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檟祠堂

在黎川縣洵口鎮的西面,有一座古祠——張檟祠堂,它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至今已有400多年了。 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駕崩,穆宗繼位,張檟官復原職,任湖廣道監察御使。 高拱大權在握,就以莫須有罪名,對張檟進行報復,於是張檟第二次因“建言”被革職回家。

在黎川縣洵口鎮的西面,有一座古祠——張檟祠堂,它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至今已有400多年了。其石雕之美,藝術之高,延續之久,保存之好,在黎川縣是獨一無二的,在全省也是屈指可數的。這是一座三進院落的家廟式建築,磚石木結構,沒有飛檐斗拱,雕樑畫棟,處處顯得莊重肅穆,樸素大方。
張檟(1533-1602)字養之,號“心語”,別號“淇園居士”,江西省新城縣洵溪(今黎川縣洵口鎮)人。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初任婺源縣令,嘉靖四十三年,擢升御史,因上奏《救論嚴嵩言官疏》觸怒明世宗,被庭杖六十棍,削職為民。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駕崩,穆宗繼位,張檟官復原職,任湖廣道監察御使。他不畏權勢,剛正不阿,彈劾大學士丞相高拱陰謀奸詐,違法害民。高拱被參倒了,但穆宗皇帝反覆無常,朝令夕改。隆慶四年,又重用高拱為相。高拱大權在握,就以莫須有罪名,對張檟進行報復,於是張檟第二次因“建言”被革職回家。隆慶六年穆宗駕崩,神宗繼位。由於江西巡撫韓國貞舉薦,張檟復任大理寺丞,後因在江南救災和修建漕河工程有功,晉升南京工部右侍郎。當時神宗皇帝長期不理朝政,內憂外患,張檟憂心如焚,對當時弊政慷慨直言,上奏《敬保治安疏》。神宗皇帝雖知他忠直之心,卻聽不進逆耳之言。加之少數朝臣交相誣陷,張檟激憤難忍,上疏告病回家,神宗並不挽留,於是張檟第三次“建言”遭黜,至萬曆三十年(1602)七月逝世,享年七十歲。張檟一生清正廉潔,勤政愛民,敢於直言,為大明王朝長治久安屢獻良策、仗義執言,終因“忠言逆耳”,三次“建言”三次被貶革職。
走進祠堂大門,過走廊天井,便是祠堂中心——官廳,官廳正中懸掛有“世承忠孝”四字橫匾,廳兩邊牆壁上寫有“忠、孝、節、廉”四個一平方米的楷書大字。據張氏族人講,這是張檟生前親自書寫的,雖經四百多年滄桑洗禮,仍保存完好。
再往前走就是寢廳,正上方供著張檟的神牌,右邊懸掛著張檟當年親書的六條家訓:一、讀書為立命之本;二、孝悌為做人之本;三、耕田為民生之本;四、勤勞為持家之本;五、閨門為興家之本;六、教子為成人之本。蘊涵著豐厚的儒家文化精神,閃爍著張檟高貴的人格光輝。
這個祠堂最經典之處,是大門正前方的一座高三米、長十四米的照壁。照壁牆內半露著四根華表式浮雕石柱。照壁兩端上方曾有長型雕刻石碑與祠堂門牆橫向連線。左邊上方石匾上書“三朝直臣”,右邊上方石匾上書“百世流芳”。照壁四周原布滿石刻浮雕,人物鳥獸,惟妙惟肖。照壁正中上方內嵌石匾,上書“建言召用”四個一尺見方的楷書。石上角題為“萬曆三十六年”,左邊落款“為賜進士巡按山西監察御史起從湖廣道監察御史升任應天府尹大理寺正卿工部右侍郎進贈本部尚書特賜祭奠臣張檟立”。這是明萬曆三十年(1602)張檟去世後,明神宗皇帝派湖東道余炤前來弔唁,行諭祭禮時特賜的祭奠牌匾,是明王朝對張檟的崇敬和褒揚。因此,洵口的張氏族人都把它視同生命,世代珍護。據張氏家族後人張水孫講:文革破四舊期間,洵口古建築、古民居摧毀殆盡。一日中午造反派集隊來祠堂破四舊,祠堂大門和照壁上各種人物故事和花鳥浮雕全被打碎了。正要拆毀照壁牆體時,恰好時任洵口大隊黨支部書記張水孫從撫州開會回來,當即以大隊決定以祠堂改為大隊倉庫存放糧食為藉口,才使祠堂照壁躲過劫難。
洵口位於黎川縣之東南,東連福建光澤,南接南城。山巒疊翠,群峰聳峙,地勢險要,歷代視為閩贛咽喉,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立驛站,傳遞文書,屯兵養馬,轉運糧草,有史以來一直是黎川縣東南重鎮。
在洵口鎮東南二里下寨村香爐峰下,有一座名揚中外的唐代古剎——壽昌寺。壽昌禪寺始建於唐鹹通年間(860-873)由高僧泉南桂琛籌資興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系佛教“曹洞宗”的古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