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文漢,字裕河,自號梅山愚夫,部落格名普梅山,廣東省普寧市人。普寧市作家協會主席,揭陽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廣東省作家協會、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會員。
經歷
1989年畢業於廣東省民政學校,1992年獲得中山大學中文大專畢業文憑,1994年參加中國作家協會文學教育中心函授,中共黨員,現在普寧市民政局工作。業餘喜歡搞文學創作,先後在《揭陽日報》、《廣東寫作月刊》、《世界文藝》、《普寧文藝》、《業餘作者》、《揚帆文學》等報刊發表《老樹發新枝》、《故鄉的龍眼》、《采莓西郊下》、《魂系講台》、《愛沐孤嬰》、《下海悲歌》等文章200多篇。2010年8月,其散文集《苔花集》由銀河出版社出版發行。2011年6月,其創作事跡在普寧市電視台的“人物採風”欄目播出。2012年3月,其小說散文《駑馬集》由中國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2012年9月,其《駑馬集》出版座談會在普寧文化館召開,並在普寧電視台 “快樂生活”欄目播出。其創作業績被編入《中華寫作英才》、《中國專家人才庫》等辭書。
披滿荊棘的創作之路
-----讀張文漢《苔花集》
賴天受
張文漢出身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從小就在地頭隴尾,聽父親講《三國》,說《西遊》,得到文學的薰陶。學生時代,更是迷上了文學。文藝創作,是一條披滿荊棘的崎嶇小道。每走一步,都很艱辛。但張文漢有一副硬骨頭,他咬緊牙筋,奮勇前行。蒼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1994年1月30日,發表了處女作《老樹發新枝》。自此,就一發而不可收。他的名字,經常出現在省內外各級報刊上。有的還獲了獎,並被選進各種集子。他的創作業績,被編入《中華寫作英才》、《中國專家人才庫》等辭書。
張文漢是民政局的基層股長。他筆下的人物,不少就是民政戰線、或與“民政”有關的人。從有菩薩心腸的方局長,到立志殯改的老場長;從傾注愛心育殘童的黃老師,到畸殘病人守護神的外科副主任------娓娓道來,親切感人。寫熟悉的人,寫熟悉的事,就能事半而功倍。
張文漢寫平常人,寫平常事。在樸實無華的敘述中,展現了人物的高風亮節。從戰勝病魔一心育人的賴源發,到才藝雙馨的志紅兄;從孝敬慈母的李松林,到勤勞樸實的老父親------各式各樣的人物,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時代需要更多的作者,為這些“小人物”,樹碑立傳。
張文漢熱愛家鄉的山山水水。他幾乎走遍普寧的每個角落。社山的浴龍巖,泗坑的白水岩,灰寨的藏蓮寺------畫山繡水,廟宇神仙,繪聲繪色,如臨其境。
張文漢很會選材。番薯、龍眼、青梅------地道的家鄉菜,濃郁的潮汕情。很有特色,很有感染力。
張文漢博覽群書。對“史”更是情有獨鍾。晏子、李斯、郭子儀、陸放翁------一篇篇精彩的史料,一個個復活的人物。古為今用,啟迪心扉。
張文漢既熱情謳歌真善美,也無情抨擊假醜惡。《假貨猛於虎》、《難堪的人生選擇》,象匕首,象投槍,擊中時弊,發人深省。
當然,張文漢的文章,也非白璧無瑕。比如,語言還欠精練,人物還有待豐俏。但我相信,正當盛年的張文漢,憑著他的聰明才幹,憑著他的堅忍不拔,將會寫出更多更好的篇章。
(發表於2011年4月28日《揭陽日報》)
(賴天受:作家,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普寧市文學協會副會長。)
文章厚積貴堅守 駑馬自奮莫踟躕
——序張文漢《駑馬集》
王史風
當年,在下海經商熱浪洶湧的普寧,居然還有人鼓搗著辦文學班,成立文學協會,居然也就還有那么一大批男女“憨青”,傻呵呵地“自投羅網”。作為文協、文學班的鼓搗者之一,我就是在那個時候結識象文漢君這樣一群痴迷於“繆斯”的年輕可愛的“冬粉”的。
著名作家陳忠實說:文學是愚人的事業。的確,沒有對文學的虔誠摯愛和那么一股自甘寂寞、矢志潛定的傻勁愚忠,太功利的人是爬不長稿格子的。事實也正是如此,滾滾紅塵,誘惑太多,許多曾一度心潮澎湃過被文學滋潤過的人,一旦頓悟絞腦汁不如開發廊這營生現實輕鬆,便美其名“棄明投暗”各奔東西了。可文漢君卻是屬於無怨無悔的“一小撮”“另類”,他在業餘文學創作這條被稱之為艱辛曲折的羊腸小道上,已甘苦自知,堅守蹣跚了近20年。天地補忠厚,補文學的痴愚。多少個夤夜挑燈執著之後,其各種體裁的作品已在省市各種報刊發表了200餘篇,包括此書在內的文學集子已出版了兩部,可說奠定了他在地方文壇上頗具名氣的地位。
生活是一切文學創作的源泉。文漢君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從學校到機關工作後擔任民政局基層股長,自是經常下鄉跑基層,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大量底層百姓的酸甜苦辣,為他積累了諸多凡人凡事的生活素材。如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單親母親、賢孝媳婦、擦鞋少年、鄉醫、剩女等,這些熟人熟事無疑又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親情、情絲等篇什中,作者通過對這些活生生的身邊人、身邊事的描述,注入了強烈的真情實感和人文關懷,用樸實、毫不嬌飾的文學語言展現了一幅幅頗具生活情趣的小圖景,讓人產生溫潤的美感,讀之倍感溫馨、親切、可信。在雜論、人事等篇什中,作者敢於直面醜陋現象和敏感事物,毫不隱諱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取向,這是一種可圈可點的文學品格。
本書寫得較具文采、較具文學味的當首推其遊記散文。遊記作品的大忌是流水式地堆砌景物和廉價的抒情。文漢君經營此類作品頗遊刃有餘,無論是對故鄉名勝古蹟的描述,抑或是對祖國名山大江的歌吟,他都能從較具獨到的視角快意剪裁,攝取緊扣主題的景物入筆,並嫻熟地借史實、典故、古詩詞寄意論證點綴,在夾述夾議中借景感喟抒發,無疑增強了文章的知識文化內涵和比較厚重的歷史感、滄桑感,也增強了抒情的亮度。當然,個別篇章也還有精煉加工的餘地。願作者揚長避短,多做此類文字的功課,作品必將會更上一層樓。
側重談點小說創作。收進本書的共四篇短篇小說,選材不錯,有下海經商教師的恩怨,有號稱“大姐大”的富姐一夜人間蒸發之謎,有村姑變瘋姑的悲愴往事等。但好的題材僅是一個簡單粗糙的胚殼,還需要作者的立意、構思和加料磨光產出的過程。坦率地說,這幾個小說都不盡理想,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缺憾:情節似太白直簡單,故事的展開缺乏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效果;人物塑造表現手法較單薄,趨於表象化,缺乏運用細節和形象化的語言,對人物性格、心理活動進行細膩而深入的刻畫。這些不足,既影響人物形象的確立,也影響了作品內容靈動而充分地展開。也許,作者在創作這些小說時都有其熟悉不過的“原型”和“版本”,但小說的基本特徵有別於其他一些文學體裁,故事情節和人物、場景等俱是通過作者的想像而虛構的,太囿於“真人真事”而化不開,就等於作者為自己設定了自由構想的樊籬和窠臼,掣肘了創作發揮的空間和表現力。
文藝作品既要源於生活,又要高於生活。這就涉及到作品的思想境界和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力度的話題。這個話題應與作品的構思立意互相關聯。比如本書的小說《瘋姑》,倘若作者能站在一個更高的洞察思考高度,集中情節和筆墨,直擊靈魂的污垢和社會的冷漠,其作品揭示生活的深度和叩問蒼生良知的力度就會更為強烈。可惜我們讀到的《瘋姑》,僅是讓人擠下幾滴同情淚而已。當然,這對於一個業餘作者來說,也許是過於苛求了。
著名作家柯雲路曾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學精神》一文中說:“文學的基本精神就是對人的一視同仁的理解與同情。文學精神是和真善美的範疇相一致的。文學精神可用‘悲憫’二字概括。”又說:“在一切繁花似錦或顛沛流離或醉生夢死的生活中,都透視到靈魂的痛苦,表現出俯瞰人生的悲憫。這是文學特有的精神。”我以為柯雲路點到了平庸之作的“軟肋”。魯迅的小說《祝福》中的祥林嫂,法國小仲馬《茶花女》中的瑪格麗特等,之所以成為世人推崇的文學名著和文學典型人物,就是因為偉大的作家敢於直碓靈魂的痛苦和具有俯瞰人生悲憫的良知和膽識。
現今趕潮出書成為風雅時尚,張君也要出書兩部了,絕非自謙的駑馬了吧?但願文漢君能把出書做為創作歷程及其成果的一個回顧和總結,從中品悟做人為文的甜酸與得失,負軛而上,進而豐實而善美。
胡謅之言,就此打住。權當為序。
2012年於春霞臨窗之流沙
(序作者系中國詩歌協會、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揭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