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頭千張

起源於何時,難以稽考,只知清代大詩人袁枚在有關文章中就提到"沭邑西"豆腐與千張。 不管合不合適,但足以說明在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間,袁枚主宰沭邑時,"沭邑西"的豆腐與千張已有聲譽了。 "沭邑西"千張出自何人之手,亦難以查考。

廟頭千張沭陽的一個特色食品,屬於千張的一個種類。起源於何時,難以稽考,只知清代大詩人袁枚在有關文章中就提到"沭邑西"豆腐與千張。他在《隨園食譜》中,主張使用山珍海味給沭邑豆腐或千張佐料。不管合不合適,但足以說明在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間,袁枚主宰沭邑時,"沭邑西"的豆腐與千張已有聲譽了。
"沭邑西"千張出自何人之手,亦難以查考。只知在清朝末年年間,沭城西北的廟頭鎮與高流鎮有兩戶制千張的高手,)苗頭鎮的姓仲,高流鎮的姓施。民國建立前後,廟頭鎮的千張高手換人--仲氏將千張榨連同手藝"賣"與冷莊的曹氏;高流鎮的千張高手換了地點--施氏從高流南營村逃荒落戶廟頭北的青石坊(今茆圩青坊村)。
到了民國十五年前後,沭邑第四市(民國區劃)千張高手者的姓名已逐漸為邑內市民所知,一是冷莊的曹長林(1881-1966),一是青坊的施德潤。當時縣政府大門兩側的"醉仙居"、"三賢居"以及"第一村"等飯店,常常派人下鄉採購曹、施兩家的千張。那時,曹、施的千張製作是採用人推、驢拉石磨、大鍋煮漿、木榨脫水的傳統方式;銷售時是肩擔籠挑沿街叫賣,邊走邊唱幾句;其行業類別,界於民間工匠、食品商販、文化藝人三者之間,屬於"下層社會"里多角色的謀生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