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縣童游鄉文化技術學校

1950年9月,先辦冬學,後改為民校、速成識字班,1954年9月,改為童游中心民校,辦5個班,學員200多人。1956年,除辦掃盲識字班外,還辦了高小班,學員達300人。1958年,在掃盲識字熱潮中,以童游中心民校為中心輻射各村、各街道,大多數基層幹部和民眾都參加了學習。在三年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中心民校始終堅持辦學,被南平地區評為“鐵民校”、工農教育先進單位。 1974~1977年,舉辦農民業餘技術學校,開設茶果、農業技術課。1978年,恢復原名童游中心民校,開設掃盲班、茶果班、畜牧獸醫班等。1984年,開設3個文化班和書法、家用電器、茶果等專業班,並經縣教育局批准,改名為童游鄉文化技術學校。校長由鄉黨委書記兼任。 學校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建有一幢4層教學樓,有7間教室、6間宿舍、1間辦公室,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有一套電教設備。在校外的赤岸村和東澤茶場,設有實習園地10畝、果林20畝。另與建陽縣醫院、建甌縣農民中等專業學校、建陽地區中醫研究所和童游獸醫站開展橫向協作,設有專業班實驗室。 學校實行多門類、多形式、多層次辦學。班級門類涉及農村政治、文化、技術、計畫生育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既有學文化的掃盲、高小、國中班,也有各種專業技術培訓班,有業餘學習的長班,也有脫產培訓的短班。學校遵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根據當地農民的需要,除童游鄉辦總校外,在17個自然村辦17所分校,開設掃盲班、掃盲後鞏固班、高小班以及農械、竹木、養殖、茉莉花、竹編等10多個項目的技術班。1988~1989年,全鄉掃除文盲339人,使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9.33%。學校同17個村的專業技術研究會,聯合舉辦各類培訓班196期,受訓13400人次,9600多人畢(結)業,860多戶成為農、漁、茶果方面的專業戶和科技示範戶,240人成為專業技術員,750人成為能工巧匠,76人被保送到縣科協繼續培訓,成為初級技術人才。總校辦的醫士班,結業後有56人成為農村醫生,農民學員林華、金順發、林泉弟在1987年全縣農村醫生合格證考試中,名列前3名。烹調班有72名在各鄉鎮開業。家電班有22名在電廠工作或在城鄉開業。縫紉班有76名個體開業或進工廠當工人。書法班、美術班也出了不少人才。16歲的農家少年陳鳴參加1986年華東六省一市少年的書法大賽,榮獲銀質獎。顏成彪參加1989年全國首屆農民書畫大賽,榮獲一等獎。農民學員張鏗強,因有一套袋栽香菇技術,1989年,被江西省宜春地區聘為技術顧問。還有聞名全省的“種植能手”江園林、“糧食承包大戶”周永福等。 學校根據“教學、實驗、推廣、服務一條龍”體制,建立校務委員會,由校長、副校長和農委、科協、共青團、婦聯等部門的領導參加,定期研究學校的重大問題。學校設立教導處、總務處、生管室,建立一套嚴密的管理制度。經費來源除縣、鄉每年固定撥給一定費用外,還收取一些學雜費,並組織勤工儉學活動,為學校的擴展創造條件。 學校擁有一支熱愛成人教育事業的師資隊伍。有專職教師25人,兼職教師100多人。專職副校長肖登堯,從事掃盲和成人教育工作37年,先後17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59~1986年又先後被評為全國掃盲先進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個人。教導主任、美術教師丁在善的書畫作品、書籍插圖和學術論文曾多次在北京、南京和福州等地出版、刊登、展出和獲獎,被中華硬筆書法家協會評為中級書法家。該校聘任的兼職教師,多是德高識廣的名家名師,有的是大學教授、高級農藝師。 該校在開發農民智力,發展城郊型經濟方面成績顯著,被譽為“閩北山村一枝花”,成為省教委確定的鄉(鎮)文化技術學校重點聯繫校,連續4年被評為省、地、縣成人教育先進單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