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張曉玲在婦產科領域裡出類拔萃,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主持完成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技項目19項,參與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2項。作為負責人組建了江西省女性生殖健康重點實驗室,協助成立江西省婦產科學分會腔鏡和盆底協作組,及江西省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率先在國內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有效提高了患者治療後的生活質量,獲得了國內知名專家的高度評價,並在省內外各大三甲醫院推廣運用;主持的《血清VEGF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床研究》項目,首次在國內提出血清VEGF作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斷檢測指標,極大提高了無創性臨床診斷率。先後主持並舉辦國家級、省級學術研討會10餘次,帶教碩士研究生8名。
她帶領科室醫務人員積極開展優質服務和文明科室創建活動,設立愛心基金,救助貧困患者,科室先後獲得全國巾幗文明號、全國青年文明號、江西省“三八”紅旗集體、全省“優質護理示範工程”先進病房、“醫德醫風示範崗”等諸多榮譽。
人物事跡
在張曉玲的心中,醫生是一個神聖的職業,她酷愛醫術,但她更摯愛病人。從穿上白大褂那天起,就立志以自己的醫術救死扶傷,為病人奉獻自己的一切。她對待患者和藹熱情,體貼入微,把她們當親人,總是滿臉掛著微笑,讓病人如沐春風,和煦溫馨,“微笑天使”是病人對她的美譽。多年來,她主刀的各類大小手術不計其數,從手術方案到術後康復保健,從思想開導到飲食營養搭配均親自和患者溝通,為的是讓患者“放心”。每天結束手術後,無論多晚都會到病房巡查病人,不僅為她們解除身體上的病痛,還盡力幫她們打開心結,她的診室里常常“人滿為患”。
“作為婦科醫生,要把每一台手術都做成精品,因為面對的是天下的母親、妻子和女兒們,更要有愛心和責任心。只有用心盡全力為她們服務,才對得起這身白大褂。”就這樣,從住院醫生到科副主任、教授,張曉玲一步步走來,始終把病人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位。她恪守醫德,廉潔行醫,力求以最經濟實惠的治療方案達到最佳療效。多年來,她所負責診療組的藥占比一直控制在20%以內 。
2010年張曉玲受中組部“西部之光”派遣在北京協和醫院訪問學習,因意外導致脊柱受傷,在療傷期間她仍然堅持通過自己的好大夫個人網站,及時為病友們答疑排憂,目前她網站的點擊率近兩百萬次。2011年,作為江西衛生廳專家組成員,張曉玲自願參加新疆阿克陶縣婦幼保健所技術支援,在人員不足、醫療設備簡陋、住宿條件差的情況下,她克服種種困難,出色完成了技術指導和醫療救治工作,受到得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評價和讚譽。
從醫以來,張曉玲認為“翻越醫學的高山,靠的不僅僅是膽略和勇氣,最重要的是醫學智慧”。從33歲起,張曉玲就開始擔起南昌大學醫學院碩士生導師的擔子,已經帶教8名碩士研究生,在學生的眼裡,她是嚴師,也是益友。
科研之路沒有坦途,每天她忙完了醫院繁重的臨床工作後,常常伏案查閱資料到深夜。張曉玲在婦產科領域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學術造詣,近年來,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主持完成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技項目19項,參與國家“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12項。她率先在國內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獲得了國內知名專家的高度評價,她主持的《血清VEGF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床研究》項目提高了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無創性臨床診斷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正是由於她突出的業績,2012年張曉玲作為江西省唯一候選人推薦參加第九屆中國女青年科學家評選。
作為全省主要學科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張曉玲不斷創新婦科診療技術,改良手術方式,兩次赴美國留學引進新技術,近年來,率先在全省開展了婦科腹腔鏡、宮腔鏡、介入、女性盆底重建等20餘種婦產科微創技術,極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011年張曉玲作為負責人組建了江西省女性生殖健康重點實驗室,並成功籌建了全國婦科腔鏡手術培訓基地。協助成立江西省婦產科學分會腔鏡和盆底協作組,及江西省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先後主持並舉辦國家級、省級學術研討會10餘次,為我省婦產科技術發展和人才隊伍培養及婦科微創的學科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