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企業管理博士]

張昕[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企業管理博士]

張昕,中國經濟研究中心04級企業管理專業博士,中國註冊會計師非職業會員。

主要成就

張昕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對中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管理世界》、《財經問題研究》、《財會研究》、《財務與會計》、《財會通訊》等優秀核心期刊發表研究論文多篇,並曾於2005年參加上海浦東新區國有企業改革的課題研究,幫助陸家嘴集團、浦發集團等多個集團制定戰略規劃以及完善企業內部業績評價機制;2007年10月榮獲北京大學2006—2007年學術創新獎;自2005年春季學期以來,他每年為經濟中心雙學位項目講授會計學課程,受到學生們一致好評,會計課成為雙學位項目選修課中選課人數最多的一門課程。

人物經歷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張昕的成長曆程看起來很順利,學習一直很優秀,一路向上,似乎沒有什麼波折。但張昕說,他的成長道路也有很多偶然:偶然進入東北大學,偶然學會計學,偶然進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偶然當了會計學老師。但在這些偶然背後,我們看到了許多必然。正是由於心中懷有夢想,並積極地追求自己的夢想,他才會在機遇來臨的時候緊緊把握住它們。

高考時,張昕以八分之差與清華擦肩而過,最後被東北大學錄取並憑高分進入了會計班。

之前,張昕心中的會計就是“戴著老花鏡、不停撥弄著算盤的帳房先生”,即便學習,這些算賬的事情也應該是女同學做的,因此“學會計比沒上清華還鬱悶”。對他的成長影響至深的母親看出了他的“小情緒”,她跟張昕說:“你一輩子只要能夠做到兩件事,以後的發展就不會問題:成功的時候不驕傲,失敗的時候不氣餒。”

“不氣餒”的張昕學習分外努力,不久便被選入學校的“精英班”。“精英班”競爭非常激烈,七十個人最後只留下十多個人,他又一次勝出並順利保研。

“為了學習,許多東西不得不放棄”,張昕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學習上。他的大學生活並不豐富多彩:很少參加班級活動,也很少和同學交流,這使得周圍同學覺得他“格格不入”。回憶大學時光,張昕說最大的遺憾就是和同學一起玩的時間太少。“但是現在我們的關係都非常不錯:其實人和人之間非常需要理解,如果你能夠理解一個人周圍的環境、他的過去、他的目標,那么你對他的行為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我的大學同學現在都可以理解我了。”“捨得哲學”是許多人一輩子也學不會的哲學,有舍才有得,在這一點上,張昕是一個理性的人。

追逐夢想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東北大學有個制度,“精英班”的學生如果有能力可以在大學提前學習研究生課程。張昕一口氣在大四把研究生的課程全部學完了。恰在此時,一位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讀雙學位的歷史系同學向張昕介紹了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張昕心動了,恰逢中心招聘研究助理,他向中心投了簡歷。優秀的他被中心一眼看中,本科畢業之後正式成為中心的研究助理。“我的研究生生活是在未名湖邊美麗的朗潤園度過的”。談起這段經歷,張昕掩不住喜悅之情。

在中心做研究助理的經歷為張昕日後考上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博士以及博士期間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也為他在中心的教學經歷奏響了序曲。

學者張昕:腳踏實地,不受傳統約束

作為經濟中心的企業管理學博士,張昕做研究非常踏實。

2005年,他參與了上海浦東新區國企改革研究課題,其中一個課題組是關於業績評價方面的,由中歐工商學院的張春和許定波等教授負責,張昕被邀請參與了這個課題組。在課題研究期間,張昕隨著課題組深入國有企業進行實地研究,腳踏實地做了大量調查、統計和分析工作。在課題組,他踏實苦幹,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受到教授們的一致好評。這些寶貴的實踐經歷為張昕繼續深入研究中國當前環境下的企業管理問題提供了實證資料,也積累了重要的經驗。

做事踏實的張昕,在學術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選擇研究課題時也“別具一格”。

大學時,他的老師建議他選擇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作為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並可以在研究生階段進一步深入研究。但是張昕有自己的判斷,他認為現階段在國內研究股利政策對股票價格影響的時機還不成熟,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對於股票價格的影響有限,這方面的研究價值也會大打折扣。他認為如果想在國內進行與股票價格相關的會計研究,首先需要規範資本市場。於是他不顧老師的“很不高興”,選擇了本不屬於會計領域的“如何規範資本市場”作為畢業論文課題。這篇和會計領域有些“不搭邊”的畢業論文,卻寫得相當不錯,順利通過了答辯。

根據中國現實情況,當前張昕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盈餘管理領域,而不涉及股票價格的研究。幾年來,他對中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管理世界》、《財經問題研究》、《財會研究》、《財務與會計》、《財會通訊》等優秀核心期刊發表了不少文章。2007年10月,張昕榮獲北京大學2006—2007年學術創新獎。

智者張昕:妙悟生活,享受智慧人生

很“學術”的人可能會有點不太“人文”,然而,張昕卻是個徹底的例外。凡事都喜歡“悟一悟”的他,對於許多人文學科特別感興趣,還有很多“理論成果”。

“我有一個均衡理論”,說起他的理論,張昕有些興奮:機率統計上有一個常態分配,自然界的許多事物,在樣本量足夠大的情況下,都應該符合常態分配。他認為我們每個人天生的秉賦也符合常態分配,即總量是差不多的,只有極少部分人超常或失常。那么不同人的差別在哪裡呢?主要體現在分布的不均勻,這種不均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時間上分布的不均勻,比如有人四十歲前分布多一些,有些人則大器晚成;另一方面是領域上分布的不均勻,比如有人文筆好、文藝好,結論就是每個人應該尋找自己有比較優勢的方面進行發展。

他還從股市投資上總結出來一個“意外”理論:為何國外投資者特別討厭意外?人為何生氣?張昕認為,其實就是因為人們原本有一個預期,同樣一件事情,預期不同,給人帶來的感受也不一樣。那么,如果我們對事物有一個更為清楚的認識,很多情況都已經考慮到了,出現意外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意外情況帶來的不良影響也就會減少許多。

張昕是一個理性工作感性生活的人,對生活的妙悟讓他少了幾分煩躁多了幾分從容平和。“許多大的快樂都來自於內心的感悟”,他很會給自己尋找人生樂趣。非但如此,他也樂於和別人分享這些人生感悟,為別人帶來快樂。

師者張昕:實幹創新,傳播知識和智慧

每周三下午的理教213總是爆滿,每年經濟中心雙學位課程中會計學總是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而張昕正是這440多人會計班的領頭人。

當上會計學的老師,是張昕人生中又一次偶然。2005年春,經濟中心急需會計學老師,經過仔細審核,最終決定將這個重擔交給會計學出身的張昕。於是,張昕從此擁有了一個新的角色:會計學老師。

“想要給別人一盆水,你就得有一桶水,要對得起學生”。第一年上會計課,張昕付出了十二分的辛苦。由於白天還要學習博士課程,他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備課,所以常常備課到早上兩、三點,然後睡幾個小時趕著八點之前去上課。張昕回憶道:“那一年非常辛苦,但是備課的效果非常好,每一頁幻燈片上有什麼東西我都記得很清楚”。

2006年財政部發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張昕又開始像第一年上課一樣重新整理課件。“不重新準備對不起學生”,這就是他為師的標尺:要對得起學生!但是這次比第一年準備課件還難,因為2月份新的會計準則才剛剛頒布,沒有其他參考資料,他只能自己將新準則讀懂、讀透,然後在課堂上教給學生,自己編例題、做答案,在教學中不斷改進和完善這些題目。

“有機會我就願意嘗試,只要不是上刀山下油鍋”張昕笑著說道,愛嘗試的性格讓他總是充滿別樣的光芒。

作為年輕的會計學老師,他總是不斷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讓他的學生感受不一樣的體驗。在他的課堂里,氣氛總是保持輕鬆活潑,學生有問題都可以隨時提出、隨時發問。在他看來,師道尊嚴有一定的價值,但不應該拘泥於形式上的“居高臨下”,因為理念上的交流應該是平等的,否則就會有溝通上的隔閡和思想上的壓制,不利於產生新思想、新觀點。他十分認同蔡元培的教育觀念,開放、自由、平等,也以他的行為踐行著老校長的思想。

張昕上課不愛照本宣科,他喜歡講有自己感悟的東西,喜歡與學生們交流自己對會計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他也愛把“均衡理論”、“意外理論”這些新奇的思考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因為這個緣故,學生們親切地稱他為“理論巨人”:同學在會計學論壇上發帖呼喚“理論巨人”多講“理論”,許多跟帖的同學則表示“理論新穎、很有啟發”,希望助教向“張巨人”反映民眾的呼聲。

教學花去了張昕很大一部分時間,而作為中心的研究生,學術研究依然是他的主題。當被問及教與學的關係時,他肯定地說,相互促進。他舉了一個例子,在中心做助教的時候,很多同學對資本結構理論有疑問,因此他發現了一個改進理論的機會。經過深入研究,最後他以資本結構理論完成了自己的碩士論文。

對於未來,張昕說:“我還無法確知明天會發生什麼,但是,有一點永遠不變,那就是永遠向上,做最好的自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