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坊龍燈

"龍巖長汀縣童坊鄉有個彭坊村,彭坊村的刻紙龍燈特別有名。 某年的大年三十,一隊大兵路過彭坊

龍巖長汀縣童坊鄉有個彭坊村,彭坊村的刻紙龍燈特別有名。它採用扎、剪、刻、裱、粘相結合的製作工藝。目前,長汀縣正將彭坊刻紙龍燈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某年的大年三十,一隊大兵路過彭坊,在村口的一座木屋橋上暫住。其時大兵已經斷糧,飢餓萬分,彭景周發現後,立即將他們帶回家中,安排燒水做飯,熱情招待他們。
就在次年四月的一天,一場罕見的洪水把彭景周堆放在河岸的木頭沖走了。剛巧這天,駐守福州的大兵們發現閩江上游許多木頭隨洪水滾滾而來,木頭上還烙了彭景周的字號。於是,大兵首領帶領士兵把木頭打撈上來,堆放一起,幾經周折,與彭景周取得聯繫,特邀他前往福州驗貨拍賣,彭景周的木材非但絲毫未損,還賺了一大筆錢。
而後,彭景周隨部隊到了泉州住下,改做其他生意。他對泉州各式龍燈十分感興趣,拜訪學藝。幾年後,他回老家彭坊教百姓製作龍燈,此後經不斷改進,彭坊龍燈越來越精緻漂亮。
龍燈的製作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構成。龍頭、龍尾由當地老藝人製作,先用竹篾紮成龍頭、龍尾,將其固定在2.1米長的木板上,兩端留好連線撐棍時用的圓洞。龍頭紮成後先用白光紙貼上底層,根據龍眼、龍耳、龍舌、龍齒、龍鼻、龍鬚、龍鱗、龍爪等不同特點,用不同顏色的彩紙進行剪貼、裝裱;龍身由各家各戶製作,按村里風俗規定每戶至少要用一匹燈籠(即由兩個或四個燈籠構成),燈籠的製作也很獨特,先用竹篾紮成橢圓框架,固定在長條木板上,每塊木板分別由兩個或四個燈籠組成,最具藝術特色的是燈籠上各種花紋圖案的刻飾,藝人們先將紅、白、綠三種紙依據燈籠各孔的大小(方孔、長孔、三角孔,計24孔),剪裁好色紙,裝訂成三至六小疊,再在封面上繪好各種圖案,如花草、鳥魚、十二生肖等,用自製刻刀依照圖樣精心雕刻,鏤空後貼上在燈籠上(燈籠裡層先粘好一層白色透光紙),這樣就成了精美的燈籠。
到了元宵節晚上七時左右,三聲銃響後,各家各戶在祖堂由長輩在祖宗牌位前上好香、放好炮後,把自家做好的燈籠點上明晃晃的蠟燭,再交由各家各戶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們,把燈籠扛到十鄉坪,一家挨一家把龍接起來,最後將龍尾連線,便成了一條五彩斑斕的剪紙龍燈,精美的花紋圖案在燭光映照下光彩奪目、形象生動,各種動物圖案栩栩如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