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崇法寺

廣德崇法寺

廣德崇法寺,位於安徽省廣德縣四合鄉境內,屬於省級文化保護單位、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唐貞觀間(公元627年—649年)。

簡介

廣德崇法寺,位於安徽省廣德縣四合鄉境內,屬於省級文化保護單位、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明清兩朝四部《廣德州志》記載:崇法寺古剎也,該寺始建一說在唐貞觀間(公元627年—649年),一說在唐天祐中(公元904年—907年)。該寺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平方米,是廣德境內現存最早的寺廟,原寺院有三座殿宇,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一進西側有戲樓,後殿已毀,現存中進大佛殿和前進天王殿,現存崇法寺建築經國家文物局和南京工學院專家鑑定,其主體為明代結構及明代中葉“減柱法”做法。

1983年6月,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11月被列入宣城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據史志栽:原寺院前後三進,逐層升高,殿宇深廣,氣度軒昂。有三座殿宇,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一進西側有戲樓,後殿大雄寶殿已毀,現存中進大佛殿和前進天王殿。天王殿在前,面寬三間,進深三間,面積150平方米,高6.5米,結構與大佛殿相同,台階面鋪長條形石板,門前設踏垛四級,前、後檐牆與山牆均用青磚砌築,雕刻較少,僅在梁端兩側用凹線刻出簡單的線腳,樑柱不加髹漆,任其木質外露,顯得樸素莊重,兩側山面原有四大金剛,像高5米。

大佛殿建於天王寺(殿)後,為原寺主殿,坐北向南,平面三間,進深四間;單檐硬山頂,屋面小瓦,山牆上身近檐口處置挑檐青磚九層,疊澀壘砌,台階表皮及看面鋪砌花崗長條形石板,門前設踏垛四級,明次間地面系方磚鋪砌,殿內檐柱和內柱共18根,柱礎磉墩覆盆式素麵、石制、無雕飾、沿襲元代做法,金柱布置採用減柱法,使殿內寬敞,便於佛像配列和採光;稍間檐柱高於明間,使檐口兩側微曲上翹,虹梁彎曲,出頭作象首;明間砍制規整,殿內砌上明造,稱作“明伏作法”;上下樑間用銅柱支撐,以平盤斗承托;雀替細長扁平;明間後金柱間隔以屏風,前置原有一尊鐵鑄如來佛像,兩側排列鐵制十八羅漢像,均毀於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

據傳原有寺內主持法號齊雲,原是端拱進士,入仕途不久就因看不慣官場奸詐,毅然棄官,皈依佛門,冷眼看世界,熱心讀佛經,又經年籌募,終在天寶山中建起寺廟,起名“崇法寺”。又傳范仲淹在廣德為官時,曾與齊雲一見如故,詩文相酬,范仲淹應邀寫下《無題》:迥與泉流異,發源高更孤;下山猶直在,到海得清無?勢斗蛟龍惡,風吹雨雹粗;晚來雲一色,詩句自成圖。次日,齊雲請來鐫工將此詩刻於寺外石壁上,將寫詩的閣樓取名“觀瀑樓”,如今雖然寺毀壁崩,可這首名人題詩卻流傳至今不衰。

廣德崇法寺香爐 廣德崇法寺香爐

1984年10月,在,高45厘米,口徑23厘米,中13.65千克,上作蒲牢(海獸)弦紐,造型生動,瓦灰色體表上布滿淺綠色銹斑。值得一提的是鐘身十二行直書銘文,使其身價百倍。這古鐘,可以想見崇法寺在歷史上香客盈門、煙火鼎盛的景象,反映出古代佛教東來所受漢化影響。

現狀

崇法寺作為千年古寺,又是四合鄉通往靈山大峽谷景區的重要一景,是靈秀四合美好鄉村宏霞急待開發的重要旅遊節點。四合鄉黨委、政府多次組織技術員對崇法寺的破損處進行修繕,並確定了相關保護制度。在四合鄉政府旅遊發展規劃中,將崇法寺的保護性開發列為靈山大峽谷景區中的重點建設景觀。

但保護情況不能樂觀,亟待加大投資力度、加強保護措施。

相關詩句

崇法寺

作者:韓縝

年代:宋朝

外聞雲際山,中有古招提。新秋喜遠覽,銳意窮攀躋。出郭值微雨,涼風曉萋萋。陂陀越大嶺,沙路淨無泥。野活稻田秀,耒耜洞溝畦。登岑復入谷,漸過西山西。舉首望華屋,雙岸郁相攜。虛橋煙靄,峻卷闥排虹霓。下馬踏危級,褰裳涉修梯。超然層閣外,仰視窮蒼低。俯眺亦人有,森森喬木齊。喧囂從吏語,嘲唽驚禽啼。既飯復搜討,林間得幽蹊。岩阿訪靈跡,大士常高棲。古殿蝕苔鮮,丹青暗塵。俯身踐危蹬,側足緣深溪。老樹陰潭黑,風修亂蟬嘶。懸泉洗陰壁,瑩色如玻瓈。佳觀誠可戀,遲留懼顛擠。捫蘿出天險,始免魂神睽。緩步凌巀嵲,雙旌隨杖藜。回瞻花雨地,已被煙雲迷。頓轡下平陸,晴川留馬蹄。新篁映碧宇,野寺臨長堤。乘倦駐歸策,荒園步柔荑。婆娑兩高樹,磊落垂紅離。汲井漱甘液,拂塵觀舊題。出門尚斜日,隱隱聞城鼙。勝概亦陳跡,茫然失端倪。為詩記仿佛,吾友無訶詆。

(此詩描述的應該是河南永城的崇法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