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鑽

幕後,梅州市領導盯著“點火”的重重“機關”,生怕出了簍子。他問正在做準備工作的張世鑽:“你真的確定火龍一定能點著?”張世鑽拍拍胸脯說:“您放心,這裡有雙重保險,領導肯定能順利點火。”當晚,30多米長的埔寨火龍以雄美的姿態,驚艷地綻放在全世界客屬面前,喝彩聲、驚嘆聲一浪蓋過一浪。張世鑽,這個和埔寨火龍一道走南闖北的“龍”漢,再一次成功地向世人演繹了火龍的傳奇。2008年,埔寨火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張世鑽也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成為“龍”的傳人。
雖然是“龍”的傳人,現年73歲的張世鑽依舊住在豐順縣埔寨鎮埔北村這個小村落里,這裡曾經被稱為“龍身”,是每年元宵燒龍的地方。相傳,古時候東海龍王的孫兒“濁龍”不滿被派到蓮花山脈治理荒災,不為善舉,導致蓮花山一帶餓殍遍地。龍王得知情況後,派出青風公主大義滅親,將“濁龍”斬成四段,並分放在四個地方。濁龍身腰被放在埔寨鎮東南面,被後人稱為“龍身”。
張世鑽與他的龍頭

為紀念為民除害的清風公主,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埔寨火龍應運而生。經過260多年的演變發展,如今的埔寨火龍表演已形成了燃放“禹門”、“煙架”、“火龍”三個部分。先從觀禮台點燃一隻“老鼠”的導火線,“老鼠”即奔粱點燃“禹門”,引燃“煙架”,頃刻間,“蜈蚣吐珠”、“菊花盛會”等煙火奇景相繼出現。最後,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者“點龍”,赤膊勇士們手擎“火龍”,在漫天煙火火箭底下舞動龍身,擺弄龍尾,場面非常壯觀。
小時候,
為看燒火龍曾跑了幾十公里路
在這個傳奇色彩濃郁的小村落里,記者找到了張世鑽的家——一座已有些年代的兩層民房。走進院子,一個色彩艷麗的龍頭擎在一樓屋檐下,在二樓的走廊里,還擺著魚、蝦等水族群英。老人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在今年10月3日第八屆豐順同鄉聯誼會上“燒剩”的。儘管經歷了煙火火箭的“摧殘”,龍身威武依舊:色澤鮮艷的“龍鱗”,殺氣十足的“龍眼”,齜牙咧嘴的“龍頭”,神氣一如既往。“‘燒火龍’燒的並不是龍身,而是裝在龍身上的煙花、火箭,要是龍身著了火,或者是煙火傷了觀眾,那就是一場失敗的表演。”張世鑽說,燒過的火龍經過重新上色、修整,就可以用作下一年的表演。
在埔寨鎮土生土長的張世鑽打小就喜歡看燒火龍,讀國中時,為看燒火龍,還曾經跑了幾十公里路。隨著對火龍感情的與日俱增,張世鑽向村裡的長者學習火龍製作技藝。“火龍製作最關鍵的是對火藥安裝方向以及火藥用量的掌控。”張世鑽告訴記者,只要掌握了這兩個關鍵環節,燒火龍時舞龍者才能不被煙火燒傷。也只有不傷人的火龍才是成功的火龍。
遐邇聞名的埔寨火龍

回到家鄉後,
帶著火龍隊走南闖北
長大後的張世鑽,不再滿足於做龍、舞龍、燒龍,在他看來,讓更多的人認識埔寨火龍才是自己的夢想。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在廣州帶過幾年建築工程隊的張世鑽回到了家鄉,帶著埔寨火龍隊走南闖北。“文革”期間,埔寨火龍寂靜下來,就連當地元宵燒龍的傳統也被中斷。後來,埔寨火龍重新盛行,與火龍有著特殊情結的張世鑽也重新活躍起來,在把埔寨火龍帶到全國各地的雄心壯志中躍躍欲試。
改革開放後,埔寨火龍在深圳西麗湖震撼上演。“當時,成千上萬名觀眾湧向西麗湖,就連不少香港人也慕名前來,一睹埔寨火龍風采。”張世鑽說,儘管當時看燒龍的票價不菲,但幾千張門票還是被搶購一空。上世紀八十年代,張世鑽和他的勇士們的足跡遍布深圳、廣州、珠海、肇慶、福建等地,所到之處,無不是萬人空巷,埔寨火龍的壯觀,觀眾無不為之驚嘆,無不被其折服。“1987年,在廣東省首屆藝術歡樂節上,埔寨火龍成了壓軸大戲,觀眾更是稱之為‘明星’。”張世鑽談起昔日埔寨火龍的星光之旅,依舊流露著驕傲與自豪。在他的眼中,埔寨火龍就像他的孩子一般,在他的引領下走出了慘澹,走向了輝煌。
晚年生活里,
志在將製作工藝傳承下去
2000年,該縣成立了“埔寨民間火龍煙火藝術研究協會”,與埔寨火龍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張世鑽成了協會會長,埔寨火龍也有了“娘家”。“上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場地等種種限制,埔寨火龍表演越來越少,而在豐順縣,每年元宵或者是重大慶典活動時,才有火龍助興。”張世鑽說,每次火龍表演少則幾萬,多則數十萬,昂貴的表演費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火龍藝術的發展。“如今,埔寨火龍表演大多由村民自願出力、鄉賢主動出資來完成。如果沒有鄉賢對元宵燒火龍傳統的執著,埔寨火龍恐怕也會有傳承之憂。”張世鑽談起埔寨火龍的現狀時,流露出一絲憂慮。就在記者前往採訪的前幾天,台灣相關部門發出邀請,希望埔寨火龍能到台灣進行表演。“這已經是台灣當地第三次向豐順發出邀請了,但每次都由於簽證等各種原因無法前往。”張世鑽告訴記者,把埔寨火龍帶到台灣的客家地區,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希望此次能成行。
如今,在已是古稀之年的張世鑽身上,我們除了能夠看到他昔日帶著埔寨火龍四處闖蕩的滿懷激情,更能體會到他對埔寨火龍揮之不去的濃濃情結。在他家中客廳的顯眼處,懸掛著一張“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的證書,除此之外,還掛著不少參加各種大型活動的“嘉賓證”。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張世鑽還不時走進房間,翻出不少自己珍藏的當年媒體關於埔寨火龍的報導。閒暇之餘,除了組織埔寨火龍的演出活動,張世鑽還經常指導年輕一代製作火龍,讓埔寨火龍的製作工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如今,製作火龍的能手大多是老一輩人,鎮村已少有年輕人居住,因此,懂得火龍製作全套技藝的年輕人屈指可數。”張世鑽對目前埔寨火龍青黃不接的狀況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