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汗思想研究:漢文

忽必烈汗的經濟思想 忽必烈汗的倫理思想 忽必烈汗的文化思想

圖書信息

作 者:巴圖巴乾 著 吉木斯,哈日赤 譯
叢 書 名:中國蒙古學文庫
出 版 社:遼寧民族出版社
ISBN:9787807224297
出版時間:2007-06-01
版 次:1
頁 數:217
裝 幀:精裝
開 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傳記 > 歷代帝王

內容簡介

《忽必烈汗思想研究》1959年7月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蒙古語文系,先後在呼和浩特特土默特中學、第十四中學工作,1980年調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蒙哲史研究室主任。先後用蒙漢兩種文字發表論文60餘篇。用漢文發表的文章中,《阿蘭豁阿五箭訓子”中的哲學思想》《忽必烈“變通”思想淺析》《印、藏、蒙汗統“同源”論》《“也客?斡帖克”釋義與蒙古族文化原型》《蒙哲史研究四題》《對於絕對真理的不同思考》等論文轉載於《新華文摘》《學報文摘》等。

作者簡介

巴圖巴乾,又名巴乾,筆名哈日赤、問思,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40年4月生於內蒙古科右前旗索倫鎮。1959年7月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蒙古語文系,先後在呼和浩特特土默特中學、第十四中學工作,1980年調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蒙哲史研究室主任。先後用蒙漢兩種文字發表論文60餘篇。用漢文發表的文章中,《阿蘭豁阿“五箭訓子”中的哲學思想》《忽必烈“變通”思想淺析》《印、藏、蒙汗統“同源”論》《“也客·斡帖克”釋義與蒙古族文化原型》《蒙哲史研究四題》《對於絕對真理的不同思考》等論文轉載於《新華文摘》《學報文摘》等全國性刊物和介紹在《中國哲學年鑑》上。出版專著兩部,合著兩部、譯著一部(合譯)、編著多部。1999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中國蒙古學百科全書》哲學卷副主編。
吉木斯,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研究館員。1940年生,1962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蒙語系,先後在內蒙古語委、內蒙古歷史語文研究所、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工作,2000年退休。曾任內蒙古自治區圖書資料高級職稱評審會委員。先後用蒙漢兩種文字發表《蒙古學信息服務之我見》《蒙古國語言研究60年概述》《記有民族特色的內蒙古社科院函書館》等30餘篇論文,其中有4篇論文獲全國社科院圖書館系統優秀論文二.三等獎。著作有《蒙古與唐古特》(合譯)、《舍·羅卜桑旺丹現代蒙語論文選》(編著)、《蒙古語比較語法》(合譯)、《中國蒙古學研究概論》(合著、主編)等。

目錄

《中國蒙古學文庫》序
《中國蒙古學文庫》總論

第一章 忽必烈汗青少年時代
第一節 深受祖父喜愛的孫子
第二節 父親一生的榜樣作為
第三節 母親的培養教育
第四節 延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問以治道
第二章 主管漠南漢地時的思想業績
第一節 用儒家思想治理屬地
第二節 南征大理
第三節 與蒙哥汗分道伐宋
第三章 忽必烈即汗位
第一節 蒙古汗國傳國大典
第二節 蒙哥汗駕崩後爭奪汗位的鬥爭
第三節 忽必烈即汗位
第四章 忽必烈汗的“變通”思想
第一節 “祖述變通”的革新主張和“宜新弘遠之規”的改革措施
第二節 揚長避短而集大成
第三節 “應天者惟以至誠,拯民者莫如實惠”的理論基礎
第五章 忽必烈汗“應天”“至誠”的哲學思想
第一節 “應天”“至誠”觀的理論前提
第二節 “應天”“至誠”觀的思想內涵
第三節 “應天”“至誠”觀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第六章 忽必烈汗的軍事思想
第一節 “先禮後兵”的征服思想
第二節 “王者之師有徵無戰”的思想
第三節 視軍隊為武裝力量的同時也視作生產力的思想
第四節 把快速傳遞情報視作軍事活動的重要環節
第五節 以發揮優勢為準則的用兵思想
第六節 忽必烈汗軍事思想的認識論基礎
第七章 忽必烈汗的經濟思想
第一節 以三“本”思想為指導發展農業生產
第二節 重視畜牧業、工商業和其他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 省徭役、減賦稅、救災濟貧
第四節 忽必烈汗發展經濟並取得成功的社會歷史原因
第八章 忽必烈汗的用人之道
第一節 尋求治道,廣聘人才
第二節 用人之長,人盡其才
第三節 提拔重用青年人才
第四節 聽取不同意見的求是作風
第五節 看業績,行賞罰,“設監司,明黜陟”
第九章 忽必烈汗的倫理思想
第一節 父母端正品行是他道德觀形成的淵源
第二節 廣聘文人學士“問以治道”,使忽必烈道德觀更加升華
第三節 施仁發政,博施濟眾,以忠報上,以誠愛下
第十章 忽必烈汗的法治思想
第十一章 忽必烈汗的宗教思想
第十二章 忽必烈汗的文化思想
第十三章 《白史》的政教並行思想

附錄

參考書目
後語
精彩書摘
第一節“祖述變通"的革新主張和“宜新弘遠之規”的改革措施
“祖述變通”的革新主張和“宜新弘遠之規”的改革措施,是忽必烈“變通”思想的主要內容。當1260年忽必烈繼蒙哥汗在開平即位後,蒙古歷史的發展出現了比較顯著的兩大變遷。一是經過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國和從此開始蒙古統治者的不斷地征服和擴張,尤其是對具有上千年封建文化的中原地區的占領,蒙古社會明顯地邁人了封建制的門檻,蒙古汗國成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統治下的家天下。二是隨著蒙古統治者占領中原地區,尤其是忽必烈在開平即位和定都於大都,蒙古汗國已從原來的以蒙古故地為基地的分封制統治進人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包括蒙古地區分封制,西藏地區政教合一制的中央集權制統治。隨著這兩大變遷,即位後的忽必烈面前顯然出現了各種尖銳複雜的矛盾鬥爭狀況。這些矛盾鬥爭概括起來:一是如同忽必烈在其即位詔書中總結的那樣,由於“祖宗肇造區宇,奄有四方,武功迭興,文治多缺,五十餘年於此矣”,造成了人民民眾不能按正常生活方式來生活的動亂不定的狀況,廣大人民民眾,尤其是長期碾戰不休的蒙古族勞動人民,希望得到和平安寧生活的願望和要求,已成為社會的普遍心理。二是由於長期戰亂和宋王朝的腐朽統治,造成了國衰民窮,經濟上的停滯狀態。三是漢族大地主階級大量兼併土地和入主中原的蒙古族統治者把大量民田變為牧場而加劇階級鬥爭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之勢。四是以阿里不哥為首的保守勢力對忽必烈不滿而引起的分庭抗禮活動和南宋小朝庭的偏居狀態。五是各民族各地區間在經濟文化E的差異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