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屬:同翅目鏈蚧科
分布與危害
分布華南、西南、華中、華東、華北、北方溫室。危害刺竹屬、青籬竹屬、蘇麻竹屬、巨竹屬、尖竹屬及剛竹屬等竹類。形態特徵
雌成蟲蠟殼倒卵形,長1.5-3.5mm背略突,有時背中線後端有1縱脊,腹面平,綠褐或淡黃色,薄而透明,具光澤,殼緣臘絲白色或淡紫色,背絲分布在中線,亞中、亞側或亞緣區;蟲體寬卵至橢圓形,尾端變狹窄,長2-3.5mm,背中和亞緣區有不成群的大8字孔,腹面有多格孔,體緣五格孔成單列;氣門槓近圓形,尾瓣腹面、體緣和尾瓣間略硬化;蟲體與蠟殼緊密粘白色或淡紫色,背絲分布在中線,亞中、亞側或亞緣區;蟲體寬卵至橢圓形,尾端變狹窄,長2-3.5mm,背中和亞緣區有不成群的大8字孔腹面上有多格孔,體緣和尾瓣間略硬化;蟲體與蠟殼緊密粘連,不易分離。若蟲初孵時橢圓形,橙紅色,體長約0.3mm,觸角、足健全。發生規律
成都一年發生1-2代,以雌成蟲和若蟲在乾、枝上越冬。寄生於莖、葉發生期不整齊,6月上旬至7月上旬為第1代產卵盛期;5月下旬至8月下旬為第1代若蟲期,8月上旬至10月上旬為第1代若蟲期,8月上旬至10月上旬為第2代若蟲期;孤雌生殖,卵胎生,每頭雌蟲產卵50-100粒。初孵若蟲多爬到莖幹上固定寄生,少數在枝上,1周后在胸背兩側各分泌出白色蠟線2條,體背覆蓋一層透明蠟質,4周后體緣開始形成很短的橙紅色臘絲,40天以後蟲體明顯增大,蠟殼中脊隆起;第1世代歷期約70天。防治方法
1. 加強水肥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植株抗蟲力。2. 發生初期,人工刮除葉片和枝條上的蟲體,以免其擴散蔓延。
3. 大面積發生時,可化學防治。一般在若蟲孵化盛期,噴灑藥劑1~3次。每次間隔約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