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德修村始建於明朝崇禎年間,始祖賢聲公自揭陽西淇雙橋村移居至此,距今已近四百多年。清朝初期,本村有林、楊、陳三姓在此聚居,後因歷史變遷,只存陳姓在此居住。起初,先民依竹結廬,故舊稱“竹先寮”,至民國初期,由敬壁公主持,經村中長輩商議,取諧音改村名為“德修”,喻意進德修業,蘊含教誨後代子孫立德修身之意。清康熙年間,族親協力,興建了“陳氏祖祠”,並在祠前豎立旗桿。傳至清鹹豐年間,社會穩定,族眾溫飽,人丁興旺,始重教育,辦私塾、育英才。時族親陳炳章入潮州府入學,鄉試中舉,任海陽縣通譯。民國後期,日寇侵華,時任村主事陳喜公配合武工隊組織鄉勇十二人炸毀潮汕鐵路橋(《潮安革命老區》記載),解放後該村被潮安縣人民政府確認為“革命老區”。
經濟發展
90年代開始,村經濟發展迅猛,工業蓬勃發展,村民先後建成德佳五金廠、恆康不銹有限公司、廣潤不鏽鋼製品廠、眾德不鏽鋼製品廠、江川食品有限公司、振雄製鞋廠、小型五金加工廠等共80多家,年產值達約22億元。自2003年以來,還引進了聯和公司、佳伯五金廠、新偉五金廠等大型不鏽鋼製品企業,建築面積600多畝,總投資九億多元,年產值約36億元。全村企業的發展,為提振本村經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基礎設施
村政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先後籌資建設了德新路、新福路、德和路、校前路等水泥道路,總長度約2000米,總投資2000多萬元,1996年及2006年村政集資370萬元改造供水管網,使村民飲水更方便衛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村委更加重視教育。1996年在僑親陳福盛先生和在外工作的族親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村乾群齊心合力,共籌資400多萬元興建新校舍,占地333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1982年開始實行獎教獎學制度,2006年由聯和公司和各方出資230萬元作為教育基金,獎勵優秀教師和學生,培養激勵傑出人才,全村已獲得本科以上學歷共620人。
同時,不忘德業雙修的傳統,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曾被潮安縣人民政府授予“文明示範村”的稱號。
而今的德修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新一屆村“兩委”領導班子帶領村民齊心協力,團結一致,致力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現德修村村容村貌整潔美觀,民居鱗次櫛比;教育卓有成效,人才輩出,村民安居樂業,生活小康,雖非大鄉望族,卻也有文明鄉村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