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簡介
爆發"安史之亂"的次年(756),李亨即位於靈武。在位期間(756~762),為了 平定藩鎮的叛亂,借兵回紇,於至德二年(757)秋,收復長安、洛陽。由於任用宦官為觀軍容使,致使宦官勢力進一步擴大。762年,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後等,擁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李亨憂驚而死,葬於建陵。建陵依山為陵。陵園東牆長1524米,北牆長879米,西牆長1373米,南牆長10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陵墓現存唐關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鑿最細膩石刻。有汾陽王郭子儀、開國公李懷讓等陪葬墓。
陵墓介紹
陵區由陵園、下宮及陪葬墓區等組成。陵園為夯土城垣,平面呈不規則矩形,以四隅尚存角樓基址間距計,陵園東牆長1524米,北牆長879米,西牆長1373米,南牆長10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城垣四面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各置石獅1對,築闕台1對。朱雀門(南神門)外設神道,長763米,其南端築乳台1對。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駝鳥、仗馬、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門內有獻殿遺址。陵園西南2.2公里有一處長110米、寬70米的建築基址。當為下宮遺址,與《長安志》“下宮去陵五里”所載基本吻合。陵園南偏西約2公里為陪葬墓區,原有封土6座。1961年調查時尚存3座,今複查,兩座已無存,僅餘汾陽王郭子儀墓1座,亦近夷平。據《文苑英華》所錄墓誌,華州刺史李懷讓亦陪葬建陵。
1956年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肅宗李亨的陵墓。其建制如昭、乾、定、橋、泰諸陵,依山鑿石,陵飾亦如之,只是各類石刻,體型略小,但雕刻技巧,超過上述諸陵。因沿山溝壑縱橫,交通不便,遊人較少,為現存唐關中十八陵中保存陵飾石刻最多、最完整、雕鑿最細膩的一座唐陵。由於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陵區內橫貫南北兩條大溝,整個陵區的遺蹟破壞較大。
建陵依山為陵,陵區周圍20公里陵墓現已非原貌,屢遭破壞,但陵園四角闕址尚在,東南與西南角闕址間距1050米,東北與西北角闕址間距879米,東南與東北角闕址間距1524米,西南與西北角闕址間距1373米,東神門在東神牆偏南處,北神門在北神牆偏西處。
陵園東南角闕高2.5米,底徑12米,西南角闕高3.5米,底徑12米,東北角闕高3米,底徑12.5米,西北角闕高3米,底徑14米,寬12米;南神門,北為獻殿遺址,範圍東西500米,南北50米;長安志卷十六載,建陵下宮去陵五里,在陵園西南2200米有一處長110米寬70米的建築遺址,疑為下宮遺址。
陵園內原有石刻數處,4門有石獅各1對,朱雀門外有石人10對、石馬5對、鴕鳥1對、翼馬1對、華表1對,玄武門外有石馬3對。今陵園內殘存石刻有石門獅8隻,每隻石獅高1.50米、寬0.90米,石獅雕刻極為精細,肌肉強勁。
神道石刻東西列間距160米,華表位於乳台闕址北95米,華表高5.5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計算在內。華表上已不存在。橋陵華表的石座上所雕十二瓣覆蓮環座,而代之以微凸圓盤環座,建陵華表上部的仰覆蓮之間的蓮珠也變得較小。
建陵的一對翼馬,位於石望柱北28米。翼馬身長2.40米,身高2.45米,形制與其它陵的基本相同,唯其翼翅的三長翎尾端捲雲紋更為突出,翼馬身驅變得較小,除了和其它陵墓石刻的冀馬一樣在前肩雕雙翅外,再無別的雕飾,但從側面看屹然而立從正面看躍然欲馳,其雕刻之精緻在諸唐陵中最為突出,使人不能不嘆服,誠為高超的藝術品。
鴕鳥位於翼馬北32米,鴕鳥身高1.19米,身長1.40米,頭頸彎曲折於翅外中部,其毛羽清晰,猶如鱗狀,頭較大,眼突出,尾發達。
石馬位於鴕鳥北32米,每 對石馬南北間距30米。石馬身長1.90米。身高1.80米。唯其於頸下系一圓球狀鈴,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見的。每馬前左方各有牽馬石人一個,均系武士裝束現均已殘。
石人位於石馬北32米,每對石人南北 間距30米,石人身高2.5米。
從建陵的石刻風格來看,普遍較以前唐諸陵體型略小,製造也稍粗疏,與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稱,反映了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經濟由盛而衰的狀況。總的來說,建陵是中唐時期帝陵的代表,文物不僅嘆為觀止,保存也最完好唐代石刻藝術登峰造極之作,建陵石刻當之無愧。
關於李亨
李亨--唐肅宗肅宗,名李亨(公元711-762年),唐玄宗第三子,馬嵬驛兵變後玄宗西逃,他繼位,在位6年,在宮廷政變中驚 憂而死,終年51歲,葬於建陵(今陝西省醴泉縣東北18里的武將山)。唐肅宗李亨,原名李與,曾被封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
馬嵬驛兵變後,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都使,負責平叛。玄宗繼續西逃,他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 肅宗繼位後,便圖謀收復兩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宰相房琯請求帶兵去收復長安,肅宗平時很重用房琯,同意了他的請求。結果房琯在陳濤遭遇叛軍,全軍覆沒。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史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肅宗任用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借用回紇兵,乘機反攻。先後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復西京長安、東京洛陽。肅宗曾與回紇兵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致使洛陽遭受很大的破壞。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等九節度使60萬軍隊圍攻相州,討伐安慶緒。參加作戰的九節度使中,郭子儀、李光弼戰功最多,威信最高,肅宗不願把軍權交給他們,所以不設主帥,只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統帥大軍、總攬全局。安祿山部將史思明率部13萬趕來救援安慶緒。於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與唐軍展開激戰,魚朝恩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軍大敗,魚朝恩將相州失利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肅宗不明是非,罷免了郭子儀兵權。
此時,安史叛軍再次發生內亂,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並於同年五月,從李光弼手中,奪取了洛陽,史思明占據洛陽不久,就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 在朝中,自魚朝恩之後,肅宗開始信用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等操縱軍政大權,宦官勢力日益囂張。 肅宗同時又寵信張皇后,縱容她干預政事。張皇后和李輔國起初連成一片,結為一黨。後來,張皇后恨李輔國專權,欲謀立越王李係為嗣君,張皇后、李系與李輔國、程元振開始對立。 公元762年,肅宗患病,接連幾個月不能上朝視事。
四月,玄宗病死,他悲慟不止,病情加劇。張皇后召見太子,皇后說:“李輔助國久掌禁兵,權柄過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在勾結程元振等人陰謀作亂,必須馬上先誅殺他們。”太子流著淚說:“父親皇病情正重,此事不宜去向他奏告,如果我們自行誅殺李輔國,父親皇一定震驚,於他貴體不利,我看此事暫緩再說吧。”張皇后送走太子,馬上召肅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內宮商議。李系當即命令宦官段恆俊,從太監中挑選了200多名強健者,發給兵器,準備動手。太監獄中有人將此情報告了李輔國。李輔國、程元振帶著黨徒到凌宵門探聽訊息,正遇太子要進宮探望父皇。李輔國謊稱宮中有變,阻止太子入宮,並命令黨徒將太子動持進飛龍殿監視起來,李輔國假傳太子的命令,鼓動禁兵入宮將李系、段恆俊等人抓住,投入獄中。張皇后聞變,慌忙逃入肅宗寢宮躲避。李輔國帶兵追入寢宮逼張皇后出宮。張皇后不從,哀求肅宗救命。肅宗受此驚嚇,一時說不過話來,李輔國乘機將張皇后拖出宮去。肅宗因受驚而病情陡然轉重,又無人過問,當天就死於長生殿。
陵墓盜竊
唐建陵石獅被盜已半年, 警方懸賞10萬元尋破案線索
2010年4月,唐建陵遺址前的兩尊珍貴石刻蹲獅被盜,至今還沒有追回。
唐建陵位於禮泉縣,是唐肅宗的陵寢。4月份被盜的石獅是陵寢內城東門青龍門遺址前兩尊石刻蹲獅,只留下兩個底座,旁邊還有農用三輪車駛過的痕跡。
門遺址前兩尊石刻蹲獅,只留下兩個底座,旁邊還有農用三輪車駛過的痕跡。
鹹陽一侯姓警官告訴記者,石獅被盜引起公安部高度重視,現今還在督辦此案。鹹陽警方懸賞10萬元尋求破案線索。
南石蹲獅特徵:
張口吐舌,舌與上齶連為一體,作低吼狀,圓目怒睜,鬣毛稀疏,稍彎曲後自然披腦後。獅高1.56m、長1.24m、胸寬0.87m。胸部有一條橫紋。
北石蹲獅特徵:
嗔目 前視,做閉口牙齒外露狀,鬣毛下垂,毛端環卷。獅高1.5m、長1.3m、胸寬0.74m。胸前刻有“民此遠備”,右腿刻有“七月十一起”字樣。字跡模糊,左腿有一橫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