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1929年6月11日 生於山西省太原市。
1952年 畢業於山西農學院附屬農業技術學校。
1952一1954年 任山西農學院附屬農業技術學校教員。
1958年 畢業於山西農學院。
1958—1984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1983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栽培室副主任。
1984年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藥用真菌室主任。
1985— 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研究員。
生平
1929年6月11日出生於山西省太原市,原籍山西省五台縣。勤勞忠厚的父親徐步青,原本是走街串鄉為人鋸碗釘秤的手藝人,靠此積攢了一點錢,並與別人合股經營了一個小織布廠,才使一家人生活得以溫飽。1935年,徐錦堂在太原上國小,兩年後抗日戰爭爆發,一家人逃難到晉西的隰縣。他在那裡讀完了國小,考入晉山中學。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操勞過度,1944年,徐步青過早告別人世,這年徐錦堂才15歲。為一家生計,他被迫綴學而去種地、趕腳、種菜。抗日戰爭勝利後,一家人回到太原。強烈的求學欲望,使徐錦堂在生活極端艱難的情況下,考入公費的太原中學進修班。但是,僅兩年又為生活所迫再度失學,靠賣苦力維持一家生活。1949年,太原解放,徐錦堂考入山西農業技術學校(1952年改為山西農學院附屬農業技術學校)。他十分珍惜國家給他的學習機後者被評為國家二等發明獎。以後,他的“天麻種子共生萌發菌的發現及其套用”,獲衛生部甲等獎,並由此揭開了天麻生長的全部秘密。 70年代中期,徐錦堂又開始了重要中草藥“豬苓”的栽培研究。1990年,“豬苓半野生栽培研究”通過專家鑑定,並受到高度評價。 幾十年來,徐錦堂教授深入生產第一線,用辛勞的汗水與智慧,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他也為科研人員樹立了榜樣。黨和國家授予他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北京市特等勞動模範、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在黨中央提出“科學技術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戰略方針的今天,徐錦堂所走的科研之路特別值得倡導和發揚光大。
黃連栽培
從四川到湖北數百里的黃連產區,徐錦堂見到因栽黃連而造成荒山禿嶺的慘狀,生態的嚴重破壞,又反過來威脅黃連生產,使黃連生產萎縮,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958年,他與另一同志赴陝西、四川、湖北的黃連產區調查黃連生產情況後,痛心疾首地說:不改變傳統的栽連方式,黃連生產將陷入絕境!回京後,徐錦堂毅然向領導請纓:“為改變黃連生產局面,請派去黃連產區。”1959年初,他的請求得到批准。 黃連產區一般都在海拔1700左右的高山區,長年陰雨連綿,山高路險。1959年春,徐錦堂開始在四川省石柱縣黃水壩農場和湖北省利川縣福寶山藥材場建立了長期的試驗基地。為了改革黃連傳統種植方法,他吃了比黃連還苦得多的苦。試驗點兩地相距170餘里山路,中間隔著3座海拔1500米到1800米的高山和人跡罕到的原始森林。如果繞道乘車坐船,往返一趟要10來天。為了節省時間,他寧肯翻山越嶺,步行往返。開始走3天,以後2天,後來竟朝發夕至,連常走山路的老藥農都稱他為“飛毛腿”。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1959年秋天,福寶山藥材場不論幹部還是工人,每月口糧陡然降至7.5公斤,只好以野菜充飢。徐錦堂的口糧未減,他把每月16公斤糧票全交到食堂,與工人共渡難關。嚴重的困難,使福寶山藥材場900多人中有390多人下了山。而徐錦堂像一隻候鳥,依然春來冬去,整整8年。他還兼任了福寶山藥材場農中教師、總場技術指導、一分場技術員。他用行動贏得了組織的信任,得到了民眾的支持。
徐錦堂對山坡的坡度、樹林的密度仔細觀察,終於在黃連的栽培方式上完成了一次重大改革。1962年,除林間栽連成功外,徐錦堂完成的簡易棚栽法、黃連種子濕沙棚貯方法、黃連精細育苗等研究也都取得喜人的成效。徐錦堂巧妙地設計出了一種植物伴栽的方法。他利用玉米葉定向生長的特點,播種時把種子方向擺好,葉子方向就會按人的意志生長了。經過反覆試驗,一種前所未有的栽連方法成功了。從此,毀林搭棚栽連的傳統方式宣告結束,並可一舉獲得藥、林、糧三豐收。這一成果在湖北、四川等黃連產區推廣後,緩解了全國黃連生產長期供不應求的局面,產生的經濟效益與對生態平衡的貢獻是難以估計的。據湖北省恩施地區特產局對1982年黃連生產的統計,運用此項技術,年節省木材73000立方米,生產木材8760立方米,全年增收節支經費達1800多萬元。
1984年,他的“栽培黃連的玉米與造林遮蔭技術”榮獲國家三等發明獎。天生之麻多奇妙 歷盡艱辛解其謎 天麻,顧名思義為天生之麻。《本草綱目》中稱“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近代藥理實驗也證明,天麻有止眩暈、抗驚厥、鎮靜等功效,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自古以來全靠人工採挖野生天麻供藥用。由於野生天麻資源有限,越挖越少,供應十分緊張。
豬苓栽培
豬苓栽培研究是徐錦堂繼黃連、天麻之後,第三次向科學高峰的進軍。此時他已兩鬢斑白,身患多種疾病,然而他深知此項研究的重大意義。豬苓,是一種具有利水抗癌功效的中藥。藥物研究人員從中提取出豬苓多糖,證明對動物移植性腫瘤有抑制作用。一些臨床實驗也表明,豬苓多糖具有免疫刺激作用,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作為腫瘤治療中的一種輔助藥物,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豬苓多糖注射液在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中也有明顯的療效,已運用於臨床。與天麻情況相同,豬苓野生資源越來越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70年代末,作為重點科研項目,組織過六省市合作攻關,但由於生產技術複雜、投資高、用工多、產量低,而未能大面積推廣生產。 徐錦堂和他的助手們從國家用藥的急需出發,沒有在困難面前止步,而是迎難而上,堅持在產區蹲點。他從營養源研究入手,經大量實驗室研究與產區栽培研究,重新設計栽培方案。他將已栽培3年應該收穫的豬苓不翻動,只挖開穴邊加入新木材和蜜環菌種。3年後,收穫時奇蹟出現了,後3年長的豬苓大大超過前3年的產量。這給了他很大啟示:豬苓栽後第3年才開始旺盛生長,但此時原栽菌材已朽,不能再提供營養。經大量實驗室試驗,通過生物切片,顯微鏡和電鏡觀察,及採取發酵培養手段,他從理論上闡明了蜜環菌與豬苓菌是一種寄生與反寄生的共生關係,並利用同位素示蹤原子法,證實了豬苓可以從土壤中滲入有機和無機營養的第二營養源。這一發現為栽培豬苓大量利用樹葉等有機物奠定了理論基礎。經化學分析測定,家栽與野生豬苓的化學成分相同。
1990年5月,徐錦堂不顧大家勸說,懷揣“心血管疾病救急包”,爬上了海拔1500米的豬苓試驗場。這一年,他為了豬苓曾三次來到這裡。工夫不負有心人,當他和其他同志一道挖出僅生長5年,重量達7.5公斤的“豬苓王”時,徐錦堂和在場的人們無不歡欣鼓舞,因為這標誌著“豬苓半野生栽培”方法的成功,實現了徐錦堂提出的易學、省工、投資少、見效快的構想,深受當地農民的歡迎。
1990年11月21日,在“豬苓繁殖、生長、營養及半野生栽培技術研究”鑑定會上,與會專家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會上,中國著名生藥學家樓之岑教授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能取得這樣多的成果實屬不易,徐錦堂同志的成功經驗應當認真總結,特別是他不畏艱苦,貴在長期堅持在生產第一線,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精神值得提倡。
主要論著
1 徐錦堂.黃連.見: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栽培室編.藥用植物栽培技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16—28。2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徐錦堂,冉硯珠編著).天麻.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3。
3 徐錦堂,冉硯珠,王孝文等.天麻有性繁殖方法的研究.藥學學報,1980,15(2):100—103。
4 徐錦堂.貝母福馬林浸種試驗小結.中藥材科技,1980(12):2122。
5 徐錦堂,冉硯珠,孫昌高等.天麻種子發芽的營養來源及其與蜜環菌的關係.中草藥,1980,11(3):125—128。6 徐錦堂,冉硯珠,王孝文等.天麻種子成熟度對發芽的影響.中草藥,1981,12(2):37一38。
7 徐錦堂,冉硯珠,牟春等.天麻種子發芽營養來源的研究(簡報).中藥通報,1981,(3):2。
8 徐錦堂,冉硯珠.天麻栽培技術.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