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張起岩生於累代仕宦之家。其高祖曾官至元帥右監軍權知濟南府,曾祖張福為濟南路軍民鎮撫兵鈐轄權府事,祖父張鐸為東昌錄事判官,父張范官至四川儒學副提舉。人物履歷
張起岩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生於濟南。其天質穎秀,幼從父學,過目成誦,17歲受察舉,被任命為福山縣學教諭。文宗延祐二年(1314年),元朝首開科舉,張起岩狀元及第,授登州同知。在張起岩近40年仕宦生涯中,他先後任集賢院修撰、國子監丞、國史院編修、監察御史,禮部尚書、中書省參議、翰林院侍講、陝西行台御史、中書侍御史、燕南廉訪使、御史中丞,入翰林為承旨,遼、金、宋三史總裁等職務。人物事跡
張起岩外和中剛、正色立朝,當時便有“歐陽修”之譽。他當福山教諭時,曾短期署縣事,治績卓然。福山百姓說:“如果張教諭做知縣,我們就有福了。他做監察御史時,敢於抗言直諫,曾當面與丞相倒刺沙辯難,疏救因言獲罪的御史,文宗也為他的勇氣所折服。還有一次,中書省討論天下官吏選授,張起岩以中書省參議身份在座。他推薦了一位在當時很有聲望的大臣,但丞相不同意,張起岩與之爭辯,丞相不悅而起,張起岩也拂衣離座,堅不屈服。因為此事,張起岩得罪了丞相,被貶職。1332年,寧宗死,順宗未立,有人進京告變,說京師以南有某大臣謀反,馬上就要起兵。一時鬧得京師人心浮動。經過詳細調查,根本沒這么回事。當時朝中有人主張寬宥這個告變的“狂人”,張起岩不同意。他說:“當今新主未立,人心惶惶。不誅此人,將無法震懾奸人,穩定民心!”在他的堅持下,處決了這個人,安定了京師形勢。他在燕南廉訪使任上,關心百姓疾苦,主持修治了歷年為害的滹沱河,平息了水患。對那些為害一方的惡霸,他嚴厲打擊,毫不留情,博得了當地百姓極高的讚譽。人物評價
張起岩不但是一個政治家,他還是一個有極高造詣和成就的歷史學家。他的一生有相當長的時間主持國史編修和遼、金、宋三史的編撰。張起岩博覽群書,學問淵博,尤其熟悉金、遼典章故實、宋儒道學源委。在國史和三史編撰中,他殫心竭力、一絲不苟。別人的稿子他都一字一句地進行修改,最後,高質量地完成了三史修撰。他自己著有元《泰定、天曆兩朝實錄》,史料翔實、立論精當,保留了大量第一手史料。史成,年六十五,遂告老歸。張起岩還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才思敏捷、文筆優美,一生留下多種文集。著名的有《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等。《元史本傳》藏於家。張起岩一生廉潔自守,平生不事產業。為官所得俸祿皆用於周濟同族和師友故人。去世之日,家無餘資。死後加榮祿大夫,諡文穆。
史籍記載
張起岩,字夢臣,祖籍山東章丘;其祖上因避金、宋戰亂遷至山東禹城,起岩就出生在這裡。張起岩在山東安丘任縣尹時,又將家遷至安丘,期間,他參加元朝首屆科舉考試,成為元朝的第一名狀元。張起岩出身於官宦之家,其高祖張迪是當時山東割據勢力之一的張榮的元帥右監軍;曾祖張福為濟南路軍民鎮撫兵鈐轄;祖父張鐸為東昌錄事判官;父親張范是四川行省儒學副提舉。
據史料記載,張起岩母親丘氏在要分娩時,忽然見一條數丈長的蛇爬到了其床下,不一會就不見了,丘氏受驚生下了張起岩。張起岩從小便師從其父張范,20歲時,以察舉任福山縣學教諭(元朝在科舉取仕制度恢復之前,官員的主要來源是陰敘和察舉)。張起岩在福山任職期間,適值縣官率人去捕蝗蟲,將縣裡的政務交給張起岩代管,時間一長,由於張起岩言行果斷公允深得民心,百姓都說:“如果張教諭是我們真正的縣尹,我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後來,張起岩因政績突出升遷為安丘縣尹,舉家遷至安丘。
成就
元延祐乙卯年(1315年),元朝首次開科取仕,深通儒學的張起岩得中榜首,欽點狀元,並授登州知事。但元仁宗十分垂愛這位與自己同日出生的狀元,特旨將張起岩改為集賢修撰,轉國子博士,後升任國子監丞,進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這時,張起岩的母親去世,他回家為母守孝三年,期滿後出任監察御史。當時,中書參政楊廷玉因有錯被台臣糾劾,在朝堂上被奉旨逮捕,丞相倒刺沙痛恨台臣糾劾他的同夥,便誣衊台臣欺君罔上,要求重新授楊廷玉官職。張起岩雖然新任台臣,但他不懼權高勢大的倒刺沙,抗章奏道:“台臣按例糾劾百官,論列朝政,是他們的職責所在。現在他們奉行職責卻被強加罪責,法紀被歪曲,正直的人不敢說話,忠良寒心,這是盛世所不該出現的。況且,世祖皇帝設立台閣,廣開言路,維持治體,皇上即位後下詔沿續祖宗治體。現在台臣遭譴,公論被杜塞,何以維護祖宗治體?”張起岩三上奏章都沒有報到仁宗手裡。張起岩上朝時又與倒刺沙發生激烈廷爭,終於使仁宗感悟。不久,張起岩升任中書右司員外郎,進左司郎中兼經筵官,並拜太子右贊善。期間,張起岩因父親去世守孝,期滿後改任燕王府司馬,升禮部尚書。元文宗即位後,曾親自巡視京郊,張起岩任大禮使,他安排的禮儀周密,儀仗威嚴,文宗非常高興,事後賜給張起岩很多物品,改任張起岩參議中書省事。
功績
元寧宗死後,燕南突起牢獄之災,有一男子上報稱部使中有人慾圖謀不軌,經查證不實,但謊報者沒有被治罪。主管法司的說:唐朝律法就有謊報者不被治罪的先例。張起岩對此不滿,憤然對同列說:現在君主尚未即位,人情危疑,如果不殺此人,及早處理好這件事,以杜絕奸謀,恐怕有礙大計。元順帝即位後,下令中書省銓選官員,張起岩推薦了一名儒士,右丞相不同意,起岩抬身而起,丞相認為起岩不順從自己。但起岩不畏其權勢,從不趨附。不久,張起岩升任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修前三朝實錄,同時兼任經筵官。御使台上奏請求任命張起岩為浙西廉訪使,順帝不同意。不久,升張起岩為陝西行台侍御史,張起岩即將上任時,又被留任侍講學士,後轉任燕南廉訪使。張起岩任燕南廉訪使期間,不畏艱險,打擊豪強,百姓拍手稱快。那時,真定一帶百姓深受滹沱河水之害,苦不堪言。張起岩派人修堤築壩,平息了水患,深得百姓擁戴。之後,張起岩升任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筵事。時,右丞相別里怯不花因台臣糾劾,被順帝罷官,不久,別里怯不花再度為相,向順帝讒言台臣是非,張起岩在上朝時與別里怯不花據理爭執,聽到的人都認為張起岩理直氣壯。不久,張起岩升任御史中丞,他論事剛直,無所顧忌,常與上官不合。
元至正三年(1343年),順帝下詔修遼、金、宋三史,張起岩再次人翰林任總裁官之一。他熟悉金朝淵源典故、宋朝儒道學說源委,加上潛心研究,致使學問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官中凡有自以為是的,每當立言不當,張起岩總是據理力爭。三史修成,張起岩已是65歲的老人了,於是上書請求告老還鄉,順帝同意,授榮祿大夫。
史料記載,張起岩面如紫瓊,美髯方頤,眉目清揚,是雅量君子。他臨政決議,屹若泰山,如有不同意見,爭論得面紅耳赤也不計較,朝廷有時也怕他,知道的人都說他外和中剛,不受別人籠絡,如同歐陽修,名聞四方。
品德
張起岩孝順父母,常常從百里外背米侍奉父母,他還悉心撫養幼弟張如石,教授知識,關懷備至。他曾出錢為20餘位親族辦理葬事,併購買田地送給他們的親屬。而每當得到俸祿和賞賜,總是與親友賓朋共同享用,以至於他死後,廩無餘糧,家無餘財,兩袖清風。晚年
張起岩博學多才,擅長篆、隸,著有《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等著作。元至正九年(1349年),張起岩致仕回鄉後的第四年病逝於家鄉,享年69歲,被追授“文穆”諡號。
《元史·張起岩列傳》
張起岩,字夢臣。其先章丘人,五季避地禹城。高祖迪,以元帥右監軍權濟南府事,徙家濟南。當金之季,張榮據有章丘、鄒平、濟陽、長山、辛市、蒲台、新城、淄州之地,歲丙戌,歸於太祖,始終能效忠節,迪與其子福,實先後羽翼之。福仕為濟南路軍民鎮撫兵鈐轄,權府事,生東昌錄事判官鐸,鐸生四川行省儒學副提舉范,范生起岩。初,其母丘氏有娠,見長蛇數丈入榻下,已忽不見,乃驚而誕起岩。幼從其父學,年弱冠,以察舉為福山縣學教諭,值縣官捕蝗,移攝縣事。久之,聽斷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張教諭為真縣尹,吾屬何患焉。”政成,遷安丘。中延祐乙卯進士,首選,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賢修撰,轉國子博士,升國子監丞,進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丁內艱,服除,選為監察御史。中
書參政楊廷玉以墨敗,台臣奉旨就廟堂逮之下吏。丞相倒剌沙疾其摧辱同列,悉誣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論曰:“台臣按劾百官,論列朝政,職使然也。今以奉職獲戾,風紀解體,正直結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且世皇建台閣,廣言路,維持治體,陛下即位詔旨,動法祖宗。今台臣坐譴,公論杜塞,何謂法祖宗耶!”章三上,不報。起岩廷爭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釋,猶皆坐罷免還鄉里。遷中書右司員外郎,進左司郎中,兼經筵官,拜太子右贊善。丁外艱,服除,改燕王府司馬,拜禮部尚書。
文宗親郊,起岩充大禮使,導帝陟降,步武有節,衣前後襜如,陪位百官,望之如古圖畫中所睹。帝甚嘉之,賜賚優渥。轉參議中書省事。寧宗崩,燕南俄起大獄,有妄男子上變,言部使者謀不軌,按問皆虛,法司謂:“《唐律》,告叛者不反坐。”起岩奮謂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誅此人,以
杜奸謀,慮妨大計。”趣有司具獄,都人肅然,大事尋定。中書方列坐銓選,起岩薦一士可用,丞相不悅,起岩即攝衣而起,丞相以為忤己。遷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修三朝實錄,加同知經筵事。御史台奏除浙西廉訪使,不允。已而擢陝西行台侍御史。將行,復留為侍講學士。拜江南行台侍御史,召入中台,
為侍御史。轉燕南廉訪使。搏擊豪強,不少容貸,貧民賴以吐氣。滹沱河水為真定害,起岩論封河神為侯爵,而移文責之,復修其提防,瀹其湮鬱,水患遂息。升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筵事。右丞相別里怯不花為台臣所糾,去位。未幾再入相,諷詞臣言台章之非,起岩執不可,聞
者壯之。俄拜御史中丞,論事剴直,無所顧忌,與上官多不合。詔修遼、金、宋三史,復命入翰林為承旨,充總裁官,積階至榮祿大夫。起岩熟於金源典故,宋儒道學源委,尤多究心,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當,起岩據理竄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歸,後四年卒。謚曰文
穆。
起岩面如紫瓊,美髯方頤,而眉目清揚可觀,望而知為雅量君子。及其臨政決議,意所背鄉,屹若泰山,不可回奪。或時面折人,面頸發赤,不少恕,廟堂憚之。識者謂其外和中剛,不受人籠絡,如歐陽修,名聞四裔。安南修貢,其陪臣致其世子之辭,必候起岩起居。性孝友,少處窮約,下帷教授,躬致米百里外,以養父母;撫弟如石,教之宦學,無不備至。舉親族弗克葬者二十餘喪,且買田以給其祭。凡獲俸賜,必與故人賓客共之。卒之日,廩無餘粟,家無餘財。
先是,至元乙酉三月乙亥,太史奏文昌星明,文運將興。時世祖行幸上京,明日丙子,皇孫降生於儒州。是夜,起岩亦生。其後皇孫踐祚,是為仁宗,始詔設科取士,及廷試,起岩遂為第一人,論者以為非偶然也。起岩博學有文,善篆、隸,有《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各若干卷,藏於家。子二人:琳,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