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志願
拼音
zhì yuàn
基本解釋
[volunteer]∶自告奮勇;甘願
志願提供情況
出處與詳解
1. 志向和願望。
①三國 魏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 志願畢矣。”
②唐 杜甫《寫懷》詩之二:“古者三皇前,滿腹 志願畢。”
③唐 韓愈 《與鳳翔邢尚書書》:“戎狄棄甲而遠遁,朝廷高枕而不虞,是豈負大丈夫平生之志願哉!”
④清 李漁《比目魚·決計》:“知道此女出身雖賤, 志願頗高。”
⑤ 巴金《家》十二:“只要使弟妹們長大,好好地做人,替爹媽爭口氣,我一生的 志願也就實現了。”
2. 期望,願意。
唐 趙元一《奉天錄》卷一:“ 郭曙與家僕數十人,於苑中獵射。聞蹕,伏謁道左。上宣勞之。 志願翊從,上許之。”
現代詩
名稱:志願
作者:聞一多
內容:
馬路上歌嘯的人群,
泛濫橫流著,
好比一個不羈的青年底意志。
銀箔似的溪面一意地
要板平他那難看的皺紋。
兩岸底綠楊爭著
迎接視線到了神秘的盡頭?——
原來那裡是盡頭?
是視線底長度不夠!
啊!主呀!我過了那道橋以後,
你將怎樣叫我消遣呢?
主啊!願這腔珊瑚似的鮮血
染得成一朵無名的野花,
這陣熱氣又化些幽香給他,
好鑽進些路人底心裡烘著罷!
只要這樣,切莫又賞給我
這一副腥穢的軀殼!
主呀!你許我嗎?許了我罷!
作品賞析
狂亂無序的世界,以一種荒唐奇異的方式,出現在詩人面前:“馬路上歌嘯的人群/泛濫橫流著,”一個喧譁浮躁的世界,象泛濫的洪水,恣肆地衝決著一切騰飛的理想;而世情的荒誕、冷漠則如一張無形的巨網,捕捉著在現實威壓下掙扎著的自由的靈魂。然而,在這一片非理性的時代荒漠中,卻仍然有鮮紅的熱血在噴涌、跳蕩。在短短的第一詩節中,詩人巧妙地在片斷形象中疊合了雙重象徵含義,使平凡意象融注了時代的特質,顯出沉甸甸的份量。“馬路上歌嘯的人群”,既是詩人對現實之印象的無意識流露,更是那自由奔放的主體精神的形象表征。它“泛濫橫流著,好比一個不羈的青年底意志。”反常的詞語搭配,增加了詩作的內在容量,體現了聞詩特有的沉鬱深刻的風度和力度。
在第二節中,詩人大膽採用跳脫不羈的筆觸,以一系列新奇的意象,構築成了一個縱向跳躍的象徵結構——詩人內心的虛幻世界。全節六句詩實際形成一個整體象徵,真切細膩地傳述了一個孤獨的青年奮鬥者矛盾複雜的心態。在荒原般死氣沉沉的現實中,心靈的痛苦是那樣強烈,“要板平他那難看的皺紋。”“綠楊”牽引著他的視線,既然踏上了追求自由的漫漫長路,那么何處才是盡頭,何處才是歸宿。局部清晰傳神的比喻和整體朦朧複雜的情緒交相輝映,形成一個圓滿自足的結構。顯然,在這裡,詩人“把情感本身照原樣寫出,卻把所感的對象隱藏過去,另外拿一件事物來作象徵。”(梁啓超《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造成這種心態的原因是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能領會的,無須多說,又何必多說?因為,矛盾、痛苦、焦灼、失落,這一切都只不過是詩人淺層次的感受。在冷冷的冰山下面,是“一座沒有噴發的火山”,他的紅熱的潛流時時在平靜表面下奔涌,噴吐著一顆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在第三節中,詩人再也耐不住象徵,朦朧的冷靜氛圍了,他挺身直立起來,用激情充沛的語調,直抒胸臆:“主啊!願這腔珊瑚似的鮮血,/染得成一朵無名的野花,/這陣熱氣又化些幽香給他,/好鑽進些路人底心裡烘著罷!”仍然是詩人慣有的深摯情調,只是字裡行間更多些奉獻的狂熱與真誠;仍是詩人慣有的明麗色彩,只是更多幾分深重,幾分冷峻。詩人清醒地認識到,在奮然前行的歷史軌跡上,青春、鮮血和生命是必將付出的代價。與其作淒暗現實中孤獨的憤世者,不如將鮮紅的熱血化作這歷史的代價,以推動現實向理想前進。詩人秉承了《紅燭》中“莫問收穫,但問耕耘”的精神特質,情願拋出一腔熱血,為人間播灑光熱。哪怕它只能染紅“一朵無名的野花”,哪怕它只能發些幽香“烘”暖路人的心底。這種不求名達,執著理想,默默獻身的精神正是聞一多最富特色的人格和詩品。“珊瑚似的”鮮血這新鮮奇麗的比喻,發揮了詩人善於調動色彩渲染詩情的高超手段,使冷峻沉鬱的詩篇一下子籠罩在充滿理想色彩的紅亮光彩中,給讀者以鮮明、強烈的審美感受。詩人的“志願”是無私的奉獻,詩人用心血和生命完成了這奇美的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