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訊訊息
展覽名稱:雙聲道——徐璐中國畫與雕塑個展
展覽時間:12月28日-2015年1月3日
展覽地點:南京市藝術學院后街石頭城路84號聚賢畫館(12月28日-2015年1月3日)
主辦單位: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承辦單位:南京大師畫廊、南京聚賢畫館
媒體平台:雅昌藝術網/99藝術網/《藝境》雜誌/揚子晚報/南京晨報
參展人員:徐璐
學術支持:戴丹
展覽執行:尹霄
視覺設計:李大偉/閆彥
本次展覽展出的是徐璐創作的國畫、雕塑作品總計30餘件,集中體現了他在二維與三維、傳統與當代藝術領域中的跨界探索成果,體現了他與眾不同的藝術視角和特質。
人物簡介
徐璐1982年生於江蘇南京,現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其雕塑、國畫創作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展覽,並多次獲獎。他在本科時的作品《快樂五色圈》獲得全國第六屆體育美展銀獎,並為國家奧體委收藏。
人物文章
雕塑和山水畫,兩種藝術形式,兩個語境,兩種聲音。對我來說,藝術的魅力在於形式多樣性和內在的理念的統一。三維的雕塑造型和二維的繪畫造型都是來自我對世界的理解和判斷,合二為一,就是我與世界的對話方式。
我做雕塑,是無中生有,在三維空間中的創造出一種真實。但是真實並不意味著寫實。經過了系統訓練,掌握了相關技能後,我就一直都保持著與西方寫實雕塑系統的距離。因為我更愛好中國傳統雕塑中的渾穆氣息,和那種似與不似之間的美感。在今天,這種美感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我的雕塑,是基於我對歷史和當下某些現象的解讀、重疊、揉合之後的產物。所以,有時候它們看起來有一點'超現實',而我很喜歡這種看似不和諧的真實。
畫山水對我來說是最放鬆和自在的,所以它一直以來是我最好的營養。在我落筆之前,我的造型意識是立體的、堅實的、有質地的、甚至是有溫度的,所以我看待自然物像的時候與別人會有不同。身處自然,拿起毛筆以後,我便完全沉浸在書寫性造型的直接率性中,並以吸收沈周、石濤等畫家的養分為樂,使用純粹的筆墨語言來描繪自然情境。而每次落筆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純粹的畫畫的人,無意於表面之功,單以落筆成形、水墨淋漓為宗。
藝術對我來說,一直有當代藝術思潮和傳統審美理念兩種聲音存在,有一點矛盾,不過這正是我所珍視的特質。我想讓它們各自保持純粹性,並不急於把它們作表層的混合,因為我更在意的是如何使它們各自向著內在的深化中延伸。讓兩個聲音更加響亮,達到共鳴,這樣才會使得它們相互之間對話來的有意義,也是我為自己預留的命題。
相比較'創新'和'發明',我更想去發掘被遺忘的好東西,或者說讓原來不起眼的好東西變的更加醒目。任何創造都有它的根基,藝術發展到當下,作品背後的社會文化背景變的很重要,而好的作品一定是具有某種指向性,並且在本質上是溫和的,張牙舞爪不是藝術的相貌,因為那顯然不是經過深思熟慮以後的產物,自然也不可能長久。所以,我也更樂於在喧鬧中保持平靜。
藝術評論
雙聲道——徐璐藝術創作的問題情境
知識並非始於感覺或觀察或數據或事實的收集,而是始於知識與無知間的一種張力——我們擁有大量的知識,然而我們的無知亦是無限的。隨著前進的每一步,隨著我們解決的每一個問題,我們不僅發現新的、未解決的問題,而且我們也發現,正當我們相信自己正站在堅實可靠的根基上之時,一切事物實際上卻是不可靠、不穩固的。每一個問題產生於對我們假定的知識和假定的事實間明顯的矛盾的發現。
——卡爾·波普爾(KarlPopper)
自古埃及人運用正面律,古希臘人發明短縮法起,藝術便逐漸擺脫其原始的主觀感性,歷經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的發明和藝術的學科化,更催化了這一進程,藝術轉向了客觀理性的知識體系,從而被納入到了人的智力系統中。從某種層面而言,藝術創作是某個問題被解決的過程,藝術家處於問題情境中來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當一個舊的藝術問題被一種舊方法解決,一個新的藝術問題被發現,從而運用一種新的方法解決,藝術開始形成一個譜系,產生其自身發展的歷史,小而言之是一部風格演變史,大而言之是一部智力發展史。換而言之,某個藝術家的作品能否被納入到這個譜系,便可以作為判斷其藝術價值的參考條件之一。
歷經現代性並處於當下後現代性階段的藝術家,不得不面對全球化、消費主義、多元主義等問題,繼而陷入一系列問題情境。從時間維度而言,要處理傳統和當下的問題,即在傳統體系中進行當代的創作,從空間維度而言,要處理世界和本土的問題,即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進行個體化的創作。
徐璐通過雕塑和水墨畫兩種藝術種類試圖解決上述問題情境,並將之進一步具體化。
相關報導
一.消費和符號
作為80後生的徐璐,恰逢傳統社會向消費社會轉型的過程。“消費社會是一個什麼東西都可以出售的地方。不僅所有的商品都是符號,而且所有的符號也都是商品。由於後一點,所有的‘物品、服務、身體、性、文化和知識等等’都是可以被生產和交換的。高雅藝術、玉米片、人體、性行為以及抽象理論都是一些符號,而且它們都是待售的。”(Ritzer,1997)“物品已經成為一種其價值是由學科性的符碼所決定的符號。”(Genosko,1994)
正如讓·鮑德里亞(JeanBaudrillard)所言,在被符碼所控制的消費社會,人際關係已經轉變為消費品之間的關係。人們消費物品,實則是對符號的消費,這個消費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界定的過程。在消費過程中,人們是在表明自己的立場,與消費類似物品的群體成為同類,與消費不同物品的群體成為異類。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所追求的不是獲得和使用一種物品時所產生的那種愉悅,而是某種差異。
由藝術品、藝術家、策展人、收藏家、藝術市場所構成的藝術系統同樣也是一個由符號所控制的系統。尋求差異,期許在藝術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跡成為了當下諸多藝術家的首要目標。大部分藝術家通常都是在技法層面上來尋求差異,但是徐璐迴避了這種方式,而是通過藝術種類的跨界結合來解決。
雕塑是徐璐選擇的第一個領域,這是一種後天有意的選擇,他是一名接受學院系統教育科班出身的雕塑家。雕塑,不僅為其奠定了紮實的造型基礎,更為其建構了一種西方式“科學化”的觀看方式和思維模式。水墨畫是徐璐選擇的第二個領域,這是一種先天無意的選擇,成長於藝術世家,自小對傳統中國書畫耳濡目染,造就了其對水墨線條的獨特敏感性,以及一種中國式“師造化”的觀看方式和思維模式。雕塑和水墨畫成為了徐璐認知世界的兩種特有方式。
二.模擬和擬像
古希臘先哲柏拉圖早在兩千多年前即為後世拋出了“洞穴論”,從某種程度而言,藝術的起源、發展正是對這一理論的回應,其核心命題便是對模擬的探索。在西方學術討論中,藝術的模擬包括三個要素:物(athing),物像(itsactualimage)和心像(amentalimage)。心像,與由心智創造的藝術品密切相關,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本身便是物與物像之間的一種模擬,為物像提供了一種模式或“意圖”。模擬的廣泛存在導致了真實與想像、真與假之間界限的消失。
無論是藉助雕塑還是水墨畫,徐璐的藝術創作同樣也是在不斷思考和探索模擬的問題。徐璐的雕塑幾乎都是超現實的作品。超現實包含著模擬,並且有時是在與後者相重疊的含義上被使用,超現實是一種比現實還要更為現實。比美者還要更美、比真者還要更真的模擬。人,是徐璐關注的命題之一,在雕塑作品《歸一》和《醒獅》中,以多首獸的方式詮釋了弗洛伊德的人格論。獅子在中華文化中是權力的象徵,作品《醒獅》實則隱喻了人的權力,權力乃各種力量關係的集合。九張面孔一方面象徵著不同的權力,諸如性、容貌、財富、才能、話語、資源、行政等等;另一方面象徵著存在於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中的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間的衝突與限制。
徐璐的水墨畫又回到了現實。自然,是徐璐關注的又一個命題。徐璐的水墨畫大多是對自然的寫生,這是對藝術模擬的中國式詮釋,即“師造化”。畫家將由自然客體發出的信息,經過自身視覺經驗和智力系統的作用,轉換到畫面上,光線變成了水墨線條。當水墨線條之間的關係完全得當時,畫面便產生意義,然而此時的物和物像已經轉變成了心像(藝術)。傳統畫家慣用單視點靜覺的觀看方式進行繪畫寫生,而長期的雕塑創作造就了徐璐多視點動覺的觀看方式,徐璐將雕塑手法引進到繪畫中,作品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運動感線條和浮雕感塊面。
本次展覽是徐璐的首次藝術作品展,取名stereo(雙聲道)。stereo指一種聲音系統,即一個聲源通過兩個聲道傳輸從而產生一種具有三維空間感的效果。徐璐的問題情境、認知方式、創作手法便是這樣一個stereo的過程。傳統與當代、現實與超現實、靜覺觀看與動覺觀看,便構成了徐璐藝術的stereo。
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