年的軍事生涯中,竟然沒有形成自己的軍事思想和理論,這也是他軍事能力欠缺的表現。而毛澤東卻在很早就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思想,而在軍事理論方面,他提出的十大軍事原則,是指導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後取大城市;三、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四、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於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在特殊情況下,則採用給敵以殲滅性打擊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敵正面及其一翼或兩翼,求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軍能夠迅速轉移兵力殲擊他部敵軍。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五、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六、發揚勇敢戰鬥、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即在短期內不休息地接連打幾仗)的作風;七、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八、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環境又許可加以奪取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等候條件成熟後奪取之;九、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十、善於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休整的時間,一般不要過長,儘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問。不難看出,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和軍事理論是最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和最符合戰爭性質的。
在戰略眼光上,毛澤東走的都是大布局、大棋局,比如他提出的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蔣介石卻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相當“小家子氣”。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阻止日寇入侵,頑強死守城池還勉強說得過去,畢竟那是反侵略戰爭。但是,蔣介石還是為他並不高明的戰術損失了上百萬的抗戰有生力量。如果蔣介石能採取更為靈活的戰術,能俯下身子虛心借鑑毛澤東的游擊戰術,相信抗日戰爭的進程不會進展得如此慘烈。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更是自恃兵強馬壯,而不放過對每一座城市的占領,這就給了解放軍逐個消滅的機會。他竟然還會為了占據多少城市而沾沾自喜,他卻不算算,在占據城市的同時,他損失了多少有生力量,而毛澤東正是在對敵人有生力量的逐漸消滅中,使人民解放軍的力量慢慢變得強大起來。
說到洞察力,不能說蔣介石毫無洞察力,他能在20年代就預測出共產黨將是他的主要對手,就說明他還是有一定前瞻性的。但他卻沒有更加宏闊的預見能力,比如判斷抗日戰爭持續的時間。毛澤東能在抗戰初期便斷定:抗日戰爭將是一場持久戰。最後的歷史進程,印證了毛澤東的預言。而蔣介石卻在那個時候盲目樂觀地認為,一年時間抗戰即可結束。而隨著抗戰的深入,他又開始悲觀,認為抗戰可能十幾年都結束不了。1944年,日軍已經明顯日薄西山了,他還不敢果斷命令中國遠征軍二次東征,如果不是中國駐印軍的捷報,恐怕緬北、滇西反攻戰將會無限期拖後。而日軍1944年發動的“一號作戰”也是在垂死掙扎,蔣介石也沒有判斷出來,他的軍隊沒有戰鬥力,一路逃跑,成就了日軍戰爭史上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
至於決斷力,可以說是蔣介石的致命傷。在了解蔣介石後,我們可以發現,他幾乎在任何大事件上都缺少決斷性,一件事往往是今天決定了,明天自己就給否定了。如果某件事沒有外國勢力的干預,他還能夠做出決斷,比如發動“中山艦事件”;“軟禁胡漢民”等,但只要摻雜進外國勢力,尤其是美國人,他就開始猶豫不決,不論是戰爭時機還是政治時機都在他無休止的猶豫中喪失掉了。那么,蔣介石為什麼會缺少決斷力呢?這和他多疑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他由開始時的不信任別人,逐漸發展為不信任自己。
更重要的,蔣介石從來都不是一個有堅定信仰的人,從早年他追隨孫中山便可以看出。因為和地方軍閥的矛盾,他便可以置革命事業於不顧,擅自離開,而且這種故伎竟然屢次重施。他將這種事情視為向孫中山討價還價的手段,的確他每次離開,再回來後都總是得到更多。不過,凡事有得必有失,蔣介石通過這種投機思想而取得的事業,也會因為他的投機思想而最終喪失。試問,一個沒有堅定信仰的統帥怎么可能領導出有堅定信仰的部下?他作為黃埔軍校的校長,給每名學生都配發了一柄中正劍,希望這些學生能永遠忠誠於“黨國”,如遭兵敗時,可以用這柄劍自裁,以實現他“不成功,便成仁”的教誨。可是,極具諷刺意義的是,他的學生最後竟沒有一個人用上這柄劍。
蔣介石不重視人民,認為有了數量眾多的軍隊和精良的武器就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但是,他的八百萬軍隊最終卻被一手拿槍桿,一手拿鋤頭的人民軍隊打敗了。而且,直到最終失敗他也沒有I吾出其中的道理。
在用人方面,蔣介石的多疑和不寬容的性格則更加暴露無遺。他的軍隊中,分為嫡系和“雜牌軍”兩種。嫡系部隊的領兵者都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而雜牌軍的將領都是地方軍閥。平時的戰略物資供給上,蔣介石厚此薄彼,將最好的美式裝備都調撥給嫡系部隊,而那些“雜牌軍”則只能撿嫡系部隊換完裝備後淘汰下來的舊裝備。而在戰略部署上,蔣介石也採取打壓“雜牌軍”的手段,讓自己的嫡系部隊時刻看緊這些“雜牌軍”,還讓“雜牌軍”駐守一些離解放軍較近的地方,用意就是把這些“雜牌軍”當成炮灰。他對待這些“雜牌軍”如此不公平,還想指望人家在關鍵時刻為他賣命,這不等於做黃粱美夢嗎!而蔣介石始終遵循的“一石三鳥”、“一箭雙鵰”的打壓地方軍閥的手段,也被他的那些好學生全盤學去了,在戰鬥中,互相不救援,互相不解圍,保存實力,最終導致一場原本勢均力敵的較量在一邊倒的態勢中失敗了。蔣介石看到這樣的場景難免會感到痛心疾首,但他卻從不思考部下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有“上樑不正下樑歪”的“遺傳”因素呢?蔣介石所任命的高級將領中,有一些還是很會打仗的,但有一些則是純粹的窩囊廢。舉兩個例子說明,他一直重用的劉峙,從軍一輩子也沒打過一個像樣的勝仗,可以說是“常敗將軍”;而另一個號稱“天子第一門生”的胡宗南,也沒給蔣介石爭光露臉,這位志大才疏的“西北旺”對他的蔣校長從來都採取“忽悠”的方法,能騙就騙,經常向蔣介石報告一些假捷報,來獲得升遷獎賞。
蔣介石還缺少改錯能力,這裡借用周恩來對他的評價:戰爭勝利了,永遠是蔣介石的功勞;而戰爭失敗了,則都是部屬的無能。毛澤東說過:統帥的性格往往能決定戰爭的走向,蔣介石性格中的弱點,最終導致他輸掉了戰爭,輸掉了整個大陸。而蔣介石所缺陷的,毛澤東卻都具備,而且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能力的比拼中全面處於下風的蔣介石,丟掉江山是其必然的結果。

序言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一百多年間,中國一直處於劇烈變化時期,各種文化、各種信仰、各種利益團體、各種勢力相互交錯,致使國家發生了長期動盪。中國的百年戰亂時期,精英人物不斷湧現,早期的禁菸民族英雄林則徐,展開太平天國革命的洪秀全,領導洋務運動的曾國藩和李鴻章,發起戊戌維新的康有為、梁啓超,還有歷經數年艱辛革命終於推翻清王朝的孫中山,當然還有本書的主人公、國民黨執政時期黨、政、軍最高領導人蔣介石,及後來帶領中國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毛澤東等。這些人都在中國百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如果要問這些人中,哪個人的爭議最大,經歷的成功和失敗反差最大,蔣介石當屬不二人選。
蔣介石,字中正,1887年10月31日(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生於浙江奉化縣溪口村,逝世於1975年4月5日,終年88歲。他是在中國近代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經歷了近、現代中國的許多重大變革時期。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經歷討袁、護法戰爭;孫中山逝世後,他親自領導北伐、“清黨”、“剿共”、抗日、內戰,在民國時期長達二十二年的時間裡擔任國民黨政府的最高領導人。
他於亂世中登上中國政權權力的頂峰,卻又在自己親手製造的亂世中失去了對國家的領導權;他將投機之法運用得登峰造極,卻最終將江山斷送在投機思想之下;他從未將革命視為事業,卻最終竊取了革命果實;他苦修《孫子兵法》,卻從未得到兵法中的精髓;他依靠黃埔軍校走上了政治權力的巔峰,卻在兵敗如山倒之際讓他曾經的學生們成為他的殉葬品;他與共產黨不共戴天,卻一生都不知道該怎樣戰勝共產黨;他建立了世界上數量最龐大的軍隊,卻在最短時間內親手葬送了這支龐大的軍隊;他不願看到中國分裂卻不能實現他“反攻大陸”的“夢想”……
蔣介石的性格就是矛盾的結合體,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於他的固執而得到執行,最終卻在他自己的懷疑中落下帷幕。早年的蔣介石常以梟雄自居,不願受到任何束縛。革命在他心中的意義遠沒有自身的前途重要,他聽從孫中山的召喚,心裡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盤;取得國民黨統治權後,他便以領袖自視,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日本入侵中國後,他最開始表現出的是妥協性,但在被逼無奈之時,也曾表現出堅強的鬥志,不能不說蔣介石的內心是善變的,他的權屬也是善變的,他對中國未來的思考也是善變的;抗戰勝利後,蔣介石以強者自居,背信棄義,挑起內戰,但歷史證明他只是個偽強者,失敗是定局之中的事;退守台灣後,他“反躬自省”,“勵精圖治”,總想讓台灣成為“反攻大陸”的基地,但最終也只是導致兩岸的長期分離。
從蔣介石一生的經歷看,有功有過,追隨孫中山革命、創立黃埔軍校、領導北伐是功;1927年到1936年間的十年“清黨”、“剿共”是過;領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是功;1946@到1949年的三年內戰是過;避退台灣後,實行土改,反對台獨是功;白色恐怖的統治手段是過。研讀蔣介石,就是要尋找真實的蔣介石,要撥開事情的表象向內部挖掘,從蔣介石的性格入手,深度分析他所做過的事情。結合當時國內、國際形勢來全面了解蔣介石處事的根本動機,以期能正確評價蔣介石的功過是非。
很多人都認同蔣介石的一生是個悲劇,蔣介石本人也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如果總結造成蔣介石悲劇人生的關鍵因素,應該有四點:幼年成長經歷坎坷,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成年後也未給自己營造一個全面系統接受教育的機會;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的意識形態落後,在世界各國都往民主化發展的時期,他卻固執地追求個人獨裁統治;作為一名以軍事起家的統治者,他精通的是戰術而非戰略,他缺少整體的戰略構想。和他的對手毛澤東相比,他全面落後。毛澤東年少時也沒接受過系統教育,但其在成年後卻給自己補上了這一課;毛澤東有著先進的意識形態,從早期創立的蘇維埃政府到後來的陝甘寧邊區政府,毛澤東都立足於民主,儘可能地發揮大家的智慧優勢,而不是一言堂;軍事上毛澤東以戰養戰,形成了獨有的、符合中國國情和革命需要的軍事理論,中國革命就是以此為基礎取得成功的。
很多人都認可蔣介石是因為不重視人民的力量而最終走向滅亡的,這是得到歷史驗證的。但蔣介石之所以不重視人民是他性格上的缺陷導致的。他喜歡以強權來表現自己的權威,卻不能將權力有效的分配出去,這就讓蔣介石的性格越來越固執,越來越剛愎自用。蔣介石的多疑性是他性格的致命缺陷,這也是他失敗的真正癥結所在。他的多疑不僅體現在處處防範地方軍閥上,還體現在他不信任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將領的能力上。在戰爭中,蔣介石常常越級指揮,而且呈現愈演愈烈之勢。解放戰爭中,蔣介石竟然身兼17個要職,在一些重大戰役中,常常越級指揮到團級。
縱觀蔣介石的一生,他是個從經歷到性格都非常複雜的人。性格決定一切,蔣介石成功的前半生源自於他善於投機的性格,而他失敗的後半生也源自於他多疑的性格。性格可以決定人的一生,蔣介石的前半生就是在對的時間、對的時機中,採用了對的方法,從而取得了成功;蔣介石的後半生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環境中,採取了錯誤的方法,最終輸掉了整個江山。
蔣介石之敗,根源就是敗於性格,他的性格讓他沒有看到人民的力量;他的性格讓他可以置東北淪陷於不顧;他的性格可以讓他在民族危亡時,依然堅定地“剿共”而不是抗日;他的性格讓他無法真正看清共產黨的力量;他的性格讓他狂妄地說出三個月“消滅”共產黨的誑語;他的性格讓他對自己的部下沒有信任感;也是他的性格讓他最終走向了失敗。
蔣介石去世已近四十年了,但無論在政治界、軍事界還是學界,圍繞他的爭論卻從未停止過:作為民國亂世的最高統治者和軍事強人,蔣介石是一個戰術家而非一個戰略家。他與一些封建軍閥競爭對手相比略高一籌並善於控制他們,但他作為國民黨的領袖與中共的對手相比,其綜合能力則相差甚遠。蔣介石曾經統治了中國二十多年,但他卻從來沒有真正去了解這個社會的基礎。
我們應該對蔣介石一生的所作所為進行這樣的概括:他擁有自己的勇氣、精力和領袖品質,但他也擁有非常大的缺陷,這些缺陷最終導致了他失敗的下場。不可否認,蔣介石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但他的悲劇是他個人造成的。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蔣介石的悲劇依然有借鑑意義。我們從蔣介石的身上看到:一個人具有堅定的意志,嚴格的自律,靈活的手腕,還有領袖的氣質,甚至是運氣的眷顧,還是遠遠不夠的,其成敗依然在一線之間。研讀蔣介石,並非只是為了了解這段歷史,而是為了理解歷史的戲劇性和殘酷性,它會毫無保留地成就一個有缺陷的人,卻又毫不吝惜地將賦予他的一切全部奪走。而對於蔣介石本人而言,他被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所限制,對於最後的衰敗有感於心,卻始終無能為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