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鏇轉實驗

心理鏇轉實驗

心理鏇轉實驗一九七一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謝帕德(R.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等做了一系列實驗。實驗的材料是一對對不同方位的立方體的二維形式圖(見左圖)。要求被試判斷所用的時間。(見左圖)中的A和B是兩對完全相同的圖形,所不同的僅僅是它們的方位,A中兩個物體在平面上相差80°角,B中兩個物體的深度上相差80度角。C中的一對物體是兩個方位和結構都不同的物體。謝帕德和梅茨勒製作了一千六百對這類圖片,他們請了八位成人被試者進行判斷實驗。被試者報告了他們判斷時使用的方法:首先是把一個物體圖形在心理鏇轉,直到與另一物體的方位相同,然後進行匹配比較,從而作出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判斷。以被試者對八百對同物圖片判斷的結果,可以看出,無論圖片所示的物體是在平面上調轉(即通過鏇轉畫紙就可以實現),還是在三維深度中鏇轉(把物體方位鏇"進"畫紙中去),判斷所用的時間同兩物圖片上的角度差異成線性關係,即鏇轉的度數越多,反應所用的時間越長見(見上圖)。這就是著名的心理鏇轉的實驗。

基本內容

心理鏇轉實驗

心理鏇轉實驗心理鏇轉實驗

一九七一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謝帕德(R.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等做了一系列實驗。實驗的材料是一對對不同方位的立方體的二維形式圖(見左圖)。要求被試判斷所用的時間。(見左圖)中的A和B是兩對完全相同的圖形,所不同的僅僅是它們的方位,A中兩個物體在平面上相差80°角,B中兩個物體的深度上相差80度角。C中的一對物體是兩個方位和結構都不同的物體。謝帕德和梅茨勒製作了一千六百對這類圖片,他們請了八位成人被試者進行判斷實驗。被試者報告了他們判斷時使用的方法:首先是把一個物體圖形在心理鏇轉,直到與另一物體的方位相同,然後進行匹配比較,從而作出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判斷。以被試者對八百對同物圖片判斷的結果,可以看出,無論圖片所示的物體是在平面上調轉(即通過鏇轉畫紙就可以實現),還是在三維深度中鏇轉(把物體方位鏇“進”畫紙中去),判斷所用的時間同兩物圖片上的角度差異成線性關係,即鏇轉的度數越多,反應所用的時間越長見(見上圖)。這就是著名的心理鏇轉的實驗。

說明了以下重要事實:(1)表象這一心理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是可以用科學的實驗方法證明的。心理鏇轉的實驗恰恰證明了表象的存在,並非像行為主義心理學所斷言的那樣,外界刺激傳入大腦,就如同進了黑箱子,人們無法知道頭腦是怎樣活動的。也不像機能主義心理學那樣,單憑被試者的內省報告就來分析人的心理活動。認知心理學用實驗進一步揭露信息在大腦中進行加工的過程。(2)證明了表象是物體的抽象的類似物的再現。在沒有刺激呈現的情況下,頭腦中出會對視覺信息和空間信息進行加工。表象是真實物體的類似物,它是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頭腦中的,它具有直觀性。大腦對表象的加工操作類似於對真實物體進行知覺時的信息加工。事實上,心理鏇轉正是真實的物理鏇轉的一種類似物。只不過表象是這種實物鏇轉在頭腦中的復現而已,並且復現時不受任何感覺通道的束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