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前街[莆田古街]

廟前街[莆田古街]

廟前街是福建省莆田市的一條古街。

老街簡介

廟前街 廟前街

廟前街是一條典型的古街,因地處古代興化府城隍廟前而得名。這條只有600多米長的小街,卻是一座活生生的古建博物館,沿街不少民居、廟宇等大多保留著明清風韻,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前不久啟動的6條古街修繕中,廟前街南段位列其中,修繕後的這段街道將統一規範為“大路街”,與原有的大路街連成一線。街名雖將更改,但這裡的歷史風貌則將得到保留。

記者昨從莆田規劃部門獲悉,在今後的城市規劃中,廟前街的文化底蘊將繼續沿襲,位於這條街上的明代建築大宗伯第將作為文化展覽用地,這裡或將建成荔城歷史文化博物館,同時適當保留廟前小吃一條街的特色。

街北有座明代城隍廟是莆田保存最完整的廟宇大殿

廟前街 廟前街

廟前路位於莆田曾經最繁華的地段,呈南北走向,中間被梅園路攔腰隔成南北兩段。莆田知名文物專家吳天鶴、莆田市文管辦主任連金焰等業內人士都對廟前保存下來的古建築群表示關注,說廟前路堪稱古建博物館,實不為過。街道兩側保留著不少明清及民國初年的建築多為兩層木構樓房,紅磚瓦磚木柱,在牆壁、樓梯、店門等部位木製得到最廣泛的運用。一磚一瓦,都顯得十分古樸,卻又不失簡潔,頗富莆田地方特色。

廟前街 廟前街

年逾七旬的老陳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莆田,曾在廟前街生活了近五十年。他向記者介紹,古建一條街,首推廟前北段的興化府城隍廟,該廟創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僅存大門、儀門、主殿、後殿,占地3647平方米,與興化府衙、莆田縣衙一樣,大,是莆田五大宮廟之一,主祀城隍大神陳瓚,俗稱城隍爺。 據介紹,城隍廟正殿始建於明弘治二年,是莆田明代古建築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廟宇大殿,是研究明代中期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廟前街曾有個很雅的名

其實,廟前街還有一個很美麗的名字,在宋朝時它叫作橄欖巷,一如後來這裡沿街民居建築般典雅質樸。繞過梅園路,記者步入廟前南段。

廟前街 廟前街

猶如在古今歲月間穿梭。幾百年來,廟前街上的青石板路,幾經翻修,已漸漸為水泥路所取代,而沿街的民居、店鋪則一如既往地保留著明清古韻。在城市高樓叢中,這些低矮的建築雖不張揚,卻十分顯眼。這條街的古建築一層,多數被改為商鋪,經營煎包、冬粉等莆田特色小吃。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與一旁梅園路的車水馬龍相映成趣,不免讓人勾起對老莆田生活的回憶。

在這條街上,有一座從外觀看並不起眼的建築,它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宗伯第。大宗伯第與城隍廟只有六七十米之遙,占地約1000平方米。吳天鶴告訴記者,這古宅是明萬曆禮部尚書陳經邦的府宅,故名大宗伯第,按明制一品官府第規格建構,五進一百二十間,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木構建築。現尚存完整的里外大門和前三進大廳,正房及兩旁的廂廳、廂房,是我國現存明代較完整的命官宅第建築典型,也是研究明代品官居宅的實物資料。

廟前街 廟前街

據介紹,明萬曆元年(1573),陳經邦為侍讀學士,加太子賓客,後又擢升禮部尚書兼學士。

明代首輔為大宗伯第題過字

大宗伯第的外觀和當地一般民居沒有很大的區別,沒有飛拱畫棟等裝飾門面,其實這是主人講究實際效果。如今還居住在大宗伯第內的陳老伯告訴記者,這座建築重量輕而重心低下穩定,抗震性能佳,經受過1604年的8級地震卻沒有受到大傷害。據祖上傳下來的說法,當年陳經邦返鄉回莆後,留在家中長達30年之久,都沒有回京再任職,因此大宗伯第是由他自己一手督工建起來的,不求華麗,只求平實牢固。

廟前街 廟前街
廟前街 廟前街

雖然沒有刻意的精雕細琢,大宗伯第卻處處體現大氣魄。記者了解到,這座建築大門坦深2.5米、寬4米,大門位於大廳主軸線偏左8米,有何說法無從考究,在門楣上方有一個大匾,上“大宗伯第”書 四個墨書大字,筆力渾厚沉穩,這是明隆慶二年(1568)戊辰科狀元羅萬化所書。進入大門後,沿著三級青石條台階下去,向左拐過儀門進入廡院,便可以看到正堂大門, 5米有多寬。正廳橫匾上“啟沃親臣”四字由明三朝首輔葉向高書寫,昭示著府第主人的赫赫身份。

如今,多數陳氏後人已經搬離大宗伯第,而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家則不願隨子孫去住高樓大廈,選擇留在這裡,守望那曾經的記憶。坐在藤椅上悠閒地吃著點心的一位阿婆告訴記者,在這裡居住冬暖夏涼很舒服,院內雨水和下水道的排水是很通暢的,每個廳無論大小都有天井排泄雨水,以前井底泄水口還會有烏龜出入,很神奇。

大宗伯第西側南側新建築不得超過四層

記者從莆田規劃部門了解到,廟前街的保護規劃正在制定中。

天津大學城市設計研究所制定的保護規劃,建議大宗伯第古建築群西側南側開闢出6米的綠化保護地帶,並在綠帶外辟出6米消防通道,作為永久保護界,建築則控制檐口高度8米以下,坡屋頂仿古樣式。新改建建築嚴格控制建築高度,一層建築檐口高度2.8~3米之間,二層建築檐口高度5.6~6米之間,新改建的建築不得超過4層,所用材料與莆田傳統建築的材料一致,採用紅磚和紅屋瓦,既區別於北方的灰磚灰瓦,又不同於江浙一帶的白牆灰瓦,別具地方特色。

規劃通過後,還將把大宗伯第改為荔城博物館,為展示、收藏、交流和研究當地傳統文化提供場所,在梅園路出入口設定一處旅遊集散廣場,與大宗伯第景點相結合。同時,檢修各處屋脊,照傳統樣式修復損壞屋脊及飛檐,修復正脊上的寶瓶等傳統裝飾物,修復破損檐口等,修繕整治中還將保留天井的作用。

百年古街

廟前街 廟前街

莆田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至今還保留有許多歷史的印記。

廟前街就是其中一條仍保留明清時期甚至更早時期的風貌的街道。

廟前街之所以叫廟前街是因為它的對面就是城隍廟,城隍廟裡供奉的是南宋的抗元將領陳瓚。因此,在宋朝時,這條街的名字叫橄欖巷。是不是很文藝?

這條街的全長只有六百米左右,但是這條街卻是濃縮的莆田古街景色。無論是古樸的房屋建築,還是兩側店鋪的牌匾幌子,都帶著濃郁的明清時代的味道。

廟前街 廟前街

在這條街上有非常多很有特色的店鋪,比如說這邊有一家收集古玩的店鋪,還有一些專門做刺繡的店鋪,我們剛剛發現這邊有一家店主正在做一個手工刺繡,讓我們前去看一下。

在這條街上,隨處可見這種刺繡的店鋪,他們穿針引線,一雙巧手秀出一幅幅精美絕倫的作品。據這個店主介紹,她和丈夫兩人都從事這個行業,這種手藝是代代相傳的,從祖輩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了。

廟前街的大宗伯第應該算作這條街一個地標性的建築。大宗伯第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尚書陳經邦的故居,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門楣上面滿滿的都是歲月的痕跡。現在,陳氏的子孫仍然守著這座宅邸。

據陳老伯介紹,這座府邸保留到現在已經有五百多年了,房樑上的雕刻還清晰可見。陳老伯回憶兒時府邸里搭台唱戲的繁華場景,說這個府邸與其他有名的宰相府別無二致,只是可惜沒有完全保留下來。陳氏的二十多戶子孫都在這個院落里共同居住。

廟前街 廟前街

在廟前街上居住的人們,大多是一些老人,他們安逸自由,閒時坐在門口喝喝茶,養幾隻並不名貴寵物,看著老舊的電視,都是他們的樂趣。這種節奏也許就是老街的人的情調所在。廟前街作為莆田一條特色的古街,是許多老莆田的鄉愁印記。在街上逛一逛,吃一頓莆田的特色小吃,是許多莆田人的愛好,也是許多離開莆田,在外打拚的莆田遊子,最美好的家鄉記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