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窖農民畫

王么妹,1926年生,她的女兒鄧秀珍接過了她的畫筆,其作品《家園》參加全國畫展獲得好評。 1983年創作的《我給奶奶留個位》,在全國農民畫展上獲二等獎。 劉光輝1965年加入省美協,弟子較多,但從事創作的較少。

廠窖鎮位於南縣西南邊陲,是一個人口近4萬的鄉鎮。廠窖鎮建制時間不長,大都是“客籍”移民,但廠窖鎮的農民畫卻傳承久遠,這種久遠可以從它的創作風格中體現出來。廠窖農民畫可以簡略分為二個源流:一、民間風俗畫,如婚嫁畫、枕頭枕巾畫、帳簾畫、窗簾畫、屋樑畫、鞋畫等,這些畫的題材大都源於民間傳統習俗,具有實用性,可以稱為實用性美術畫。其代表人物有王元珍、劉么妹等。王元珍,民初人,生於廠窖鎮王成垸,從小接受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能畫、能繡、能剪。王么妹,1926年生,她的女兒鄧秀珍接過了她的畫筆,其作品《家園》參加全國畫展獲得好評。二、民間宗教信仰畫,如年畫、鍾馗捉鬼、鬥神等,題材以道教信仰內容居多,作品在技法上大都有師承,其代表人物如蔡昌順、沈憲安、周述德等。蔡昌順,清末人,從師於江西畫匠,1958年去世,其作品散佚。沈德安除繪畫外,偏愛雕刻。周述德在創作上承接了蔡昌順的遺風,作品有一定特色。這類畫亦同樣具有實用性,但宗教信仰畫比民間風俗畫更具藝術功力。
廠窖農民畫就是在這種傳統文化的氛圍中發展起來的。在地域上,形成了以鄧德安為代表的廠窖鎮區的民間風俗畫;以劉光輝曾連生、曾大清為代表的廠窖同西村以及與廠窖交界的武聖宮鎮的傳統宗教題材畫。鄧德安,王元珍之子,出生於1953年,10多歲時就以繪畫為生,深受母親創作風格影響,後深造於廣州美院,他的畫曾多次參加全國全省農民畫展。他於1986年加入省美協,為南縣文化局廠窖鎮文化專乾。他的作品有《巧布八卦陣》、《陽春三月》、《鬧春圖》、《洞庭蘆山》等。劉光輝,1940年生,廠窖鎮退休教師,自幼愛好美術。在技法上吸收了大量宗教題材的創作風格,在內容上時代氣息濃厚。他於1964年創作的《民兵練武》,由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1983年創作的《我給奶奶留個位》,在全國農民畫展上獲二等獎。《書記在田間》、《打草積肥》、《人伍之前》、《曙光初照》、《我們大隊標兵多》等,曾在全國各類報刊雜誌上刊登。劉光輝1965年加入省美協,弟子較多,但從事創作的較少。曾連生,1933年生於武聖宮鎮學稼村,從小熱愛美術,勤奮自學,1959年就有《秋播》等作品在《湖南日報》《民眾文藝》上發表。1962年加入省美協。曾連生作品多,如《青肥待運》、《湖鄉新貌》、《車水犁田》、《冬閒采藕》、《湖鄉種竹》等,在內容上具湖鄉特色。他的兒子曾大清是武聖宮鎮文化專乾,能書能畫,作品有《幸福圖》、《醉舞》、《少女》、《牧歸》等。
承上所述,廠窖農民畫不但源遠流長,而且在風格上亦有所突破,創作題材更為廣泛。廠窖農民畫是時代特色與地域特色相互交融的產物,許多題材都是反映湖區人民戰天鬥地的精神和生產生活故事。廠窖農民畫還有一個更耀眼的亮點,那就是“廠窖慘案”畫。“廠窖慘案”發生於1943年5月9日,日本侵略軍僅在3天時間內屠殺我無辜百姓3000萬,犯下了滔天罪行,是僅次於“南京大屠殺”的全國第二大慘案。廠窖人民和廠窖農民畫家沒有忘記這一段血淚史,他們通過自己的畫筆和受害者的口述,真實的記錄了這一段歷史,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圖片內容。由於廠窖農民畫的出色成績,1996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農民畫之鄉”,慕名前來學習的人亦漸多。廠窖農民畫早年傳承較好,1986年湖南省舉辦民間藝術節,廠窖得到了1金1銀3銅12優的好成績,其中年齡最小的鄧冬冬是一位小學生,她的《割蘆葦》榮獲金獎。廠窖農民畫除上述外,學有所成的還有丁正球、鄭華中、李友春、劉志斌、王輝、薛岳雲等,但近年由於受市場經濟的影響,畫家的作品亦日漸減少,學畫的人就更少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