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社區[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區下轄社區]

徐家社區地處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區,建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臨寧徐路,南靠驚駕路,西到徐戎路,北至民安路。占地面積83843平方米。

基本信息

社區綠化面積13092平方米,綠化率占15.6%。有66幢樓群,(其中徐家村9幢)。191個牆門,現有戶數2748戶,人口7114人,暫住人口524人。轄區內有幼稚園、江東區武裝部、江東區法院、寧波市菸草公司倉庫4家單位。徐家社區在2001年7月由過去的徐家一村小區、徐家二村小區、徐戎四村小區合併成現在的徐家社區。隨著城鄉村一體化的推進,2004年7月徐家村撤村並居工作順利結束,原徐家村361戶村民併到社區管理,徐家社區成立以來,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指導下,先後由民眾推薦選舉產生了社區共建理事會和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居委會等組織。該社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不斷壯大經濟,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並按“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全力淨化美化環境,加強文明建設,進一步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構建和諧富裕新型社區。

歷史沿革

“大墩徐家”,現名徐家社區,位於江東區明樓街道。此地曾名人輩出,文化底蘊也頗為深厚。據《鄞縣通志》記載,徐家族人為西周時徐國國君徐偃王后代,宋室南渡後,一世祖徐應漢自天台遷居鄞東,因所造之樓寬敞明亮,時人即以“明樓”名其地。後三世祖徐富陽再遷於此,稱大墩徐家。

歷代名人

徐氏族人在大墩定居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先後出過許多優秀的子弟,其中,尤以清代知名學者徐太茂、徐時棟父子最為有名。徐太茂人稱“桂林先生”,以義行聞名於鄉里,他把經商所得的錢財,大多用於建書樓,設義莊,造渡船,修道路等。老人所說的徐家祠堂就是由徐太茂捐資建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除了造福桑梓,徐太茂為人寬厚,還極富同情心。據《大墩徐氏宗譜》記載,一日徐家遭遇“白日闖”,家人發現後把小偷抓了起來。徐太茂仔細問過小偷家世後,就把他放了。眾人不解,徐太茂說,此人是因為家裡貧窮才偶爾為之,我若把他交給官府,他必將受到刑罰,說不定還會遭捕役敲詐勒索。如果這樣,他為了還錢,只能繼續去偷。我不能以一時之忿,而誤人一生。此外,徐太茂對一些舊習俗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與其父母死後請和尚念佛超度,還不如生前對他們好點。在當時的世俗環境裡,徐太茂能有這樣的言行,實在令人敬佩。祠堂建後不久,徐太茂又購田於祠左建童蒙學舍,名敦本義學。祠右建成童學舍,名崇本書院。學舍的建成,使當時徐家及周邊村莊的貧困子弟有了讀書識字的機會,也使江東文風為之興盛一時。徐太茂去世後,縣人思其德,祀之平政祠,又附祀北渡風堋廟中。

徐時棟(1814—1873),清著名學者、藏書家,是徐太茂的第三子,人稱“柳泉先生”。徐時棟自幼聰明好學,曾就讀於大墩故里的崇本書院,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舉人,兩赴會試不第即不復應試,後以輸餉授內閣中書。徐時棟主四明文壇三十餘年,致力於研究地方文獻,校勘並重刻宋元《四明六志》,著《煙嶼樓文集》、《煙嶼樓詩集》等。同治七年(1868)起,由他主持,仿國史館列傳之例,注所徵引,排比成文,費時多年終成《鄞縣誌》。除了著書立說,徐時棟一生還酷愛藏書,僅藏書樓前後就有三座,分別為煙嶼樓、城西草堂和水北閣。

煙嶼樓

位於海曙區共青路上,初名戀湖書樓,由其父徐太茂創建。書樓初期藏書不多,徐時棟接手後,經數年收集達到十多萬卷。為便於管理,他不僅編制了各種藏書目錄,還制定了嚴格的管理條例,如:“勿卷腦,勿折角,勿唾揭,勿爪傷,勿率意塗抹,勿出示俗子,勿久借他人”等。但即便有這樣周全的管理措施,後來還是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進入寧波,由於戰亂,煙嶼樓大部分藏書被竊掠販賣。後徐時棟遷居北斗河畔的城西草堂,重新整理剩下的殘帙、尋找失散的書籍,僅僅一年,又得書4萬餘卷。正當他為日漸豐盈的藏書感到欣慰的時候,不料草堂突遭大火,所有藏書付之一炬。好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並沒有讓徐時棟失去藏書的信心,痛定思痛後,他於同治三年(1864)在草堂故址上又重建了新的藏書樓———“水北閣”,繼續他的藏書收集工作。經幾年苦心收集,又漸漸恢復舊觀。水北閣是徐時棟生前使用的最後一個藏書樓,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出於對水北閣的保護和管理,有關部門將其移建至天一閣南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