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宋代彭蠡]

彭蠡[宋代彭蠡]
彭蠡[宋代彭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彭蠡(1146-1200)字師範,號梅坡,江西都昌人,朱子門人——宋吏部尚書。

彭蠡(1146-1200)字師範,號梅坡。在家庭的薰陶下,從小刻苦攻讀。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涉獵多科,大凡詩文、音樂、書法等,尤其對樂律研究頗有造詣。南宋淳熙四年(1177)得領鄉薦。朱熹知南康軍時,彭蠡與兄長彭尋、兒子彭方慕名從游,或泛舟鄱湖,或暢遊匡廬,詩歌酬唱,相聚甚歡。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後,特聘彭蠡為白鹿洞書院經諭,負責講解儒家經典《四書》和《西銘》,他與朱子時相釋難問答,辨析精僻,才學深為朱子賞識,所以說,彭蠡不光是朱子的學生,也是白鹿洞的先生。朱熹調離南康軍後,對他仍念念不忘,時刻牽掛。老友甘叔懷游廬山時,朱熹致書信給叔懷,托其代已致意曰:“吾友彭師範勝士,在隔江都昌,可為一訪。”
彭蠡後官常州府教授,以子彭方顯貴,被當朝特贈吏部尚書銜。晚年的彭蠡以積學名世,築室家鄉的梅坡,辟館課士,江淮學者千里迢迢,皆師事之,稱他“梅坡先生”。又立精舍於清化鄉蕢湖裡石潭坂(今春橋鄉中衙村),取名“盛多園”,並約請“朱門四友”中的另三位黃灝、馮椅、曹彥約一道講學其中,“講求道學性命之蘊”。亦名噪一時,影響廣泛。著有《皇極辨》諸書,卒贈龍圖閣學士。列清代同治都昌縣誌卷九人物誌·理學傳。
彭蠡之子彭方,字季正,又字季直,號強齋。“朱子守南康時,方隨父受業焉。”他學習用心,勤于思考,對疑難問題從不放過,常耳提面命聆聽朱子教誨,受益頗豐,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朱子門生、白鹿洞學生。他弱冠之年的紹熙四年(1193)魁省闈,次年又中進士,先為池州(今安徽貴池)教授、又任揚州教授、景陵(今湖北沔陽)知縣、廣東經略安撫司幹辦官、歙縣(今屬安徽)知縣、袁州(今宜春)知州、國子監祭酒兼侍講、起居注官、殿中丞、兵部右侍郎、晉吏部尚書,贈金紫光祿大夫,加文華閣、龍圖閣學士等。晚年的彭方以年老上疏辭官,但宋理宗看重他的文才,御筆慰留。但彭方不戀官位,連續二十餘次請準丐歸,朝廷最後只得恩準歸居,又贈封他為少師銜。
彭方雖仕途通達,身居要位,但為官清廉,一生謹慎,“愛養民力”,清明訟獄,造福桑梓,於朝廷於地方多有德政。他也曾在都昌治北清化鄉匱湖裡佛寺之陽建寶林書院,訓徒授業,為家鄉培養儲備人才。
彭方著有《經華續業》三十卷和《強齋集》若干卷,卒後諡號文定,並封贈其母陳氏為淑人,其妻劉氏為夫人。鄉人將彭方葬於曾經講學的寶林書院旁,敕葬有碑立焉。其人已列清代同治都昌縣誌卷九人物誌·理學傳。

宋代都昌的彭氏,是名門望族,為書香門第。其子孫有熱衷於地方教育,築室講學者;有科舉及第,步入仕途者。尤其以“都昌三彭”最為突出,他們是彭尋、彭蠡、彭方三人,為兄弟、伯侄和父子,其中又以彭蠡最為有名。
彭尋、彭蠡的祖父彭圖南,學識淵博,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中進士,初授迪功郎,後官淮寧府(今揚州)教授。
彭尋、彭蠡的父親彭立道,字昶年,讀書講求內功,不求聞達,不慕功名。“事親色養備致,居喪遵從古禮,廬墓三年不移。人嘆其孝”。每教人以繼往開來為已任,故其子孫理學接踵,多受其影響和感染,是後世問學行孝的典範。列清同治都昌縣誌卷九人物誌·孝友傳。彭立道死後,朝廷追贈為朝議大夫,歸葬於都昌縣治北四十里三姑山(俗名彭家嘴)。舊縣誌卷十六·古蹟還記載:縣治北二十八都舊有理學坊,為梅坡(蠡)、東園(尋)、強齋(方)立,今其地猶名彭家嘴。
彭蠡長兄彭尋,字師繹,號東園,自幼得益於父親教誨,頗善辭令,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與弟彭蠡同學於白鹿洞書院朱熹之門,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以文筆與德行得到鄉里推崇和舉薦。嘉定戊辰年(1208),特奏名進士,只可惜英年早逝。明時奉祀岳祠,又供祭於鄉賢祠,列清代同治都昌縣誌卷九人物誌·儒林傳。

“都昌三彭”中以彭蠡、彭方父子名聲最顯,他們兩人在明代都以朱子弟子的身份從祀白鹿洞宗儒祠,清代從祀白鹿洞紫陽祠。明清兩代乃至今日從祀白鹿洞的朱子高足共14人,彭家父子占了兩個,是為孤例。
舊志上載:“陶士行之忠,足卑王謝;陶元亮之節,不愧夷齊。至於趙宋,如劉錡之捷順昌,肩隨荊鄂;江古心之沉止水,伯仲文張。又如彭馮之學行,傳程朱之薪火;雲住之著禮,作周孔之功臣。”可見都昌先賢江萬里、彭蠡、馮椅、陳澔等人在都昌歷史上影響之深遠。舊志上還載:彭氏子孫繼承傳統,熱心教育,多次割私田資助辦學,為都昌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的生徒有姓名可考者僅二十多人,(都昌即有朱門四友),但他們連同朱熹四十多年教授的眾多弟子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理學傳播人才網路,為理學的崛起和輝煌推波助瀾,發揚光大。“都昌三彭”就是這樣的先軀者,就是這樣的傳播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