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54年生於上海。1973-1976年、1985-1991年分別就讀於復旦大學新聞系、歷史系,獲博士學位。其間,1981-1982年、1988-1989年先後赴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研修。1998年被國家教育部授予“跨世紀優秀人才”稱號。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院長。曾任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兼任上海市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理事,《新聞大學》副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廣州大學兼職教授,南京師範大學兼職研究員等。
目前主持各類課題近20項。主要有:《中國發展傳播學》(教育部重大項目)、《大眾傳播學》(國家社科重點項目)、《上海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上海社科重點項目)、《中國客群與傳播效果》(教育部“跨世紀人才”項目)、《大眾傳媒與扶貧》(中英合作項目)等。
迄今出版著作20餘部(含專著、譯著、合著),發表論文60多篇(含譯文)。
學術成果
著作:
《新聞媒介與社會》(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圖象媒介與社會心理》(合著)日本北樹出版社1999
《廣告精要Ⅱ》(譯著)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現代大眾傳播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怎樣進行形象傳播》(譯著)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怎樣應對大眾傳媒》(譯著)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傳播學原理》(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大眾傳媒與國際關係》(合著)日本成蹊大學亞太中心1994
《現代日本大眾傳播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大眾傳播社會學》(譯著)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醜陋的日本人》(譯著)廣州文化出版社1988
《日本新聞事業史》(譯著)新華出版社1986
論文:
〈中國傳媒“議題設定功能”分析〉《新聞記者》2001年6期
〈網路時代的客群與媒介〉《新聞大學》2001年春季號
〈上海市民與媒介生態〉《新聞記者》2000年7、8、9期
〈面向21世紀的上海市民與媒介文化〉《新聞傳播與社會變遷》香港中華書局1999
〈滬港大眾傳媒比較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2期
〈再談日本的新聞教育〉《新聞大學》1997年4期
〈日本的大眾傳媒與國際化〉《國際新聞界》1996年4期
〈上海工人與新聞媒介〉《新聞大學》1994年3期
〈關注全球信息化時代的新動向〉《新聞大學》1994年1期
〈略論電話傳播〉《新聞大學》1992年4期
〈新聞事業≠大眾傳播〉《新聞大學》1985年2期
〈也談新聞定義〉《新聞傳播》1985年3期
發表文章
■ 上海網路客群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上海市民與媒介生態”抽樣調查報告(之三)
■ 上海網路客群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上海市民與媒介生態”抽樣調查報告(之二)
■ 上海市民接觸大眾媒介的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上海市民與媒介生態”抽樣調查報告(之一)
■ 中國傳媒“議題設定功能”現狀分析
——我國首次就傳媒“議題設定功能”進行抽樣調查
■ 網路時代的媒介與客群
■ 國際化潮流中的日本大眾傳播媒介
■ 中日報紙國際報導之變遷及比較研究
——以1982、1998年《人民日報》、《朝日新聞》等為例
■ 再談日本的新聞教育
■ 復旦傳播學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訪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張國良教授
■ 也談新聞定義
■ 面向21世紀的上海市民與媒介文化
■ 無視,還是拒絕?
——析新聞媒介在傳播日本政府對波茨坦公告的態度上是否有誤
■ 上海工人與新聞媒介
■ 中國大眾傳播媒介公信力研究現狀芻議
學術論文
1〈當代中國大眾媒介與社會發展〉(合作)《新聞與傳播》(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7年第3期
2〈教授沒有開的課〉(學術對談)《傳播與社會》2007年第4期
3〈解析中國媒介新聞可信度〉(合作)《新聞大學》2007年第4期
4〈大學生網路行為嬗變的實證研究〉(合作)《復旦學報》2006年第4期
5 The Rise, Development and Trends of the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 China Media Research, 2(2),2006 USA
6〈“超女”現象的傳播學實證研究〉《新聞記者》2006年第8期
7〈當代中國大眾媒介與社會發展〉《今傳媒》2006年第10期
8〈中國傳播學的興起、發展與趨勢〉《新聞與傳播》(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6年第2期
9〈中國大陸大眾傳媒公信力的實證研究〉(合作)《新聞大學》2005春季號
10〈中國大眾傳播媒介公信力研究現狀芻議〉(合作)《中國傳媒報告》2005年第2期
11〈中國傳播學的興起、發展與趨勢〉《理論月刊》2005年第11期
12〈中日報紙國際報導的變遷與比較研究〉(日文)《大眾傳媒與冷戰後的東亞》日本學文社2005
13〈2004年中國傳播學研究回顧〉(合作)《新聞大學》2005年冬季號
14〈論中國傳媒與社會民主化進程〉(合作)《新華文摘》2005年第13期
15〈論中國傳媒與社會民主化進程〉(合作)《現代傳播》2005年第1 期
16〈中國傳播學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傳播學在世界》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17〈中國客群的信息需求與滿足〉《新聞與傳播》(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5年第3期
18〈春華與秋實〉《復旦光華新聞傳播學青年學者書系》(序)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19〈媒介暴力對青少年的影響〉(合作)《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
20〈中國客群的需求與滿足〉《新聞記者》2004年第11期
21〈2003年中國傳播學研究回顧〉(合作)《新聞大學》2004年秋季號
22〈張國良教授點擊上海報業關鍵字〉《中國記者》2004年第12期
23〈世界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的最新報告〉(合作)《新聞界》2004年第5期
24〈行為變數對議程設定敏感度影響的實證研究〉《現代傳播》2004年第1期
25〈SARS的傳播學思考〉《中國傳媒報告》2004年第5期
26〈關於SARS的傳播學思考〉《SARS與社會的現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7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Media Ecology, Impact and Issues in New Media, Copyright 2004 by Hampton Press, Inc. USA
28〈資訊時代的戰爭、媒介與客群〉《新聞記者》2003年第6期
29〈2002年中國傳播學研究回顧〉(合作)《新聞大學》2003年秋季號
30〈上海市民與信息化〉《第二屆上海市信息化專家委員會諮詢報告彙編》上海市信息化專家委員會2003
31〈上海市民與信息化〉《傳播學研究集刊(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2〈電視劇中電視暴力的傳播學分析〉(合作)《電視研究》2003年第8期
33〈我國農村客群媒介接觸行為調查分析〉(合作)《新聞記者》2003年第11期
34〈中日兩國傳媒報導的結構與相互形象的形成〉《戰後日本主要的社會思潮與中日關係》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3
35〈中國卡通片研究〉(合作)《新聞大學》2003年冬季號
36〈中國客群與大眾傳媒議程設定功能研究〉(合作)《復旦學報》2003年第1期
37〈中國客群與大眾傳媒議程設定功能研究〉(合作)《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第3期
38〈中央與地方黨的機關報議程的實證分析〉(合作)《新聞界》2003年第2期
39〈中國大眾傳媒與“知溝”現象初探〉《新聞記者》2002年第11期
40〈新聞傳播學研究發展報告〉《上海哲社研究發展報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1〈2001年傳播學研究回顧〉(合作)《新聞大學》2002年秋季號
42〈中國大眾傳媒“議程設定”功能研究〉(合作)《現代傳播》2002年第5期
43〈傳媒報導與中日相互形象的形成〉《新聞記者》2002第12期
44〈中國大眾傳媒“議題設定功能”分析〉《新聞記者》2001年6期
45〈網路時代的客群與媒介〉《新聞大學》2001年春季號
46〈市民與媒介的互動〉《社會科學報》2002年4月
47〈第一時間看到了濃煙烈火——上海市民如何獲悉美國遇襲訊息的調查報告〉《新聞記者》2001年第10期
48〈網路傳播中的“知識溝”現象研究〉《現代傳播》2001年第6期
49〈大眾傳媒與扶貧報導〉(合作)《新聞大學》2001年夏季號
50〈新聞傳播學前沿〉《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51〈上海市民接觸大眾媒介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新聞記者》2000年第9期
52〈上海網路客群的現狀與趨勢(一)〉《新聞記者》2000年第8期
53〈上海網路客群的現狀與趨勢(二)〉《新聞記者》2000年第7期
54〈日本的大眾傳播與國際化〉《傳播學論文選萃1》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55〈復旦傳播學的過去、現在、未來〉《傳播學論文選萃3》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56〈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眾傳媒狀況的變化〉《新聞傳播論壇》2000年第5期
57〈面向21世紀的上海市民與媒介文化〉《新聞傳播與社會變遷》香港中華書局1999
58〈滬港大眾傳媒比較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