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到鹿——與自然相遇的50種方式

怎樣看到鹿——與自然相遇的50種方式

這是一本展現“一個博物愛好者的內心,以及她對自然的感受”的作品。作者從自己日常的觀察出發,關注自然、關注環境,也關注自然中的人。以在中國和美國四個城市的“博物”體驗為基礎,對比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一手的觀察描寫使得讀者可以有身臨其境之感,而對觀察對象背後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考察以及對相關問題的反思則引人深思。

作者簡介

周瑋,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教師。1994年從西安來北京求學,2001年留校任教至今,所授課程有英美文學選讀、英美文化視聽說等。2010年完成自然書寫經典著作《瓦爾登湖》(梭羅著)的中文注釋本,2011年初出版。同年赴美訪學期間去瓦爾登湖朝聖,一了夙願。現階段關注環境書寫,關注食品安全、有機農業和氣候變化。

內容簡介

《怎樣看到鹿》通過佛農山——北京——里諾——瓦爾登湖這樣一條敘述主線,詳細地描寫了作者在近10年間的自然觀察和生活體驗。

文中以作者在不同地方生活時每日的所見所聞為主,觀察遍及身邊的草木鳥獸以及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人情世故,例如佛農山的本地農場、美國國鳥白頭海雕、不同時節所開的花、家中窗台上的紅隼。在對自然觀察的細緻描寫的基礎上,作者深究這些自然對象背後蘊涵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乃至由人與環境關係而引發的深層思考。中美兩種環境之間的自然和文化體驗的比照也是本書的重點。

目錄

自序:我們在此相遇_ ΙV
弗農小城_ 001
活火山_ 003
閒情_ 038
農場開放日_ 006
我們的氣象從東邊來_ 041
小號的天鵝_ 010
倒掛金鐘·四照花_045
河畔觀鷹_ 016
人能仰望,就是幸福_ 049
鷦鷯之歌_ 023
牆花_ 052
春日漫筆_ 026
野生動物日_ 056
連翹,春天,北平_ 030
鮮花還是雜草_ 060
米爾科克杜鵑園_ 032
繡球,八仙,紫陽_ 064
朝鮮薊_ 036
怎樣看到鹿_ 067
北京_ 075
鴉群_ 076
又見紅隼_ 079
野貓走過漫漫歲月_ 083
看到一隻花啄木鳥_ 089
植物園永遠有驚喜_ 092
香山不老_ 097
築巢時節_ 103
行山記_ 107
上大水的孤寂_ 111
大地上的事情_ 115
慢放的春天_ 119
觀鳥札記_ 124
田園_ 129
萱草忘憂_ 134
珍·古道爾:收穫希望_ 138
遠方來信_ 143
山艾之鄉_ 149
山地_ 151
二次_ 155
星圖_ 157
快雪時晴_ 160
三月_ 164
春假一日_ 167
行到水窮_ 172
牧羊人的錢袋_ 175
四月斷章_ 181
所在_ 187
秋天已至_ 190
山林回憶_195
電影中的內華達_ 199
文學中的內華達_ 204
內華達的荒野_ 208
瓦爾登湖_ 213
瓦爾登湖_ 214
附錄:這些書滋養了我_ 222

序言

自序:我們在此相遇

一直只自認是個樸素的自然愛好者,花鳥蟲魚,山河湖海,相識全憑緣分。而最初那一份興趣的點燃,必然來自喜愛養花的母親,必然來自兒時與她共處時的點點滴滴,從最簡單的指認開始:瞧,這是蠟梅/迎春/貼梗海棠。也該慶幸從小到大,雖居於城市,多數時候也還是住在某個草木葳蕤、四時皆有花開的大院。八歲以前的日子,回憶起來更是親近自然、與昆蟲多親密接觸的體驗,伴隨的必有母親的鼓勵支持,比如領著我滿院子找桑葉餵幾條嗷嗷待哺的蠶兒,那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而我發現,我漸漸成為朋友和同事“仰仗”的那個“遍識草木之名”的人,這實在讓我慚愧。充其量,我不過是對跟我們共存於周遭環境中的其他生物多存一絲了解的興趣而已,有時便止於此,有時也許刻意研究一下;但我確有熱情跟人講解連翹與迎春的不同之處,還有如何辨別牡丹和芍藥。

2004年初次赴美,我幸運地落腳在太平洋西北海岸的華盛頓州,此地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綠意蔥蘢,有“常青州”的美譽。我任教的學校所在的小城弗農山,城郊大片段預告田,春天黃水仙、鬱金香次第開放,如巨幅色毯,再往後滿城杜鵑,花朵碩大、明艷照人;還有農場果園,秋季擇日對外開放,可體驗採摘之樂,更可了解農事。冬季是觀鳥的時節,朋友會開車帶我去濕地灘涂或者河畔,看天鵝雪雁和白頭鷹。我有生以來也第一次住上有前庭後院的房舍,每日看棉尾兔和知更鳥東走西顧,晚上夢見它們問我要水喝,說的是漢語。

如此神清氣爽的一年,如此滋養身心、詩意棲居的一年,讓人不禁深思人與土地的關係。在這片異國土地上從陌生到熟悉,我要先仰仗對“物”的體認,仰仗帶我了解植物與動物的人,此番“博物”,成為我後來每到陌生之地必做的功課。唯有如此,我才能漸漸把握一個地域的光影氣息、肌理脈絡,漸至人情風俗。我從來不能不識別幾種草木鳥蟲就離開一個地方,那是觀光客的心態;而我要儘量貼近,蹲在地上細察一枚草葉,從它開始,了解這一方水土何以養人。

而在自己安身立命的北京,我偏安一隅,年年固定踏訪某處山,某些園子。在熟稔到有麻木的危險的環境中,如何保持新鮮的心,發現驚喜,這更具挑戰,更加考驗情感、知識和智慧。而總體持續惡化的自然環境,藉由國內種種問題,讓我將關注的眼光越過文學,投向生態。這幾年中,我的閱讀也在轉型。

於是在申請2011年的訪美研修項目時,內華達州內華達大學的環境文學成為順理成章的選擇。這一領域研究人與環境主題的文學作品,旨在推動促進人們對環境的關注,培養生態意識,可說是一門紮根現實、與其互動作用的研究。一年中讀書聽課,行山漫步,收穫頗豐。內華達州是美國最乾燥的地方,大學所在的里諾市靠旅遊業和博彩業提升經濟,沒有什麼比沙漠裡建起的城市更能讓人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了。

現在該來說說這本小書的構思。四月中,余編輯向我約稿,說在“自然筆記”網站上看到我寫的《京郊觀鳥札記》,問我還有沒有類似的文字。郵件一來二去,我們都有了一些想法。本著“一個博物愛好者的內心,以及她對自然的感受”的主題,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一個由不同“地域”來串聯的框架,弗農山——北京——里諾,最後以瓦爾登湖的朝聖結束。一個業餘博物愛好者,現在的我更願意把自己定位為生態關注者,就這樣在不同地域文化之中穿梭往來,在陌生之地從一花一鳥開始熟悉,在常居之地則不斷發掘身邊慣常的地景,重新發現自然的美與樂趣。在中美兩種地域文化之間,另有一個互相映襯比照呼應的層次,使我的自然和文化體驗更加豐富。比如第一部分“弗農小城”中有一篇《連翹,春天,北平》,就是這種例子。我歡喜做這種對比映照,而說到底,草木生靈有情,也是我自作多情所致;天地莽莽,而吉光片羽入我眼來,令我動心,總有機緣。有緣在此相遇,並融入生活,沉入記憶,這其中不時翻滾沉浮者,是需要我把它們留在紙上的呼召。

我們在此相遇,如題所言,意在記述這相遇一刻的陌生、感動、驚喜、思慮。從感性的經驗,到融入更多的思考,這本書也記述我的成長,從樸素的自然愛好者,到有問題意識的生態關注者,從“無憂”到“多思”,我樂見我的成長,希望能繼續筆耕不輟,並好奇生命還會帶來怎樣的機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