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立仲凱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1937年春,改校名為仲愷農業職業學校。 1943年1月,改為省立學校。 1944年6月,遷校新興縣。

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廖仲愷在廣東省黨部(越秀南惠州會館)被刺遇難。1926年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設校紀念。因為他生前極力贊助和執行孫中山“聯俄,聯共,扶植農工”政策,於是初定校名為仲愷農工學校。推許崇清為校董會主席,何香凝為籌備主任。選定以河南石涌口為校址,興建校舍。1927年3月,校舍規模初備,乃著手招生開學。首任校長為何香凝,校務主任為何品良。擬先設農科,繼設工科。後因經費和其他關係,僅設農科和蠶科。
全校面積頗廣,近一百畝。除課室、宿舍、禮堂、圖書館、辦公室外,還有實驗室、蠶室、絲廠、冷藏室、育種室、畜舍、禽舍、溫室等設備。並有實驗農場二百多畝。
初成立時,招初級農科和初級蠶科,學習期限三年畢業。不久延長為四年,以期畢業生有較大的獨立工作能力和掌握更多的知識。1934年,增設高級農科和高級蠶科。學習期限均三年畢業。
仲愷農職創辦後,對改良蠶種,頗著成績。曾先後出版研究報告五冊,將廣東的輪月種採用純系分離法育成優良蠶種,取名為仲字258號,後再育成仲字1041號。育成的優良蠶種,強健易養,繭層厚重,絲質強韌潔白光滑,極受蠶農歡迎。南海、順德一帶蠶農,有一個時期,非仲愷蠶種不用。後來推廣到蘇杭一帶產蠶區。日本的蠶絲專家,對仲愷蠶種所繅的絲質,也備極推崇。但惜抗日戰爭發生後,仲愷農校輾轉遷徙,以至良種無法保育留存。
1937年春,改校名為仲愷農業職業學校。任范其務為校長。抗日戰爭初發,遷校於南海西樵官山墟。1939年8月,再遷中山縣南屏鄉。1940年2月,再遷校於澳門。不久,遷粵北樂昌縣桂花村。校長人選,由金曾澄、陳頌碩先後繼任。停辦初級農蠶科,改設為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1943年1月,改為省立學校。溯自創校以來,雖經費大部由公款撥付,但因籌辦時的人事關係,不屬於省教育廳。直至這時才作為省立學校。
1944年6月,遷校新興縣。不久,又遷雲浮縣、賀縣、羅定縣等地。1944年10月,改校名為廣東省立仲愷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5年8月,遷回石涌口原校址復校,增設農村合作科。校長由鄭作勵、張任俠先後繼任。復校後,因經費支絀,校舍和農場難以恢復,乃和廣東實業公司合作,合辦農場,以收入來解決設備的添置。以後得到中國蠶業公司的補助,恢復絲廠,設立農產製造廠,籌辦鄉村建設實驗區。
解放後,仍設為仲愷農業學校,增設獸醫畜牧和植物保護兩科。
計自創校以來至1947年,共畢業學生六百零六人。內農藝科共十八屆,畢業生三百六十六人,蠶桑科共十九屆,畢生二百二十九人;高級農村合作科共兩屆,畢業生十一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