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通典等三種

內容介紹《廣陵通典》是記載揚州地方史事的一部名著。 按照汪中的寫作計畫,本書記事的下限為明清之際史可法守揚州。 《揚州十日記》是一部記敘清兵攻陷揚州後,在城內進行大屠殺的紀實性著作。

內容介紹

《廣陵通典》是記載揚州地方史事的一部名著。作者汪中(1745—1794),清代揚州府江都縣人。他是精通經學、文字學、歷史學、金石學的傑出學者,也是兼擅駢文、散文、詩歌創作的文學名家。
《廣陵通典》10卷,記事始於春秋時代吳王夫差城邗溝,迄於唐昭宗乾寧元年楊行密事。按照汪中的寫作計畫,本書記事的下限為明清之際史可法守揚州。但是,他只寫到唐朝末年,就因病去世了。道光三年(1823),其子喜孫將這部遺稿刻印行世。
《揚州十日記》是一部記敘清兵攻陷揚州後,在城內進行大屠殺的紀實性著作。作者王秀楚,生平不詳。
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圍困揚州,南明督師兵部尚書史可法率領揚州軍民英勇抵抗。二十五日,清兵破城後,在城內大肆殺掠,上演了血腥的屠城慘劇。本書作者即是這場大屠殺的倖存者,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實錄的形式記述了這場悲劇的前後經過,極具震憾力。全篇雖只有短短的七千字,但兼具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在政治上亦曾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實是一部不尋常的著作。
《鹹同廣陵史稿》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就目前所知,地主文人記述太平軍在揚州活動的筆記、日記等主要有三種:臧谷《劫餘小記》、倪在田《揚州禦寇錄》以及《鹹同廣陵史稿》。《劫餘小記》是臧谷在太平天國失敗後的追憶,篇幅較短;《揚州卸寇錄》則是倪在田在更遲的時間以後參照邸抄、《剿平粵匪方略》以及拾掇遺聞寫成;而《鹹同廣陵史稿》“則為親見親聞的人的記錄”(羅爾綱語),史料價值遠在《劫餘小記》和《揚州禦寇錄》之上。從《鹹同》廣陵史稿中可知,作者方氏作為在野的封建儒生,對在揚州的朝廷領兵大員和地方官僚防堵、圍剿太平軍不力,極為不滿,淋漓盡致地揭露了他們的明哲保身、勾心鬥角、惟利是圖和昏聵無能的醜態,對太平軍在揚州的活動的描寫也比較細緻、客觀,使今人了解到不少有價值的歷史真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